吳國璽 李晨旭 劉培
國家中心城市是指在區域發展中參與國際競爭、肩負國家使命、引領區域發展、具有國家意義的大都市。一般而言,國家中心城市必須具有便利的交通條件、較強的綜合經濟實力和科技創新能力;城市化水平高,在國際競爭中具有優勢;輻射帶動能力強、信息靈便,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既是國家城鎮化建設的戰略需要,也是區域經濟的重要抓手、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
一、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意義
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建設重點關注的是城市人口規模的擴張、社會經濟發展、空間擴展和科技創新。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更加關注生態、環保、綠色發展,更加關注國際交往和城市文化的軟實力,更加關注城市的公平正義和包容善治。在此背景下,2016年國家正式批復了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州、武漢、成都、鄭州和西安等9座城市,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從國家層面來看,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國家城鎮體系建設的戰略需要,能推進中國城市的國際化,更好地融入國際城市體系。從區域層面來看,鄭州市位于中部地區,是“一帶一路”上的戰略支點,是歐亞陸橋的經濟中心,不僅有助于城市經濟的轉型升級,更有助于完善現代產業體系、提升產業競爭力。
從地方層面看,依托鄭州航空港經濟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快建設鄭州國家中心城市,有利于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從空間上來看,鄭州居中部之中,積極推進鄭州創新驅動發展,加快構建鄭州國際性開放大都市,把鄭州建成我國中部地區核心城市、經濟開放示范城市、中西部科技創新高地,建成社會文化交流中心,建成宜居宜業、綠色生態、開放兼容的國際性大都市,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現狀
(一)鄭州市的城市首位度較低
通過與廣州、成都、武漢、西安市對比分析,2017年鄭州市總人口988.1萬,在5個城市中排第4位;GDP總量9130.2億元,在5個城市中排第4位;GDP占全省比重20.3%,在5個城市中排末位。從第一、二、三產增加值來看,鄭州產業結構不太合理,除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比高于廣州,排第4位外,一產、三產均排末位。鄭州是中原城市群的中心,2018年GDP總量在全省的占比為21.1%,但是,從整體來看,無論是GDP總量,還是人均GDP,都落后于武漢和長沙,在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序列中,2018年鄭州GDP排在第16名,區域經濟的輻射力、影響力與其他國家中心城市相比仍然不高,城市首位度較低。
(二)鄭州市整體經濟實力不強
鄭州市整體經濟實力不強,2018年河南省GDP總值為48055.86億元,其中鄭州市10143.3億元,相比較武漢的13400億元、長沙10535億元而言,明顯較低,存在整體經濟實力弱、核心競爭力不強、輻射帶動不強、聯動能力低等現象。
(三)鄭州市的輻射帶動能力不足
城市的輻射能力主要以經濟指標來衡量。與其他城市相比,重慶、成都、武漢的GDP總量排在全國的前10名,2017年GDP總量均超過萬億元,展現了較強的經濟實力。而鄭州、西安GDP分別為9130.17億元、7469.85億元,輻射能力相對較弱。雖然2018年鄭州市的GDP總量突破了萬億元大關,但是GDP總量占全省總量僅21.1%,比重較低。必須通過提高鄭州都市區的經濟總量,才能夠提升鄭州的輻射帶動能力。同時,與武漢、西安相比,鄭州市轄區面積偏小,城市與區域發展的空間有限。因此,必須加強與武漢、長沙等周邊城市統籌聯動,努力形成構建覆蓋中部地區的城市體系,提高經濟效率。
(四)鄭州市科技服務與創新能力不夠
科技創新能力主要從科技創新組織、創新團隊、創新平臺建設、科研經費投入、發明專利與創新成果以及創新活躍度等方面分析。在科技創新能力、科技創新實力方面,武漢在中西部中最強,鄭州市的科技創新實力相對較弱,科技服務與創新不夠。從發明專利上看,武漢市的發明專利數量位居中西部城市第一,長沙、合肥居第二、第三位,鄭州僅第四位。此外,鄭州市高端創新人才、創新團隊偏少,企業研發投入比例不高,科技成果轉化有待加強,科技創新能力不強。
三、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和大都市區建設的路徑
(一)實施“一個目標”“五個強化”戰略
“一個目標”就是以建設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和大都市區為發展目標,通過交通一體、產業協同、生態共建、資源共享,把鄭州建設成為繁榮創新、生態宜居、魅力人文、開放包容的國際化大都市區。通過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達到引領中原城市群、支撐中部崛起、服務全國的目標。“五個強化”就是在“一個目標”的指導下,不斷強化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服務功能,打造“一中樞一門戶三中心”。具體而言,就是強化鄭州的國際綜合交通物流中樞、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中心、全國極具活力的創新創業中心、內陸地區對外開放門戶、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中心等五個方面,持續提升鄭州的輻射力和帶動力。
(二)積極構建“1+4”鄭州大都市圈
鄭州市的市域面積為7446平方千米,市區面積為1010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僅457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占市域面積比例為61.37%,排在9個國家中心城市中最后一位。而這個比例成都為61.43%、武漢為86.89%、西安為73.74%??梢钥闯?,鄭州市域面積較小,限制了中心城市的發展。
加快鄭州大都市區建設,必須突破區域限制,擴大鄭州市建成區面積,按照《鄭州大都市區1+4空間規劃》《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2017—2030)》《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實施方案》的要求,積極構建“1+4”鄭州大都市圈。積極打造“一核四軸四區”的城鎮發展格局,加快鄭州大都市圈城市規劃布局優化調整,積極推動鄭州與開封、新鄉、焦作、許昌4個城市的深度融合,在鄭汴一體化的基礎上,實現鄭許一體化、鄭新一體化、鄭焦一體化,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形成不同行政等級的產城耦合。
突出文化引領,打造現代與傳統輝映的人文鄭州。以歷史文化保護區、特色街區和特色小鎮建設為抓手,加強城市空間和城市風貌的規劃和治理,構建以鄭州中心城區為核心、以網絡性交通廊道為發展軸、以綠色開放空間為支撐的多層次、組團式人文城市體系。
(三)推進鄭州大都市區交通的融合
提升鄭州航空港現代物流中心、經濟中心、科創中心和對外開放門戶的功能,全面加強綜合交通樞紐建設。通過“域外樞紐、域內暢通”的思路,構建“1+4”鄭州大都市圈,加快建設“3+3+4”大都市區快速交通系統?!坝蛲鈽屑~”建設方面,積極推進鄭萬、鄭合高鐵及4個高鐵站建設,構建大都市區半小時高鐵交通圈、1小時高速公路交通圈。依托河南省空中、陸上、網上、海上4條“絲綢之路”,支持優勢產業產能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和產能合作?!坝騼葧惩ā狈矫妫e極推進地鐵、城際、鐵路、公交“四網連通”,在鄭汴一體化的基礎上,加快鄭許一體化、鄭新一體化、鄭焦一體化建設。加快許昌、新鄉的輕軌建設,輻射帶動周邊的開封、焦作等城市。在鄭許一體化建設方面,主要是積極推進鄭州航空港至許昌市輕軌建設,加強忠武路規劃,加快230國道、227省道和許昌市文峰北路的提升改造,構建鄭許之間立體快捷的綜合聯運的交通體系。
(四)加快鄭州大都市區產業的融合
產業是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基礎,必須以重點產業、重點項目、重點集群為抓手,圍繞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鄭州大都市區產業。首先,建設電子電器、5G等高技術、高增長、高端化產業,提升高端服務與先進制造業核心功能。其次,強化產業協同,實現產業的融合化發展,即加快建設鄭開“雙創”走廊和“許港”“開港”“鄭新”“鄭焦”產業帶,推進大都市區產業帶互動耦合發展。再次,根據鄭州大都市區重點產業體系,強化產業發展對接。如以綠色化改造、智能化改造、技術化改造為切入點對接許昌,瞄準國際先進和國家支持的重點領域,加快推動“鄭-許”電力裝備與制造、超硬材料及制品等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最后,瞄準生態產業,大力培育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健康養老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五)推進鄭州大都市區建設的機制創新
在區域政策機制創新方面,通過政策引導、平臺建設、資源整合,實現鄭州與開封、許昌、焦作、新鄉的“五區聯動”。構建鄭州研發、交易、金融平臺,營造開放的鄭州。設計跨行政界限政府相關部門的對接機制,優化管理架構和運行機制,增強重點產業發展的社會管理、融資建設、產業營運、集成服務的能力。通過提供咨詢、規劃、設計和維護等服務,支持產學研戰略聯盟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在稅收優惠、人才引進、融合機制、制度創新和文化教育等方面進行政策設計,以全方位的政策支撐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和大都市區融合發展。
推進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和大都市區建設,是國家戰略的重要安排,也是河南發展的戰略機遇。必須圍繞“一個目標”“五個強化”戰略,積極構建“1+4”大都市圈,不斷推進區域交通融合、產業協同、資源共享、生態共治、文化引領。通過打造樞紐鄭州,積極推進地鐵、城際、鐵路、公交的“四網連通”,構建鄭州的國際綜合交通物流中樞。積極打造產業鄭州,明確先進制造業、臨空產業和高端服務業領域,從產業鏈、產品鏈、平臺鏈等方面,加強產業協同,形成尖端技術和制造業示范中心,推進大都市區產業帶互動耦合發展。積極打造科技鄭州,謀劃自創區展示中心,打造中原科創谷、鄭東新區科學谷、鄭開雙創走廊,持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積極打造生態鄭州,構建森林、濕地、流域、農田、城市五大生態體系,統籌“四水”同治,通過“增綠、增水、增濕”,構建大都市區生態網絡。突出文化引領,打造現代與傳統交相輝映的人文鄭州。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和大都市區的快速發展。
【本文系2019年河南省社會科學規劃決策咨詢項目“加快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和大都市區建設研究”(2019JC15)、2019年許昌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許昌在鄭州大都市區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2019-00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許昌學院城鄉規劃與園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