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武軻
1931年至1945年,中華民族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中華民族為了戰(zhàn)爭的勝利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做出了重大的犧牲,并形成了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不畏強暴、血戰(zhàn)到底的英雄氣概”為核心的抗戰(zhàn)精神。在抗戰(zhàn)當中,河南省厥功至偉、犧牲慘重,在中原崛起戰(zhàn)略大背景下,重溫河南抗戰(zhàn)史,以史為鑒,為凝聚力量實現河南振興、中原崛起提供精神支柱。
一、河南抗戰(zhàn)史中凝集了具有鮮明河南特色的抗戰(zhàn)精神
(一)愛國愛鄉(xiāng)的壯志情懷
河南人民的抗日救亡運動貫穿抗日戰(zhàn)爭全過程。始自1931年東北淪陷,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這一階段是抗日救亡運動的醞釀和發(fā)展階段,主要參與者是愛國大中學生,如1931年9月27日,開封34所中等以上學校代表集會,決議正式成立開封各校反日救國聯合會,并以“準備對日作戰(zhàn),執(zhí)戈御侮”為宗旨。1935年12月,開封等地學生為響應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再次舉行游行示威活動,向政府施壓,他們通過臥軌等方式,中斷隴海鐵路運輸,震動全國。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后,河南各界民眾以空前的熱情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中,從而使抗日救亡運動達到高潮。尤其是豫北告急之后,無論城市還是鄉(xiāng)村,無論知識分子還是家庭主婦,都以不同的方式加入到抗日救亡運動的洪流,彰顯了作為河南人愛國愛鄉(xiāng)的壯志情懷。開封作為當時河南省的政治文化中心,1937年9月,河南省委重建。在中共河南省委的領導下,開封的抗日救亡運動更是開展得如火如荼。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組織團體進行宣講。具有代表性的團體是1937年11月,在中共河南省委的指導之下,由河南大學教授范文瀾等人主辦的“河南大學抗敵工作訓練班”(簡稱抗訓班),第一屆抗訓班招收了200多名流亡學生作為學員,旨在培養(yǎng)抗日骨干力量,12月下旬因為敵軍轟炸提前結束了抗訓班的學習,一部分學員北上延安,另有70余名學員在范文瀾的帶領之下到河南各地進行抗日宣傳,將救亡運動推向全省。第二,進行文藝宣傳。上海淪陷后,上海話劇界救亡協會成員陸續(xù)來河南做救亡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劇目給河南青年帶來了深刻的啟示。河南的許多學生也以文藝演出的形式積極地開展抗日宣傳。據不完全統計,抗戰(zhàn)初期,以話劇、歌詠隊、演出隊命名的河南救亡團體即達50多個。河南抗日救亡運動聲勢浩大,從省會到鄉(xiāng)野,不同出身、不同黨派、不同性別的人們都投入到了抗日救亡運動中來。
(二)不畏強暴的高貴品格
日本侵略者給河南人民帶來了極其嚴重的傷害,軍事方面大開殺戒,甚至不惜使用一戰(zhàn)后禁用的化學武器,如日軍就曾在潢川使用化學武器,守軍在沒有任何防護設備的情況之下,依然堅守陣地,據戰(zhàn)后善后救濟總署河南公署粗略統計,戰(zhàn)后河南省人口減少620萬,房屋損毀156萬間,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被日本侵略軍屠殺或焚燒的。在經濟方面也給人民造成了極重的負擔,大量掠奪物資、擴大稅種、拉夫抓丁。不堪忍受做牛做馬的命運,河南人民開始奮起反抗。反抗的形式有三種:第一,群眾自發(fā)反抗。全省各地群眾組織武裝力量,對日本侵略者進行反抗,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人稱“民間抗日司令”的陜縣籍顏芝蘭,1944年5月,日軍侵擾陜縣,在鄉(xiāng)隱居的顏芝蘭和王道正聯手,組織了一支600余人的抗日游擊隊,這支群眾武裝多次打退日軍的進攻,日軍視其為仇讎。第二,參加八路軍、新四軍。河南人民為八路軍和新四軍輸送子弟兵10余萬人,其中2萬余人為國捐軀。沁陽籍戰(zhàn)士宋學義在河北易縣反“掃蕩”戰(zhàn)斗中,和其他4名戰(zhàn)友擔任后衛(wèi)任務,把日軍引上了狼牙山,在完成牽制敵人的任務后,五位壯士為了不當俘虜,大無畏地從狼牙山山頂跳下,人稱“狼牙山五壯士”,這些將士們不畏強暴的高貴品格,足可驚天地泣鬼神。第三,參加國民黨軍隊。壯士出川為大多數中國人所知,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據國民黨方面統計,河南在全面抗戰(zhàn)期間,被征召成為壯丁的人數多達189萬,僅次于四川,是全國第二大兵源地。國民黨軍隊中,河南籍官兵有打響全面抗戰(zhàn)第一槍的29軍219團3營營長固始籍金振中、在臺兒莊大捷武漢保衛(wèi)戰(zhàn)等戰(zhàn)役中屢見奇功的30軍軍長尉氏籍黃樵松、為抗戰(zhàn)殫精竭慮病逝于前線的59軍軍長項城籍黃維綱等義士,他們出生入死浴血奮戰(zhàn),同樣應當彪炳史冊。
(三)砥礪前行的道德情操
河南軍民為抗戰(zhàn)勝利付出了重大犧牲,1942年由于黃河水泛濫給河南帶來了史無前例的蝗旱災害,盡管河南遭遇日軍肆虐,又承受了花園口決堤這樣的巨災,但是其為抗戰(zhàn)勝利所作的貢獻永載史冊。河南人民積極開展生產自救運動,征糧數量居全國第一。1941年,由于法幣貶值,當局將田賦征收現金改為征收實物,僅有半壁河山的河南,當年征糧533萬石;即使1942年、1943年這樣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之年,當局仍“罄河南之所有,盡貢獻于國家”,強行征糧245萬石、305萬石,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提供了物質支撐。
此外,抗戰(zhàn)期間,河南省許多高校為躲避戰(zhàn)亂,相繼西遷,在艱苦的歲月中,師生們砥礪前行,弦歌不輟,為河南高等教育的復興保留了火種。徐州會戰(zhàn)后,日本侵略者迅速占領開封,華北之大,已經安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隨著開封的戰(zhàn)事吃緊,國民政府教育部決定河南大學南遷,從此河大人顛沛流離,踏上了輾轉辦學的征程。在戰(zhàn)爭的硝煙中,從鎮(zhèn)平到嵩縣,從嵩縣到淅川,直到在陜西寶雞落腳。1944年5月16日,師生們在潭頭鎮(zhèn)與日軍遭遇,設在黨村的河南大學理學院儀器室15間房被日軍放火燒毀,書籍、儀器化為灰燼,師生死亡、失蹤40余人。這是河南大學校史上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次記錄。逃離潭頭的師生將失去同事、失去學生、失去老師、失去同窗的悲憤深深地掩埋,來不及撫平創(chuàng)傷,便開始積極搶救校產、圖書和儀器。當他們風塵仆仆地到達荊紫關時,師生們大多身無余物。194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考績,河南大學名列第二,總上課時數為全國第一,1944年,經教育部綜合評估,河南大學被評為國立大學第六名。時任河大教務長的郝象吾先生在《國立河南大學復校紀念碑》的碑文中寫道:“值乾坤板蕩之際,避地于萬山叢中,抱殘守缺,勉盡講習進修之職責,以保存中州學術之一線命脈,可謂風雨如晦。”
二、新時代河南抗戰(zhàn)精神的啟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無法重來,未來可以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我們要把民族曾經的傷痛化作對歷史的深刻思考,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拼搏奮進、自強不息的動力之源。河南抗戰(zhàn)精神形成于共御外侮的年代,是凝聚河南人民力量、戰(zhàn)勝日本侵略者的不朽豐碑,在新時代,為了實現中原崛起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不能忘卻這段烽火硝煙的歲月,仍然需要繼承和發(fā)揚抗戰(zhàn)精神,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一)將河南抗戰(zhàn)精神同中原崛起相統一
新時代,河南發(fā)展面臨著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局面,河南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省,卻不是人才強省,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大省,卻不是文化強省,并且面臨著傳統產業(yè)轉型升級等問題。在中原崛起的大背景下,仍然需要一以貫之地發(fā)揚抗戰(zhàn)精神,學習革命先烈舍生忘死、前赴后繼的犧牲精神,在工作中務實創(chuàng)新,敢闖敢拼。充分利用區(qū)位優(yōu)勢,加快航空港建設、自由貿易區(qū)建設,為河南融入“一帶一路”倡議,積極構建開放平臺。進一步挖掘河南抗戰(zhàn)資源。河南抗戰(zhàn)資源豐富,但相較于其他省份,開發(fā)保護力度不夠,如確山竹溝在抗戰(zhàn)史上占有較為重要的地位,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位于洛陽的八路軍駐洛辦事處作為連接延安和各抗日根據地的樞紐,曾向延安和其他根據地輸送愛國青年1400余人,盡管從籌建到撤離只有短短三年半時間,但對于抗戰(zhàn)勝利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河南人民知道這些地方的并不多,因此要在大中小學通過歷史課、思政課將地方史與大歷史相融合,充分進行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教育,深入開發(fā)河南抗戰(zhàn)資源,使河南抗戰(zhàn)文化成為河南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借助“一帶一路”倡議走出去,打造文化品牌。
(二)將河南抗戰(zhàn)精神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相結合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在中國人民的抗日戰(zhàn)爭中,無數志士仁人就是憑借這樣的理想和信念,拋頭顱灑熱血,戰(zhàn)勝了軍事實力遠勝于我的侵略者。在和平年代,盡管沒有了血雨腥風,但初心和使命永遠不能忘卻。學習抗戰(zhàn)精神,最重要的是要學以致用、知行合一,跨越我們前進的過程中所面臨的風險和挑戰(zhàn)。新時代初心和使命應包括三層含義:第一,堅守理想信念。以河南人楊靖宇為代表的東北抗日聯軍之所以能夠在非人的環(huán)境下同日軍死戰(zhàn)、苦戰(zhàn)長達14年之久,靠的就是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習近平總書記把理想和信念比喻成鈣,一個缺乏精神之鈣的人,就會思想墮落,墜入深淵,因此在新時代,要完成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偉大歷史使命,就要進一步堅守理想信念。第二,堅守人民立場。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愿意捐棄前嫌,和國民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根本原因就是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以人民利益為最高利益的政黨,在新時代,為了實現中原崛起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廣大黨員干部要學習先輩,把百折不撓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與使命運用于各項事業(yè)中去,不能庸碌無為,更不能騎在人民頭上。第三,堅守黨領導一切。一心向黨是抗戰(zhàn)精神形成的根本。在新時代,作為黨員干部,要做到踐行“兩個維護”,在黨愛黨、在黨為黨,實現站在黨旗下舉起右手面對黨旗莊嚴宣誓的錚錚誓言。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項目2019年一般課題“校史資源在思政課教學中的實效性研究”(2019-JKGHYB-0029)、河南省2019年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實踐項目“口述歷史在思政課教學中的實效性研究”(2019JGLX033)、河南農業(yè)大學2019年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講好農大故事 傳承農大精神研究”(20190311)、河南農業(yè)大學科技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原文化走出去研究”(KJC2019B1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河南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