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燕
長期以來,統一征地制度是地方政府實施城鎮規劃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經營土地、經營城鎮的基本方式,在我國的城鎮化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農民土地意識的覺醒,征地拆遷難度加大,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用地指標不足、建設資金短缺問題日益凸顯。在此背景下,我國在33個縣(市、區)試點開展縮小征地范圍與擴大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縮征”和“擴市”將改變我國城鎮化建設供地模式,對城鎮化建設產生較大影響。
一、征地制度在城鎮化建設中的作用
(一)地方政府通過規劃修編和行政區劃調整使城市區域迅速擴張
為了快速推進城鎮化,我國各級地方政府通過規劃調整(城市總體規劃編)、行政管理體制調整(市改區、縣改市、村改居)將城市圈不斷外移,將農村和城市郊區土地盡可能劃入城市規劃圈內,從而推動城市范圍不斷擴大,并呈現出從中心城區向邊緣空間快速外擴延展態勢。
(二)城市擴張用地主要靠征地獲得
在城鎮化進程中,城市擴張的土地來源主要是低價征地。政府利用合法的征地權,將農民集體土地低價征用為國家所有土地,促使城市版圖不斷向農村延伸。
(三)土地出讓收入和抵押融資成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主要來源
隨著城鎮化速度加快,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巨額資金支撐,而政府可以利用土地獨家出讓權,將征用的土地進行出讓和抵押融資,不僅能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募集資金,也能為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提供杠桿。
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對城鎮化建設的影響
(一)有利影響
1.有利于提高城鎮化建設的用地效率。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作為國有用地的補充,能有效發揮其用地保障功能。在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城市以及小城鎮建設范圍擴張都會形成巨大的土地需求,而我國實行嚴格的土地管制,土地征收時限較長,而且在征地過程中暴露出的種種矛盾使得土地征收難度日益加大。集體土地入市不用報批征收,不用組織征地,就可以直接出讓,用地程序和時間大大減少和縮短,提高了城市和小城鎮建設供地效率。
2.能夠有效保障小城鎮產業園區和項目用地,彌補縮小征地范圍帶來的征地缺口,迅速提升小城鎮經濟發展實力。此外,入市后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價值得到提升,集體建設用地的抵押融資也更通暢,有利于緩解企業融資難題,增加企業發展活力。
3.有利于增強農村集體經濟實力,促進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就小城鎮建設來說,集體土地入市可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增加鄉鎮政府的稅收提成,提高其財力,支持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就新農村建設來說,集體土地入市開辟了城市資本下鄉惠及“三農”的新途徑,同時增加農村集體收入,為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提高基層組織的戰斗力和向心力,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起到一定積極作用。
4.能夠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促進農民就業,保障農民的基本權利和長遠收益。集體土地入市不僅使農民從中獲得直接收益,增加收入,公平地分享到工業化、城市化所帶來的土地增值收益,而且當地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帶來較大的就業需求,促進農民就業。
(二)不利影響
1.將對征地制度造成沖擊,減少政府財政收入,不利于城市統一規劃建設管理。目前,土地財政仍然是地方政府主要的財政來源,政府有動力也有財力進行統一規劃建設管理,并提供日益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而集體土地入市過程中,政府只能按比例收取部分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與土地征收相比,獲取土地增值收益極少,缺乏對城市乃至小城鎮進行統一規劃建設管理、提供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動力和財力。
2.持續獲取高額的土地增值收益可能會固化農民身份,不利于農民市民化進程。隨著城鎮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必然會有更多的農民向城市轉移。然而,集體土地入市使得農民能夠獲得長期穩定的土地增值收益,將會進一步固化其農村集體成員身份,即使已經享有與城鎮居民同等的權利,仍然不愿意放棄農民身份和土地增值收益,使得這部分農民成為既享有城鎮居民的權利,又擁有農民的土地增值收益,會造成新的不平等。
3.土地入市使用權到期后的后續問題必須提前考慮。集體土地入市使用期一般都比較長,而這一時期正是我國城鎮化由快速推進到成熟發展時期,土地入市使用權屆滿后的產權歸屬問題就比較突出,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到期之后會自動續期,而集體土地使用權到期后如何處置尚不明確。有些地方集體土地入市在合同中約定的土地使用權到期后,土地使用權及其地上建構筑物無償歸村集體所有,這與現有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到期后的規定存在極大差異,對實現集體建設用地與國有建設用地“同地、同權、同價”有很大影響。即使到期后歸集體所有,在城鎮化過程中,農村集體和集體成員的組成可能會發生重大變化,由誰來代表集體行使使用權比較難以確定,這些也都使得土地入市使用權屆滿后的產權歸屬問題難以解決。
三、協調推進“縮征”與“擴市”改革的對策建議
(一)統籌銜接土地征收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范圍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雖然增加了土地進入市場的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集體建設用地都可以隨意地進入市場,需要統籌銜接土地征收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范圍。具體來說,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城鎮化水平較高,可適當縮小征地范圍,著力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而西部地區仍然要以征地為主要方式,適當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作為補充。城市規劃區域包括城市中心城區、高新區等集中連片的大規模建設用地,仍然需要政府以土地征收的方式獲得國有建設用地;對于較小地塊的用地,中心鄉鎮、村級可以積極探索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國防、外交、能源、交通、水利及科、教、文、衛、體育和其他公共事業和政府性工程用地需要列入征地范圍,由政府統一征收并組織開發建設。中小微企業用地可以采取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方式,提高中小企業用地效率,增添中小企業經濟活力。
(二)統籌好征收與入市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上的平衡
首先,建立計算征收轉用產生的增值收益和入市產生的增值收益測算模型,合理確定土地增值收益在國家和集體之間的分配比例,實現大體平衡。其次,綜合考慮土地用途、經濟發展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農用地收益等情況,合理確定符合實際的征地價格,合理提高土地征收補償標準,建立與入市收益大體平衡、略高于入市收益的動態調整機制。最后,統籌考慮農民與集體在征收與入市上當前利益與長遠發展。
(三)“縮征”與“擴市”改革應漸進式推進
按現行試點政策,征地制度改革要求全面縮小征地范圍,非公益項目不得動用征地權,這就意味著工業項目和商品房開發都要使用集體土地。若這一政策得到全面落實,將會對未完成城鎮化的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首先,影響實體經濟的發展。由企業直接向農民集體協商購地,不僅房價和地價難以控制,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難以及時到位,而且面對眾多農戶,企業的交易成本和時間成本必將大大增加。其次,削弱園區創新發展優勢。土地統一征收和成片開發的低成本、高效率土地取得模式,對各類園區的快速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若該優勢發生逆轉,將加大園區創新成本,制約園區發展活力。最后,制約城市統一規劃、建設和管理。由用地單位直接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協商購地,勢必影響城市各類用地的統籌利用,影響城市基礎設施統一建設。為此,“縮征”與“入市”改革必須循序漸進,分地區、分階段逐步穩妥推進。
【本文系河南省社會科學院2019年度基本科研費項目“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問題研究”(19E7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