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華
城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也是承載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重要場所。城市經濟往往在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為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貢獻了巨大力量。但隨著城市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也對人類產生了重大影響。如何在城市發展與生態發展之間搭建一條和諧共處的橋梁,成為了人們急需解決的難題。生態城市概念的提出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可能,通過生態城市的建設,既能夠保護環境,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更好的場所,也不會阻礙城市經濟的發展。國家衛生城市的建設與評選就是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國家衛生城市旨在評選出人居生態環境清新舒適、安全宜人的城市,優化居住環境、實現綠色發展成為人們的共識。本文基于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分析了生態城市建設的意義,并為生態城市建設提供了一些優化建議,以期提高生態城市建設質量,實現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概述
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主要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概括:人與自然的關系思想、“物質變換”及裂縫的思想、生產廢料循環利用的思想、社會制度與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以及保持適度人口規模的思想。一是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思想。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認為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人類的產生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人類通過實踐活動將自身與自然界聯系起來。人們從自然界中獲取資源和原材料,同時也對自然進行一定的改造。但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強調,人類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客觀性原則,違背自然規律的改造將會受到自然的懲罰。二是“物質變換”及裂縫的思想。這一理論認為無論是自然界、人類社會還是人類與自然的接觸中都存在著較為和諧的物質變換守則,在吸收和汲取一些物質的同時又會產生一些新的物質,從而形成一個和諧的循環系統。而當這一循環中的某一環節遭到破壞,那么就會形成“裂縫”對整個系統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這一思想鼓勵人們采用恰當的方式對自然資源進行一定的利用,但也警示人們對自然過度或不恰當的開發方式將遭到自然的反噬。三是生產廢料循環利用的思想。這一思想認為,不同原料和能源在不同的生產階段會有不同的作用,因此某一生產環節產生的肥料很可能成為其他生產環節有用的資源。這一思想充分反映了循環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的觀點,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四是社會制度與可持續發展思想。這一思想集中對資本主義社會攫取資源的本質進行了批判,指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也只能淪為資本家們瘋狂占據自然資源的工具。資本家們剝削的天性和對資本利益的渴求,讓他們傾向于在最短的周期內獲取最多的利益。因此他們在開發一些生長周期較長的資源時會因為急于追求利益而忽略對這些資源的再生與保護。這種行為必將對環境造成極大的危害。五是保持適當人口規模思想。該思想認為自然界能夠提供的資源總量是有限的,并且人類在生產和生活中難免會對一些資源進行破壞,適當的人口規模能夠留給自然一定的自我調節空間,從而保持人類發展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
二、生態城市建設的意義
經濟的飛速發展加快了城市建設的進程,城市在加快建設腳步的同時也衍生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人們的生存環境,也對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因此近年來建設生態城市的理念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很多城市也把建設生態城市作為自己的發展目標。建設生態城市的意義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首先,生態城市的建設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就是讓資源和環境既能夠滿足當代人的需求,也能夠擁有滿足后代需求的能力。城市是人們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空間,因此生態城市的建設既滿足了人們對城市的功能性需求,也保護了城市持續為人們服務的能力。其次,生態城市建設中注重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觀念,與科學發展觀的內涵不謀而合,因此建設生態城市也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載體。再次,建設生態城市也是發展生產力的需要。生態環境中包含的豐富資源本來就是衡量城市生產力的重要指標,并且良好的生態環境還能夠為人們發展生產力創造更優厚的條件,為人們提供更豐富的生產資源,有助于提升勞動生產率。最后,生態城市的建設還能提升城市的競爭力。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升,居民對于居住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一座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城市往往對居民有著更大的吸引力,從而提升城市的競爭力。
三、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下的生態城市建設
(一)發展低碳經濟,推行綠色環保發展
生態城市的建設除了一系列外部生態保護措施的實施,還需要從根本上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目前在我國的產業經濟結構中傳統產業仍然占據很大的比重,這些企業對資源的需求量大,對環境的污染也比較嚴重。為此政府應該加大污染治理的力度,加重對嚴重污染環境企業的處罰,明確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促進企業技術升級或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在這一過程中政府部門除了要加大對企業的監管之外,還應該對企業予以政策和技術上的扶持。對于使用環保科技生產方式的企業予以財政和稅收的支持,鼓勵企業對傳統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對于由于產業轉型帶來的失業問題,應該及時對這些員工予以新的技能培訓和妥善安置,拓寬失業員工的就業渠道,提供就業保障。
在生態城市建設的規劃中也要根據城市建設的需要和城市的特點,在踐行低碳原則的基礎上進行合理規劃。要充分了解城市的發展優勢和發展現狀,例如城市的歷史文化、未來的目標定位、人口規模、整體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等因素。要充分挖掘和保護本地歷史文化內涵,對城市中的各項資源進行更好地利用和保護。對城市中各項污染的治理要從源頭控制,真正使生態城市中的環境有所保障。同時在生態城市建設中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充分將現代科技和科學的管理方法應用在生態城市的規劃和建設中。
(二)健全生態補償機制,保護生態環境
生態補償機制是一種相較于單一依靠處罰更為公平合理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對于環境和生態保護的效果也更佳。對生態補償機制的優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目前的生態補償基金制度進行更為細致的完善和補充。主要內容是要明確補助類型和補助對象,對符合生態補償的部門和企業進行更嚴格的審核,保障生態補償基金發揮應有的作用。二是從國家層面對生態補償的資金來源予以支持,拓寬生態補償資金的籌資渠道,充分實現處罰資金與補償資金的合理轉換。三是加強生態補償的實踐力度。目前我國對于生態補償的實踐活動還大多停留在理論探討階段,實際的生態補償實踐活動數量較少,相關的科學管理方法與經驗還比較缺乏。為此應該加快生態補償試點建設工作,增加生態補償的實踐活動,真正實現對被破壞環境和資源的補償。四是加強政策立法工作,讓生態補償有更明確的法律基礎,從而保障每一次生態補償都能夠對環境和城市建設更為有利。
(三)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國家衛生城市
生態城市的建設除了要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還要注重城市功能的豐富和完善。首先,要在保護生態的過程中注重各功能分區的合理布局,為城市居民打造更宜居的城市環境。要注重新城區建設與舊城區的改造,加大對舊住宅小區、城中村、城鄉接合部的改造力度。注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新建一批高規格、高質量的城市道路。建設垃圾焚燒廠等基礎設施,不斷健全城市功能。其次,要推進生態城鎮群建設,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生態輻射帶動作用,使城市功能從中心向四周輻射,注重特色功能分區的打造,從而促進整個城市功能的發展和成熟。同時還要注重生態城市發展中速度和質量的統一,不斷完善城鎮生態體系,建設更優美、衛生、整潔的城市。最后,要打造城市新亮點。對城市主干道進行立面改造修建,升級市區生態環境,興建圖書館、體育館、博物館。新建、重建生態公園、景觀綠化,在市區內進行擴綠、增綠、補綠等工作,提升城市形象。
(四)普及生態知識,開展全民生態教育
在生態城市建設中,城市居民本應該承擔重要的角色。但實際情況卻是大多數城市居民作為城市主人的意識還比較淡薄,認為城市建設只是政府和企業的事情,與自己無關。但實際上居民對于生態城市的態度和行為,對生態城市的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城市居民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公民道德意識將為生態城市的建設提供巨大助力。因此應該大力普及生態知識,開展全民生態教育,從而幫助城市居民形成正確的生態城市價值觀。在生態城市建設的過程中應該鼓勵公民更多地參與進來。例如在生態城市規劃中聽取不同行業居民代表的意見,在生態城市的監督工作中設立群眾代表,對整個生態城市工程以及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進行監督。也可以成立專門的生態環保小組,定期去各個社區進行生態城市相關知識的宣傳講座,向居民發放生態知識宣傳手冊,在社區廣告宣傳欄上定期公布最新的與生態城市相關內容,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態意識,使生態價值觀深入人心。同時還可以以社區為單位定期舉行環保活動、環保知識競賽等,讓居民在豐富多樣的形式中接受生態城市觀念的熏陶。
四、結語
生態城市的建設是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也是利于城市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重要舉措。然而建設生態城市的過程將是復雜又漫長的,在這一過程中也難免遇到各種問題和困境。因此還需要在生態城市的建設中不斷解決問題和總結經驗,在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指導下對生態城市的建設模式和思路逐漸進行完善,從而促進生態城市建設在我國城市發展和環境保護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本文系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馬克思主義生態視角下我省國家衛生城市長效管理機制研究”(Y120120190019)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