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梅
【關鍵詞】 心理健康;家校合作;意義;觀念;機制
【中圖分類號】 G6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1—0031—01
家校合作,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建立家長和學校之間的配合來促進學生不斷地發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但是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經過家長和學校等多方的長期配合才能實現,教師要充分彌補家庭在心理健康教學中的缺失,從而增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明確家校合作的意義
小學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幫助學生形成更加健康的心理,增強他們的心理素質,但是這種教育又與傳統的文化素質提高有所不同,這種教育是無法單獨的,而是要作為一個教學活動的輔助部分,在已有的教學內容上進行拓展和延伸。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學習環境、課堂氛圍以及教學的內容。在融入家校合作的教學策略之后,教師除了要收集這些相關的教學信息之外,還要整合其他方面的教學資源,例如環境資源、人力資源等等。從心理的角度來說,學生內心世界的構成很大一部分都源自家長的遺傳,而另外一部分源自他們對于外界環境的反射;從教育的角度來說,現代化的教育無法改變遺傳給學生帶來的影響,但是教師可以通過改善外界的環境,調整它們的反射情況,從而影響他們的內心構建,進而增強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這種教學方式的長期影響下,由于遺傳而產生的影響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弱化,由此可見,學習環境的重要性。家庭是學生除了學校之外度過時間最長的一個環境,也是影響學生最深的環境之一。進行家校合作的教學,讓家長采取一對一,甚至二對一的教學方式,能夠非常有效地預防一些心理疾病。同時結合學校的專業教育來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雙管齊下,發揮兩者作用,能夠顯著地促進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除此之外,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進行,學校不僅僅擔負著進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責任,同時也擔負著指導家長開展家庭健康教育的責任,從這一角度來說,家庭教育可以說是學校教育的拓展和延伸,直接影響到學校教育的效果。只有真正實現了家校合作,才能夠全面提高幫助學生健康的成長。
二、強化家校合作的觀念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家長依然認為教育孩子只是學校的事情,成才與否,教育的效果良好與否都是學校的責任。還有一些家長過分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他們的性格、品德以及情感發展。而從學校的角度來說,也有很多教師和領導認為學校是學生進行集中學習的場所,而教師的職責只是傳道授業解惑,也只有家庭才是培養學生思想品德以及良好心理的場所,只有家長才是學生在心理方面健康發展的責任人。這些不恰當的想法,不論是家長的還是學校的,都體現出了當前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成熟,同時也表現出了家長和學校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缺失。由此可見,對于心理健康教學,家長和教師依然存在缺乏溝通的現象。要想改善這一現狀,必須要加強家長和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認知,讓教師和家長都能夠重新認識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到心理健康對于學生發展的重要性,才能夠合力推進小學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作為學校要明確自己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展的主要承擔者,教師要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以及與家長合作的觀念,從專業的角度主動與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家長也要積極參加家長會,以家長手冊,家校通等形式促進家校之間的交流,讓家長意識到自己在學生心理健康教學中扮演的角色。
三、聯動家校合作的機制
所謂家校合作,參與者不僅僅是家長和教師,還有學生作為參與主體。為了保證這種教學模式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有效性,家校要針對心理健康教育舉辦的各項活動建立一個聯合機制。用活動來增強家校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穩固這種合作關系,從而促進小學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更好更快的發展。例如,學校要定期開展家長會或是其他形式的家校活動,針對這一階段學校開展的活動、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變化等,讓家長了解到學生在校園里的表現;另一方面也能夠了解教師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設計了什么樣的教學任務,從而促使家長能夠配合教師的教學步伐,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在家也能夠保持良好的習慣,從而全面地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另外,在這種活動中,家長也可以根據學生在家里的一些表現,或是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集思廣益,針對個別學生出現的個別問題,采取針對性強、可行性強的引導方式,讓教師從專業的角度提出建議,從而解決學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總之,在小學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不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要用合作的態度來培養學生,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成為心理健康狀況良好的、學習能力強的全面型人才。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