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瑛
【關鍵詞】 幼兒教育;《指南》;領會;落實;教學研討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1—0042—01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問世7年了。7年來,《指南》作為幼兒園保教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在轉變教師理念、指導教育活動、克服小學化傾向、促進幼兒發展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同樣,《指南》和《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一起成為了統領和指導現今學前教育的三大政策基石。現談點實踐體會。
一、精讀細品,領會指南
為了推進教師和家長對《指南》的學習和了解,我園主要做了以下三類工作:一是連續三年規定《指南》為教師業務學習的指定性內容,要求教師必須完成學習,并體現出學習印記。二是展開了《指南》學習的交流活動,骨干教師結合自己某一領域的實踐講自己的心得體會,重點闡明自己在某一領域某個年齡段依據《指南》所做的教育活動改進,為中青年教師做出應用方面的示范。三是在不同的場合,特別是家長會上對家長進行《指南》的宣傳,提高家長對《指南》的知曉率,并依據《指南》對家長的錯誤教育觀念進行矯正性指導。
二、創新活動,落實指南
《指南》給我們一線老師在環境創設、活動內容、幼兒習慣養成、情緒情感的表達和控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議,這對于我們實現《指南》的學習與發展目標、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指導作用。以藝術領域為例。藝術領域共有4個目標,7個教育建議。從感受與欣賞、表現與創造兩個方面,強調讓幼兒學會發現和感受自然界與生活中美的事物,讓幼兒欣賞多種藝術形式和作品,萌發對美的感受和體驗;鼓勵和支持幼兒自發的藝術表現和創造,培養初步的藝術表現能力與創造能力。在教育建議方面,著重強調要在日常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的藝術想象、表現和創造,不用成人的審美標準去評判幼兒,不追求技能訓練。
深入領會《指南》,我們得出以下認識:藝術領域教育的核心價值是培養幼兒的創造意識、創造能力和培養幼兒對審美對象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及審美感受能力。由此所進行的美工活動改進為:引導幼兒去發現生活中的美,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生活中和自然界的美,在感知美的基礎上,教師挑選一個主題,如“大樹”,不提供范畫,而是準備操作材料,讓幼兒自由創作出不同形狀的大樹。幼兒在描繪中不自覺地選擇了自己心中感受最深的部分,對大樹之美的感知進一步升華,多元思維和敢于動手、積極創作的良好學習品質得到發展,這就突破了過去藝術領域重技能、輕感受;重技巧、輕表現的傳統模式,發展了幼兒感知美、創造美的初步能力。
三、教學研討,明理解惑
雖然《指南》頒行已經多年,但教師們對《指南》的理解和落實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老教師,對原有的教學模式情有不舍,對《指南》所倡導的方式心存疑慮。對此,我園一方面強化外出培訓教師的再生培訓,讓培訓教師接受的新理念由點到面,發揮傳遞性效應;另一方面是通過扎實有效的教研活動,讓教師的思維在碰撞中產生共鳴,在對比中內省自己的不足。為此,我園借鑒團隊共創法,推出新形態教研活動,將教研重心放在年級組,實行個人展示——級內打磨——精品展示的三步跨欄式教研活動,要求展示教師在規定課題下完成自主設計,先在年級組亮相,圍繞亮相中出現的問題,級內集體研討改進辦法。接著,選有共同性的意見做改進。最后,本堂教學在園內精品亮相。這種低重心教研活動,讓團隊意識在教研活動中得到彰顯,教研的效度更高,教師在教研中成長的功用更為顯著。此類教研方法的推行,縮小了教師由于專業能力的差異而帶來的《指南》落實上的差異,新教師受教于老教師的豐富經驗,老教師受益于青年教師敢于創新不拘窠臼的教學模式,群言群策中升華了認識,三部跨欄中更新了理念。
四、家長助教,體會指南
當今社會的功利主義思潮以及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誤導,促使不少家長希望孩子幼年時代多學些或提前學些東西。針對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亂象和誤區,《指南》提出的發展目標與建議非常清晰、具體,具有指向性。它分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旨在引導幼兒園教師和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建立對幼兒發展的合理期望。為此,我們一方面組織家長學習《指南》,讓家長聽從權威的聲音;另一方面組織了家長育兒沙龍,讓育兒有方的家長談經驗,講方法,帶動其他家長理念的轉變。同時,我們設立家長助教,讓家長們分期分批走進幼兒園,在給老師配班當助手的過程中感受幼兒的認知水平,從而對幼兒建立合理期盼。家長們通過助教活動看到了幼兒的差異,也發現了幼兒的天賦,對改善家長們跟風和攀比性提前學習發揮了積極作用。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