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永寧,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教授,上海中醫藥大學和成都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師從國醫大師張學文教授和著名中醫藥專家楊明均教授,擅長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的診治。
經常有患者向我請教:“孫醫生,中醫有沒有對付心臟病的好辦法?”中醫的特點是治未病,即未病先防,或既病防變。因此,日常預防、保養對維護心臟健康十分重要。
心臟健康需要保養并重。所謂“?!?,主要是針對外因,就是減少氣候因素對心臟的影響,預防外來病邪的侵襲。對老年人,特別是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氣候變化容易誘發疾病。每年嚴寒、酷暑的時候,過大的溫差會增加心血管的負擔,甚至誘發心血管疾病。
所謂“養”,主要是針對內因,就是要有正確的生活方式,包括飲食、身體活動、心態和情緒、作息等方面。通過這幾個方面的“養”,以達到養護正氣、平衡陰陽的作用。
首先,要健康飲食,飲食應多樣、均衡。在保證能量供給的情況下,高脂肪食物應盡量少食,特別是血脂異常者。飲食(包括食療)和用藥一樣,因人而異,不可千篇一律,期望通過飲食完全解決心臟問題的想法是不現實的。心臟病患者少酒、戒煙是“大原則”。酒有溫經、活血、散寒的作用,本身可以入藥,心臟病患者可少量飲用。吸煙對身體沒有任何益處,心臟病患者盡量不要吸煙。
其次,應勞逸結合、動靜適宜。中老年人,特別是有心臟疾病者,做任何事情都要掌握一個度,運動過量會增加心臟負擔。如果運動時感覺不適,就不要再勉強運動。運動時微微出汗即可,不要運動到大汗淋漓。運動方式要選擇平和的,不要選擇劇烈運動。
第三,心態要平和,學會養神。45歲之后,人體正氣漸虛,身體功能狀態下降,心臟出問題的機會增多。這其實是正常的生理退變過程,大可不必驚恐;同時要“服老”,不能總提“當年勇”。保持一顆平常心,采取正確的方法積極預防疾病的發生。不良情緒是引發心臟病的一個重要因素。中醫提倡養神,心主神志,養神就是要做到心靜。心態平和,陰平陽秘,氣血和順, 可以減少心臟病的發生。
最后,要保持作息規律。法于陰陽、和于術數是中醫養生的一個重要原則,提醒人們生活、工作安排要符合自然界的規律。心臟病患者本身正氣不足,違背作息規律會增加心臟病發作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