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浩強 肖永紅

前段時間,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教授凌鋒醫生發布了一篇《起死回生的人生體驗》文章,講述了她去年年底一段驚心動魄的經歷。
“當我準備出門,忽然想到腹股溝處皮脂腺囊腫發炎,走路有些痛,就順手拿了一板我經常吃的抗生素頭孢呋辛酯。服藥前,我仔細看了藥品說明書,核對了劑量,就服了一片?!?/p>
“服下藥物后不到兩分鐘,我忽然感到左手掌發癢,撓了幾下,右手掌也開始癢。只有幾十秒鐘,這種感覺就出現在口周,并順著咽部往下走。我趕緊下樓,坐到車上,癢的感覺不太明顯,但人昏昏沉沉。我拿起手機,想給科里的醫生打電話,可還沒等我看清名字,手機就滑到在地上,我也完全沒有了意識。此時,離出發時間還不到3分鐘!”
“司機用最快的速度將我送到了附近的醫院(也是我工作的地方)。到醫院時,我已經完全沒有意識?!?/p>
“事后回想,我曾在服藥前一晚飲用過半杯紅葡萄酒,可能是飲酒后服用頭孢呋辛酯導致的‘雙硫侖反應?!?/p>
凌鋒醫生“死里逃生”的經歷,引起了大眾的廣泛關注。什么是“雙硫侖反應”?常吃的抗生素為何也會引發過敏?過敏性休克有哪些早期表現?如何自救?聽聽專家的分析。
解析: 正常情況下,乙醇(酒精)進入體內后,先在肝臟內經乙醇脫氫酶作用轉化為乙醛,乙醛再經乙醛脫氫酶轉化為乙酸,進而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側鏈上存在甲硫四氮唑基團的頭孢菌素會抑制乙醛脫氫酶的活性,可使人體內的乙醛蓄積,難以轉化和排出,導致乙醛中毒反應,即“雙硫侖反應”。
“雙硫侖反應”大多于患者接觸酒精后15~30分鐘發生,臨床表現為面部潮紅、頭痛、眩暈、心慌、氣促、呼吸困難、煩躁不安、惡心、嘔吐等?!半p硫侖反應”的嚴重程度與用藥劑量和飲酒量成正比關系,老年人、兒童、心腦血管病患者及對乙醇敏感者癥狀更為嚴重。
專家提醒由于存在個體差異,每個人酒精消除時間不同,但有研究證實,飲酒時間與用藥時間間隔越長,“雙硫侖反應”發生率越低。為穩妥起見,患者在服用頭孢菌素期間及停藥后7天內不應飲酒,同時應避免食用含酒精的藥物,如藿香正氣水、十滴水、復方甘草合劑等,以及動物肝臟、沙丁魚等富含酪胺、苯丙氨酸、色氨酸的食物及酒心巧克力。
解析: 凌峰醫生服用的頭孢呋辛酯為側鏈上沒有甲硫四氮唑基團的頭孢菌素,一般不會引起“雙硫侖反應”,且從服用頭孢呋辛酯后到出現不適的時間不足3分鐘,與“雙硫侖反應”一般于服藥后15~30分鐘發生不一致。因此,以“過敏反應”解釋更為合理。然而,為什么經常服用的頭孢呋辛酯會導致嚴重的過敏反應呢?
頭孢菌素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便是過敏反應,包括蕁麻疹、皮疹、哮喘、發熱、過敏性休克等。絕大多數過敏反應是Ⅰ型變態反應(速發型),是由于外界的抗原性物質(如頭孢菌素)進入人體后,刺激免疫系統產生相應的抗體,這些抗體會與皮膚、支氣管、血管壁的“靶細胞”結合。當同一抗原再次或多次與已致敏的個體接觸時,就可能造成過敏。
解析: 過敏性休克起病急,短短幾分鐘就可能導致喉頭水腫、血壓下降、休克,甚至死亡。因此,及時救治十分重要。
立即停用可疑藥物。
千萬不要為奔大醫院而舍近求遠,耽誤最佳搶救時機。也可請家人撥打120急救電話。救護車上配了醫療急救用品,可以為患者爭取到最寶貴的救治時間。
患者應采取側臥位,保持呼吸道通暢。若患者已昏迷,家人應及時清除其口鼻中的嘔吐物和分泌物,并將其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分泌物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
入院后,醫生會給予抗休克、抗過敏等治療,并監測生命體征。
雖然凌峰醫生的經歷“有驚無險”,但仍然給大家敲響了警鐘: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應謹慎用藥,特別是抗生素。服抗生素前后最好不要飲酒,不管是含酒精度數低的啤酒、果酒、滋補酒,還是含酒精的食品,都應遠離。
側鏈上存在甲硫四氮唑基團的頭孢菌素,如頭孢唑啉(先鋒霉素V)、頭孢孟多、頭孢美唑(先鋒美他醇)、頭孢甲肟(倍司特克)、頭孢哌酮、拉氧頭孢(噻嗎靈)、頭孢替安(泛司搏林)、頭孢尼西、頭孢曲松等。
不含甲硫四氮唑基團的頭孢菌素,如頭孢拉定、頭孢氨芐、頭孢呋辛酯、頭孢克洛、頭孢丙烯、頭孢他啶、頭孢地尼、頭孢他美酯、頭孢吡肟等。注意,即使這些抗生素發生“雙硫侖反應”罕見,但飲酒后最好也不要服用。
需要強調的是,除頭孢菌素外,服用甲硝唑、替硝唑、呋喃唑酮等非頭孢類藥物時飲酒,也會發生“雙硫侖反應”,大家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