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力超 戴嘉雯
如今的罐頭加工技術與兩百年前已大相徑庭?,F代食品罐藏技術是將經過一定處理的食品裝入鍍錫薄板罐、玻璃罐或其他容器中,經密封殺菌,消滅罐內絕大部分微生物并使酶失活,同時將罐內食品與外界隔絕,使其不再受到微生物污染,消除引起食品變質的因素,使其能在室溫下長期保存。
合格的罐頭食品的保質期為6個月到2年不等。如果發現罐頭食品出現以下四種情況,很有可能已經變質,不宜食用。
脹罐是區別正常罐頭與變質罐頭的重要標志。正常情況下,罐頭蓋和底是平坦或內凹的。發生脹罐時,罐頭蓋會向外凸出。脹罐主要分為物理性、化學性和細菌性。
物理性脹罐又稱假脹,是由物理因素導致的脹罐。例如,罐內裝入的食品過多,未留下足夠的空間,致使殺菌后罐頭收縮不足;或殺菌后冷卻速度太快,造成罐內壓力遠大于罐外壓力而使罐頭的蓋或底呈外凸狀態。如果罐頭內的食品酸度太高,而金屬容器耐腐蝕性不足,罐內壁就會被腐蝕而產生氫氣,氣體聚集使罐頭蓋外凸,即化學性脹罐。化學性脹罐多見于儲藏時間過長的酸性水果罐頭,開罐后可見罐頭內壁有腐蝕斑,有的罐內食品還會出現金屬味。細菌性脹罐是最常見的脹罐原因,是由于微生物繁殖導致食品腐敗、產氣所致,殺菌不徹底是主要原因。
從脹罐的原理可以看出,發生物理性脹罐的罐頭仍可食用,其內容物并沒有變質;而化學性脹罐和細菌性脹罐,罐頭內的食品已受到污染,不能食用。由于普通消費者很難準確判斷罐頭脹罐屬于哪種類型,故只要罐頭脹罐,就不宜再食用。
有的罐頭外觀正常,打開食用后若發現食物有酸味或異味,也不宜再食用。這種罐頭很可能發生了平蓋酸敗。顧名思義,平蓋酸敗的罐頭外觀正常,罐頭蓋仍是平的,但內容物已腐敗、變酸。
導致罐頭平蓋酸敗的細菌在罐頭工業上統稱為“平酸菌”,它們多數是兼性厭氧菌,在無氧條件下也能繁殖,可將食品中的糖類物質分解為乳酸、醋酸等。由于該過程不產氣或產氣很少,故罐頭外觀是正常的,不易被及時發現。生產過程中殺菌不徹底是出現平蓋酸敗的主要原因。
有的罐頭雖然外觀看起來正常,但其內的食品已經發黑并有臭味,稱為“黑變”,不可食用。黑變常見于水產品、畜產品等蛋白質含量較高的罐頭食品。若殺菌不徹底,殘留的致黑梭狀芽孢桿菌等可將食品中的含硫蛋白質分解,產生硫化氫氣體,并與罐頭內壁的鐵反應生成黑色的硫化物,沉積在罐內壁或食品上,以致食品發黑、變臭。
罐頭食品表面出現真菌生長的現象稱為霉變,霉變的罐頭一定不要再吃了。但罐頭霉變并不多見,正常情況下罐頭是密封的,真菌不可能進入。只有罐頭密封性不好,青霉、曲霉和檸檬霉等真菌才有可能乘虛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