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廣
紫外線產生的光學作用和生物效應十分顯著:一方面,紫外線能殺死或抑制皮膚表面的細菌,適量照射還可促進皮膚中的脫氫膽固醇轉化為維生素D3。另一方面,UVA也會導致皮膚細胞自由基生成、脂質過氧化,影響真皮組織中的膠原和彈性纖維,引起皮膚光老化;UVB則能引起表皮層及真皮淺層的病變,產生日曬紅斑,甚至引發皮膚癌。
防曬就是要預防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包括防曬黑、防曬傷、防皮膚光老化和防癌變。最好的防曬方法是避光,避免正午陽光直射時進行戶外活動,出門撐傘、戴帽子、戴墨鏡、穿長袖衣服等。
搽防曬化妝品也是防止紫外線損傷的重要手段。防曬化妝品所含的功效成分是防曬劑,根據成分和防曬原理不同,防曬劑可分為物理防曬劑和化學防曬劑。物理防曬劑可以反射、散射到達皮膚的紫外線,如二氧化鈦、氧化鋅等。化學防曬劑可吸收紫外線,防止紫外線被皮膚吸收,如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酰基甲烷、水楊酸乙基己酯等。
SPF是日光防曬指數的英文縮寫,能反映防曬化妝品對UVB的防護效果。SPF值為10的防曬產品,可以理解為能使皮膚的防曬紅能力提高10倍。PA是UVA防護指數的英文縮寫。抗UVA性能的表示方式較多,目前較為常見的是“PA+”表示法,“+”越多,說明防曬品抗UVA能力越強,防曬功能的維持時間也越長,最多可至4個“+”。
●提前涂抹出門前10分鐘就應該涂抹防曬霜,因為防曬劑需要一定時間才能完全發揮作用。
●足量涂抹面部用量為:防曬霜需約一枚1元硬幣大小,防曬乳液需約兩枚1元硬幣大小。不要忘記涂抹較易受紫外線傷害的頸部、肩膀、手背和腳背等裸露部位。
●多次涂抹?每天僅搽一次防曬霜是遠遠不夠的。陽光照射、出汗等均可造成防曬化妝品的有效成分流失。以室內活動為主的人,早晨出門前應搽一次,中午外出前補一次,下午下班前再補一次;戶外活動較多的人,宜每2~3小時補搽一次防曬霜。
●合理選擇防曬產品夏季從事戶外工作或活動需使用SPF值為30左右的產品,如需在海邊活動,則需要使用SPF值更高的產品,并選擇帶有PA指數的防曬霜,防止曬黑。不能盲目地認為SPF值或PA值越大越好,這類產品往往含有大量物理或化學防曬劑,對皮膚的刺激較大,容易堵塞毛孔。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防曬產品,夠用就好。
● 四季防曬? 普通云層只能將紫外線強度減弱20%~40%,即使在室內,玻璃也只能阻隔UVB。無論陰天、晴天、夏天、冬天、室外、室內(特別是靠窗位置),都能接觸到紫外線,只是強弱不同而已。因此,科學防曬是一年四季都需要做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