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敏
中醫古代文獻雖無糖尿病神經病變這一病名,但對其早已有所認識。《王旭高醫案》記載“消渴日久,但見手足麻木、肢涼如冰”,歷代也有“肢體疼痛”“足痿乏力”等癥狀的描述。中醫學把消渴病后出現的四肢麻木、疼痛、痿弱無力,以及晚期出現的肌肉萎縮等相互關聯的臨床癥狀,統稱為消渴病痿痹,歸屬于中醫“痹癥”“血痹”“不仁”和“麻木”的范疇。
中醫認為,本病主要由消渴病久治不愈,使正氣日衰、脈絡空虛、正虛邪湊、脈阻絡痹、血行無力,脈絡失于溫煦,寒凝血瘀;或因痰濁內生、痰瘀互結、阻遏氣血流通,使絡阻血瘀、血脈失和,導致肢體麻木、疼痛等癥,屬本虛標實之證,以正虛為主,病機為氣血不暢、脈絡痹阻。
糖尿病神經病變導致的麻木、肢冷、疼痛等癥狀往往冬季加重,夏季則有所緩解。趁疾病緩解之時,采用益氣養陰、活血通絡的藥物進行治療,可達到冬季病情減輕、少發病,甚至不發病的目的。
夏季是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的黃金時期。我科采用三步外治法補益脾腎、疏通經絡、活血止痛,對緩解糖尿病神經病變患者的“痛”和“麻”有一定效果。
●方法穴位敷貼可采用中西醫結合方式,特色重要穴位敷貼、離子導入,加紅外線治療和耳穴治療。中醫認為,消渴癥的病變臟腑主要在肺、脾(胃)、腎三臟,故取肺俞、脾俞、腎俞穴位,共6個穴位敷貼點,外敷特制藥餅,配合定向離子導入。同時,沿患者雙足足太陰脾經,用紅外線照射治療,以達到健脾和胃、補益氣血、利濕化痰通絡之效用,并配合耳穴治療,取耳穴上的饑點(與饑餓感有關的穴位)、渴點(主治消渴等)、內分泌穴(調節內分泌系統)等進行治療。
●療程?1個療程為4周,每周三次,隔天一次,嚴重者需要治療8周(2個療程)。
皮膚有創傷、潰瘍者,對中藥成分過敏者,發熱者,血液病患者,植入心臟起搏器者,以及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不宜治療。
治療過程中有蟻行感、輕微針刺感屬正常現象。若出現疼痛,或有皮膚紅斑、皰疹、瘙癢等情況,患者請及時告知醫師。治療后2~3小時內不可游泳和洗澡,治療期間忌食生冷、海鮮和辛辣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