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國斌
日常生活中,你有沒有出現過以下現象:工作一天后,雙下肢出現水腫,走路時酸脹不適。次日晨起,下肢水腫消退,但到了下午,腿又腫了。如此周而復始。這種“朝輕暮重”型水腫,主要是由于下肢靜脈瓣功能受損,下肢靜脈血液回流障礙所致。中醫認為,本病多為先天稟賦不足,加之后天久立、久坐、負重、受寒等引發,與“濕邪”“血瘀”密切相關。
經長期臨床實踐,結合中醫學經絡理論和現代醫學關于下肢靜脈功能不全的發病機制,我總結了一套簡便易學的下肢靜脈鍛煉方法——無創經絡功。操作重點是沿經絡走向(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在特定穴位(氣海、足三里、涌泉、三陰交、八風等)上進行點壓、揉搓,改善下肢血液循環,加快靜脈回流,促進組織水腫的吸收,減輕肢體腫脹,改善局部皮膚營養不良。一般每天練習兩次,早上起床時、晚上臨睡前各一次,每次30分鐘左右。
疊手點睛功?取坐位,彎曲膝關節,雙手環握左足掌,食指端相向,重疊按壓左足涌泉穴(點睛),隨即松開食指,重復15次。然后換右足,重復上述動作。
涌泉穴,又名地沖,是“長壽穴”之一,位于足底中線前、中三分之一交點處。經常按摩此穴,有平衡陰陽、調理五臟六腑之功。

疊手點睛功
觀海賞月功取坐位,彎曲膝關節,一手按住左下肢足三里,一手握住左足八風穴,以踝關節為軸,做踝關節屈(賞月)、伸(觀海)運動,重復15次。然后換右足,重復上述動作。

觀海賞月功
足三里,別名下陵、鬼邪, 為另一“長壽穴”,位于髕骨下緣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為足陽明經合穴、胃下合穴。所謂合穴,就是全身經脈流注會合的穴位,按壓此穴可活血通絡,促進下肢血液循環。
八風穴屬經外奇穴,又名“陰獨八穴”“八沖”,位于第1~5趾間,一側四穴,左右共八個穴位。
仙掌搖扇功取坐位,彎曲膝關節,一手按住左下肢足三里,一手握住左足八風穴,以踝關節為軸,做環繞運動,重復15次。然后換右足,重復上述動作。

仙掌搖扇功
秀才彈琴功取坐位,雙手掌跟部交叉重疊,置于左下肢,沿足陽明胃經走向,吸氣時垂直向下用力,呼氣時抬離;隨后上移一手掌的距離,做同樣的練習,直至大腿根部。隨后沿足太陰脾經(下肢內側)、足少陽膽經(下肢外側)做同樣的練習,重復15次。然后換右下肢,重復上述動作。

秀才彈琴功
足太陰脾、足陽明胃、足少陽膽三經均起于足部,分別沿下肢內側、上緣、外側行走,經常按壓此三經可以健脾養胃、理氣降火,有利于下肢氣血運行,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改善下肢腫脹。
飄然若仙功取坐位,雙手握空拳,以腕關節為軸,猶如彈棉花一樣,吸氣時敲擊下肢,呼氣時迅速離開,沿走太陰脾經由下肢遠端至大腿根部,然后沿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做同樣的練習,重復15次。

飄然若仙功
鷸蚌相爭功? 取平臥位,吸氣時做下肢屈曲運動,大腿盡量靠近下腹部,小腿盡量靠近大腿,兩手中指同時按壓三陰交穴;呼氣時下肢伸直,重復15次。

鷸蚌相爭功
三陰交,別名承命、太陰,因肝脾腎三經交會穴而得名,位于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緣后方,為精血之穴。
吞云吐霧功取平臥位,放松身體,雙手五指自然分開,食指交叉重疊放在臍中神闕穴上,中指交叉重疊放在氣海穴上,在深吸氣的同時按壓氣海穴,然后慢慢吐氣,抬高中指,重復15次。

吞云吐霧功
神闕,即肚臍,又名臍中,位于臍窩正中。氣海,又名下肓、丹田,穴居臍下1.5寸,因人體先天元氣會聚處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