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嘉唯
【編輯留言】
新形勢下的工會宣傳,既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又要適應新興媒體發展規律,更加要符合主流意識形態,引導輿論、傳播正能量。面對瞬息萬變的網絡世界,工會的宣教工作該如何應對?遼寧大連高新區總工會作了積極的探索。
從紙上到網上
工會宣教部,從名字就可以看出工作內容:開展職工思想政治工作,加強對職工的思想引導和人文關懷。日常工作包括組織開展職工書屋建設、勞模工匠宣傳以及全健排舞、足球賽、歌唱比賽等文體活動。除以上內容外,大連高新區總工會宣教部還承擔了一項“非常規”任務:辦報紙。
2010年,宣教部長姜晶在工作中發現,高新區作為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竟然沒有一個官方的信息發布平臺。“這可不行,自家人得知道自家事,需要讓高新區員工了解園區發展動態,增強歸屬感。”
在宣教部的積極建議下,經過精心籌備,由高新區總工會主辦的《高新區員工》報正式發行,每月一期,每期8個版面,聚焦高新人、高新事,涵蓋工會動態、高新資訊、勞動維權、生活休息、職工作品、職工文體、服務信息等多方面內容。
《高新區員工》報每期印刷3萬份,送至園區內各企事業單位及800多家職工書屋。
隨著“定制班車”的開通,宣教部開始利用班車將報紙直接送到員工手中。
2013年,為解決全區員工乘車難的問題,高新區總工會在全國工會系統首創“定制班車”服務。員工可以通過微信或APP提前一個月預定班車,班車會直達小區門口接員工,員工等車時,通過微信可以隨時了解車輛的動態,還可以跟車輛實時聯絡。從2013年11月啟動第一條線路以來,區總工會已開通線路192條,擁有車輛192臺,經常乘坐“定制班車”職工超過7000人。
宣教部結合“定制班車”服務,委托班車司機,將報紙放在員工座位上,實現了報紙的定點投放,進一步提高了報紙的閱讀率。
“逐漸的我們發現,報紙這個宣傳載體似乎不太靈了,或者說不太適應職工的閱讀習慣了。”隨著網絡媒體的發展,姜晶意識到,“在‘互聯網+的視角下,工會需要適應網絡時代,滿足職工需求,增強宣傳實效。”
2015年,高新區總工會官方微信公眾號“大連高新區總工會”正式上線運行。
微信以展示職工生活為重點,以職工最關心的“事”為主線,結合極具參與性與互動性的線上活動,很快吸引了廣大職工的注意。青春交友舞會在線報名、工會免費培訓課程信息發布、“讓青春綻放精彩、創新創業之我行”主題演講比賽最佳網絡人氣獎評選……微信開啟了工會網上宣傳工作的新思路,成為聯系職工的新窗口。
經過近兩年的運行,“大連高新區總工會”微信號逐漸擁有一批職工鐵粉。在職工心中,工會不再是一個名詞,而是握在掌中的溫度。微信更是激發了工會宣教工作的互聯網思維,為創新工會宣傳工作方式找到了新思路、新辦法。
“微信確實讓我們有收獲,但想要有新突破,難。”再次遇到發展瓶頸的姜晶直言,“粉絲量代表著影響力。可我們微信號的粉絲量一直不多,增長緩慢。”
與全區20萬職工總數相比,“大連高新區總工會”微信號的7000多名粉絲確實不算多。宣教部嘗試過多種辦法增粉——讓內容更活潑、讓標題更醒目、搞線上活動激發參與度……但效果都不理想。“上線太晚,錯過了微信號發展的紅利期。”姜晶無奈道。
微信公眾號自騰訊公司于2012年8月推出以來,迅速成為大眾獲取信息的入口,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媒體和個人紛紛注冊公眾賬號,進行文章推送,目前已有公眾號2000萬個,并且還在不斷增長。
從2015年起,媒體上開始出現各類唱衰微信公眾號的文章,稱微信公眾號的紅利期即將結束,淘汰期已到。不過根據QuestMobile(中國專業的移動互聯網商業智能服務平臺)2019年2月的數據顯示,80%微信用戶使用了公眾號,超過一半的用戶每日用于瀏覽公眾號的時長在10-30分鐘。可見,微信公眾號依舊有大量的用戶、大量的流量,只是用戶和流量都獻給了大號,也就是那些大V。為此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微信公眾號不是紅利期已過,只是進入到平穩發展期。持續提供深度、優質原創內容,增強用戶粘性,成為微信公眾號下一個競爭點。
“像專業媒體一樣提供優質內容,這對于我們來說太難了。”姜晶苦笑,“以工會宣教部現有的人、才、物,不太現實。”
的確,專業媒體和騰訊公司尚無力破解的微信公眾號發展難題,僅憑這幾位外行,確實不太可能。工會需要掌握網絡話語權,工會的宣傳工作不能停滯,難題該如何破解?
從指尖到耳邊
發展工會全媒體矩陣,多點開花。
姜晶的想法簡單粗暴——所有網絡媒體形式都做,點開任何平臺都能看到高新區總工會的消息,“就像一句廣告詞——工會新媒體,總有一款適合你。”
2018年初,高新區總工會全媒體矩陣全面啟動。
想看時政類新聞,有“澎湃新聞”區總工會“政務號”,“今日頭條”區總工會“頭條號”;
想要貼近工作和生活,有微信號“大連高新區總工會”;
想關注時事動態,有“大連高新區總工會”微博號;
想看現場直播,有“映客直播”區總工會網絡直播間;
想看視頻,有抖音號“大連高新區總工會”;
想聽書,“喜馬拉雅”APP上有“工會好聲音”。
工會全媒體矩陣的宣傳效果很快顯現,喜馬拉雅工會好聲音成為首個爆款。據統計,“工會好聲音”錄制的《習近平講故事》《共產黨宣言》《中國共產黨九十年》等書籍,累計網絡播放量已超過1500萬。
毫無疑問,“工會好聲音”火了,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逐漸讓閱讀有了更多可能。從紙質書到電子書,再到如今的用耳朵代替眼睛——“聽書”(有聲閱讀)。
何謂“聽書”?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長徐升國的解釋是:通過有聲方式,包括通過錄音帶、CD、有聲讀書機、廣播、網絡語音播報如移動APP、微信語音等,收聽圖書相關內容。
在西方國家已有數十年的有聲書出版史,有聲書“閱讀量”已被計入國民人均年閱讀量統計。據英國出版商協會的產業報告,2018年英國的有聲書銷售額達6900萬英鎊,比上年增長43%。2018年,美國的有聲書銷售額也較上年增長28.7%。在德國、芬蘭等歐洲國家,有聲書市場同樣增長顯著。
近年來,我國有聲書市場也表現驚人。據媒體報道,2018年中國有聲書市場規模為46.3億元,粗略估算,到2020年該數據或將增至82.1億元,“有聲閱讀正在全世界范圍掀起一場閱讀新革命”。
“這回算是趕在點子上了,恰逢其時。”姜晶笑著說。
《習近平講故事》是“工會好聲音”錄制的第一本有聲書。當時恰逢區總工會組織的“首屆大連高新區主持人選拔賽”落下帷幕,比賽中的獲獎選手正好可以作為朗讀者。之所以選擇《習近平講故事》這本書,是因為工會剛剛組織了一場“《習近平講故事》朗誦會”,活動現場職工反響熱烈。
宣教部在辦公室隔壁開辟出一間簡易的錄音棚,邀請主持人大賽的獲獎選手朗誦《習近平講故事》,剪輯成多個音頻上傳至“工會好聲音”,一個音頻一個故事。
首個音頻上傳后,本以為會是粉絲兩三個,點擊量四五次,豈料收獲留言無數。“看到后臺數據,嚇了一大跳。”負責音頻編輯及后臺維護,同時也是宣教部工作人員的顧典說,“都是點贊的,還有人留言說我們更新太慢,讓趕快上新。”
在喜馬拉雅APP的“工會好聲音”平臺上,《習近平講故事》共有110個音頻文件,截至目前,累計播放量達453.4萬次;隨后上傳的20集《共產黨宣言》播放量高達966.1萬次。目前,“工會好聲音”陸續上傳了《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之江新語》《習近平用典》《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高新區員工故事》《職工原創作品》等多個專輯,每個專輯播放量均過萬,還收獲了許多像“好日子是干出來的,我要擼起袖子加油干”“感謝工會,受益匪淺”這樣的職工留言。更令人意外的是,據后臺數據顯示,“工會好聲音”的聽眾不僅來自遼寧,北京、江蘇、廣東、浙江、河北、山東等地,都有忠實粉絲。
“工會好聲音”的成功,讓姜晶對于宣教工作有了新的思考。
高新區有職工近20萬人,90%是平均年齡30歲的“三高”(高學歷、高職稱、高技能)職工,且外資企業眾多,世界500強企業就有130家。
“我們一直覺得年輕人不會喜歡馬克思,也覺得在外企搞黨群宣傳太困難。”姜晶說,“可見以往的認知是錯誤的,‘工會好聲音恰恰證明,職工群眾有精神文化需求。”
姜晶認為,讓90后愛上馬克思也許并非難事,關鍵看傳播者如何做,是否能夠把黨的主張以職工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遞出去。
全能工會媒體人
“十一”前夕,唱響高新夢——2019大連高新區工會“我和我的祖國”職工歌唱比賽決賽在軟景廣場舉行,18名選手在舞臺上深情歌唱,送上對祖國最美好的祝福。坐在臺下的顧典無暇關注表演,他正拿著手機錄制抖音短視頻。“五一”表彰大會、飛鏢比賽、演講比賽、觀影活動、職工快閃……只要是工會組織的活動,顧典都盡量在抖音號上發布活動現場的短視頻。
可效果不理想。與引爆點擊量的“工會好聲音”相比,高新區總工會抖音號略顯寒酸——粉絲量不足3000,點贊、評論都不多。
對此,顧典給出的分析是——內容不夠接地氣,缺乏一線聲音。“這是工會全媒體矩陣的短板,亟待克服。”
宣教部目前有工作人員4人,負責7個網絡媒體賬號和一張報紙的運營維護,同時還需完成宣教部的日常工作。“不太有時間去基層搜集素材、記錄職工故事。”顧典直言不諱地說。
為補齊短板,宣教部積極發展職工通訊員隊伍,培養職工新聞發言人。宣教部還搞通訊員培訓班,指導如何寫作。“培訓過程中我們發現,問題不在于寫作能力大小,在于是否有發現美的眼睛。”顧典說,“需要我們引導職工群眾,去發現身邊的好人好事。”
讓人人都是通訊員,人人善于發現真善美,傳遞正能量,這無疑需要工會長期的努力,非朝夕可得。
大連高新區總工會宣教部的工作人員依舊在每天忙碌著。“工會好聲音”新上線的節目《聽高新,一周新聞》正在緊張錄制中,錄制間歇,顧典跑回辦公室看了眼后臺數據,順便回復留言。孫丹丹正在制作當天需要發送的微信文章,張楚云正忙著籌備千名職工觀影活動……
去年10月,區總工會成立了高新區總工會全媒體中心,依舊由宣教部負責具體工作。正在裝修的高新區職工公寓內,特意留出一層樓的空間作為全媒體中心的辦公地點,影棚、直播間、錄音棚等專業設施一應俱全。
對于未來,工會人只有一句話:“干就完了。”
(感謝大連高新區總工會宣教部對采訪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