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連續失眠一周了。從上個月步入職場以來,我就幾乎沒睡過一個安穩覺,每到夜里一閉上眼,白天工作中的瑣碎片段總噩夢般襲來。作為職場新人,我原以為最初的時間會以學習、適應為主,可實際的工作量和工作難度卻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期。前一項工作還沒學明白,下一項工作就接踵而至,越堆越多,壓得我喘不過氣來。不僅如此,人際關系方面我也四處碰壁。我本帶著一腔真誠,想和同事們成為朋友,無奈他們卻處處對我“下絆”,有時我真想直截了當地沖過去問問,為什么要針對我這樣一個新人?
我越發覺得這個看似人人羨慕的工作并不適合我。我想換工作,可家人一致反對,說我只是還不太適應,但我覺得如果一開始就這樣舉步維艱,以后只會越來越糟。
小伊
曹序? 心理咨詢師:
作為職場新人,焦慮在所難免。研究表明,約82.3%的人都曾經歷過初入職場的焦慮。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將新人職場焦慮歸咎于“自我效能感”,即每個人對于自身能夠運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一件事的自信程度。
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自信自己能夠完成許多事,也更愿意去迎接新的挑戰。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每當他們進入新環境、接手新任務時,大腦為避免主體經受挫折,會應激地為主體拉響警報,警報的信號便是焦慮感。當大腦不斷給你傳遞著“你做不到,你會失敗”的信號,但你還不得不一邊焦慮著,一邊硬著頭皮去努力完成工作,就很容易衍生出另一個加劇新人職場焦慮的要素——解讀差異。
當你將辛苦完成的工作匯報給領導時,得到“做得還行”的回復,你便不安地腹誹:“還行是不夠好嗎?”殊不知在其他人眼中,還行已是一種認可。同樣的回應,解讀為何截然不同?心理學研究發現,缺乏經驗的人通常更傾向于對自己進行負面評價,也易對他人的評價做出消極解讀,甚至產生一定程度的“被害妄想情緒”。
延伸到職場,新人對上司的脾性、風格了解尚淺,更易將上司發出的信號誤解,由此產生焦慮感。同時,由于缺乏處理職場人際關系的經驗,也極易產生被同事集體針對的錯覺。
除此之外,新人職場焦慮還與環境對人的影響有關。心理學家派羅威和簡斯特針對各種類型的職場工作進行了一項實驗發現:不同的工作要求,帶給員工的焦慮感是不同的,情緒勞動類工作更容易產生焦慮感。像“微笑服務者”,由于常常需要表演出與本意相違背的情緒,長此以往所產生的疲憊情緒,就會引發焦慮。
易焦慮的人,步入職場前,應盡可能地避開需要情緒勞動的崗位,并盡可能選擇能夠給你更大自由空間的工作環境。當然,更聰明的做法是在焦慮時,學會自我調節。
當焦慮感令你無法集中注意力時,不妨去做點兒運動,讓運動產生的多巴胺幫你從困境中抽離。當你發現自己正在習慣性地自我否定、自我懷疑時,嘗試安撫保護意識十分強烈的大腦:“這只是我的猜測,不一定是事實。”必要時,與他人傾訴,也不失為一種排解焦慮的好辦法。
焦慮并非洪水猛獸,更多的與你的自我效能感以及經驗積累相關,是人體對未知危險的警惕和自身的一種應激保護。正如你家人所說,這種初入職場的焦慮,大多會隨著你在職場中的成長而漸漸被時間沖淡。愿你能夠理性看待焦慮,學會與焦慮共處,在克服初入職場的焦慮中一路過關斬將,成功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