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叢劍,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院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婦產科學系主任,上海市女性生殖內分泌相關疾病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華醫學會婦科腫瘤學分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婦產科醫師分會常委,上海市醫學會婦產科專科分會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師協會婦產科醫師分會副會長。
臨床上,我經常遇到因“意外懷孕”就診的女性。一位28歲的未婚女性,因為意外懷孕想要進行人工流產。我勸她:“28歲已經不年輕了,如果現在流產,30多歲再生育,一方面工作和生活壓力會更大,另一方面會承擔更高的健康風險。”她聽后表示要好好考慮一下。
另一位31歲的已婚女性因意外懷孕來就診,她說處在事業上升期,暫時不想要孩子,想做人工流產。我勸她與家人好好商量一下,因為她已經31歲,而且曾經做過婦科手術,需要特別珍惜這次生育機會。經過我的耐心勸說,她和家人最終決定“要這個孩子”。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一般30歲左右或更大年齡的女性來做人工流產,我都要勸她們慎重一些。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的婚育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少女性認為30歲以后生育并不遲,很多人甚至會等到35歲以后。據我們觀察,近年來高齡產婦咨詢門診量持續上升。這一方面與“二孩”政策有關,另一方面也與人們 “晚婚晚育”的傾向有關。高齡孕產婦比例的不斷上升,給產科帶來了極大挑戰:妊娠期患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等情況較以往明顯增多,高齡孕產婦出現胎盤植入、產后大出血等的現象也較多。
事實上,“晚婚晚育”并不意味著“越晚越好”。從健康的角度講,女性過了30歲,生育能力開始明顯下降,生育風險也不斷提高;尤其是35歲后,女性卵巢功能下降更快,卵泡耗竭加速且卵子質量下降,生育能力呈“斷崖式”下降。
生育年齡過高,會帶來諸多“風險”。有研究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流產的風險增加,35~44歲孕婦的自然流產率可達 40%; 23~28歲孕婦的早產發生風險較低, 28歲后逐步升高;妊娠期高血壓發生率在 20~30歲較低,30歲后逐漸升高;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盤等的發生率也隨年齡增加而升高。生育年齡對胎兒也有影響, 28~33 歲女性生育低出生體重兒的概率最低,22~31歲生育的女性后代出生缺陷的發生率較低;而女性生育年齡過大,低體重兒、出生缺陷的發生概率都會明顯增加。可見,女性的適宜生育年齡在30歲之前。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每代人生育年齡都推后5~8年,不僅大大增加孕產風險,不利于母嬰健康,還會加劇人口老齡化。總之,育齡女性應更新生育理念,尊重自然規律,適時婚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