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軍



“陜西綠”向“陜西美”跨越
記者:黨局長,您好!您長期關注和研究陜西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從秦嶺的研究,到關中、陜北、陜南的生態系統研究,您認為,經過幾代人的生態修復與保護,到目前,陜西的“綠”呈現出一種什么變化?
黨雙忍:陜西歷來是生態環境優美之地。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經據典,贊美歷史上陜西的優美生態環境,秦漢上林苑巨麗之美、唐長安樂游原旖旎風光、秦嶺太白雄輝靈秀等等,周秦古韻,漢唐雄風,皆與優美的生態環境息息相關。曾幾何時,過墾過牧,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歷史上“天生麗質”的陜西,竟然成了人們記憶中禿嶺的“野山”、荒涼的“高坡”,塵土飛揚的八百里秦川。
再現優美環境,恢復生態自信,一直是陜西人的夢想。20世紀下半葉以來,陜西開展了一系列大保護、大綠化行動。保護大秦嶺,修復“秦嶺四寶”一一大熊貓、朱鸚、羚牛、金絲猴的棲息地;實施關中大地園林化,創建關中森林城市群;陜北大規模退耕還林草,延安黃土變綠海,榆林草灌鎖沙丘, “延安綠”“榆林綠”閃亮世界。
如今的陜西,已經算是“全域綠”。然而,當下的“陜西綠”是“淺綠”而非“深綠”——草綠、灌木綠比重大,喬木綠比重小;季節綠比重大,常年綠比重小。 “陜西綠”在延安與榆林邊界,滑北“旱腰帶”,還存在明顯的“斷裂帶”。也就是說, “陜西綠”的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生態空間的服務功能有待增強。實現由“淺綠”向“深綠”轉變,由“陜西綠”向“陜西美”跨越,向世界呈現生態高顏值的陜西,已經成為新時代新林業的使命擔當。
生態空間是我們的主戰場
記者:您剛說,“‘陜西綠的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生態空間的服務功能有待增強。”那么,就生態空間而言,在新時期有啥新變化?陜西生態空間的情況如何?
黨雙忍:新近一輪的國家機構改革,將原農業、國土、住建、水利等部門的草原監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遺產、地質公園等管理職責,與原林業部門的職責整合,組建了新的林業部門。與原林業部門比,新林業部門增加了職能,森林、草原、濕地、荒漠,陸地四大生態系統并入一個機構。從歸口上看,原林業部門歸“大農口”,新林業部門轉歸“資源口”;在財政上,原林業部門在“農財口”,新林業部門劃入“資財口”;原林業部門的“林地”歸“農地”范疇,新林業部門的森林、草原、濕地、荒漠一并劃入“生態空間”。
適應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國家重建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將土地利用規劃調整為國土空間規劃,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替代了原來的建設用地、農業用地、未利用土地,這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劃定生態空間,凸顯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國土載體。新林業部門的主體職能就是生態建設,而生態建設的主戰場就是生態空間。
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青山是生態骨架,綠水是生態血脈。南部秦嶺、巴山,西部隴山、千山,北部白于山、子午嶺、黃龍山,以及毛烏素沙漠南緣的榆林沙區,構成陜西最重要的生態空間。黃河壺口乾坤灣,華山驪山太白山,就是陜西生態空間最顯著標識。河流滋養著文明,而河流的根脈在生態空間。陜西的生態空間涵養著漢江、渭水、南北洛河,滋潤著延河、無定河、窟野河……曾經養育了周秦漢唐,滋養了千年帝都長安,革命圣地延安。
陜西國土空間,約70%是生態空間。陜西生態空間,包括森林、草原、濕地、荒漠,這是我們的主戰場,是我們建功立業的廣闊天地。如果把生態空間比作一張巨大的天然畫布,那么我們就是在這天然畫布上作畫的畫師。美麗中國、美麗陜西的最精美呈現,就是美麗的生態空間。
“四大陣地,五條戰線”
記者:既然生態空間是我們的主戰場,那么,應如何更好地利用和保護好我們的生態空間,讓陜西實現“淺綠”向“深綠”轉變?
黨雙忍:在這個戰場上,存在四大陣地——森林、草原、濕地、荒漠。在四大陣地上,存在五條戰線——生態保護、生態恢復、生態重建、生態富民、生態服務。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是要在四大陣地遍攉勝利旌旗,五條戰線捷報頻傳。
——生態保護。保護的都是生態核心,生態精華,生態寶貝。大秦嶺擁有原始森林、完整森林,被譽為中國森林寶島、綠色水庫、生物基因庫,自然博物館、生態秘境,野性天堂。理所當然,秦嶺也是陜西生態保護的首要陣地。為此,陜西專門制定了一部專門的山脈保護法——《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以秦嶺保護為主陣地,陜西以建立秦嶺大熊貓國家公園為主體,以各類自然保護區為基礎,以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沙漠公園等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9大類256個各具特色的自然保護地。秦嶺空間的28%.全省空間的18%納入了自然保護地體系。2019年3月,陜西打響“青山保衛戰”,將秦嶺、巴山、隴山、千山、子午嶺、黃龍山、白于山等生態空間全部納入主戰場。隨著生態保護紅線落地,生態空間中生態功能重要、生態環境敏感脆弱的區域,將會集中連片得到有效保護。需要特別關注蟲與火兩個字,防蟲防火是關系生態安全的兩件大事,必須切實抓好。
——生態恢復。除秦嶺核心區外,全省大部分生態空間,原有生態系統已經遭受重創,留下的是殘敗的天然次生林。正是這些天然次生林,成為生態恢復的主陣地。天然林保護工程,就是保護天然林,保護天然次生林,就是恢復“次生林”的生機與活力。封山育林,飛播造林,森林撫育,都是促進生態恢復的重要舉措。殘敗的天然林是“淺綠色”,恢復起來就會轉變為“深綠色”。最近20年,“陜西綠”中,由“淺”轉“深”的區域,集中在秦嶺巴山,子午黃龍,這是停止采伐天然林,實施生態恢復的顯著成果。
——生態重建。原有生態空間,不少已經被開墾為農業空間。比如開山墾殖,圍湖造田,過度開墾,過度放牧。生態空間轉化為農業空間后,原有的生態系統徹底崩潰。這部分國土空間,要重歸生態空間就需要生態重建。最主要的措施,就是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就是防沙洽沙、荒漠化治理,就是植樹造林,義務植樹,綠化國土,就是要實行封山禁牧。延安是全國退耕還林的一面旗幟,全域退耕帶來了全域綠色。延安南部已經表現出“深綠”,是天然林恢復與退耕還林的疊加效應。延安北部尚是“淺綠”,主要是退耕還林帶來的生態重建效應。榆林洽沙,也是在毛烏素沙漠南緣展開的生態重建。基本架構起來了,由人工林向天然林演化,路漫漫兮修遠兮。
——生態富民。因為多種原因,一部分人口已經在生態空間上定居生活。即就是將來,有一部分人口仍然會繼續依靠生態空間謀生存求發展。對于這部分人口而言,生態空間就是生態財富,就是生活依靠。目前,剩余的貧困人口,大多集中于生態空間,生態脫貧道阻且長。陜西84%的貧困人口集中在生態空間,需要通過發展林下經濟,兌現生態公益林補助,聘請生態護林員,讓生態空間上的百姓獲得幸福感。
——生態服務。居住在城鎮空間、農業空間上的居民,羨慕美麗的生態空間,需要身臨其境,體驗生態空間的優美生態環境和優質生態產品。新時代的“美麗經濟”就在生態空間悄然升起,發展生態旅游、生態康養、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等生態服務業,讓城鄉人群走進美麗的生態空間,讓美麗的生態空間提供美麗的生態服務。
交相輝映的四大綠色篇章
記者:如您所說,在這“四大陣地,五條主線”框架上的務實建設下,就構成了陜西的生態空間結構。那么,就陜西而言,在這個生態空間下, “陜西綠”又是如何被呈現出來的?
黨雙忍:在傳統意義上,由南向北將陜西分為三大塊:陜南、關中和陜北。如果以生態空間而論,則可分為四大板塊:秦巴綠、關中綠,延安綠、榆林綠。陜西綠,就是四大綠色篇章的交相輝映。
——提升秦巴緣。秦巴綠也是陜南森林綠,代表著陜西綠的最高水準。在陜西版圖上,綠色最深的區域,“秦嶺四寶”的家園。習慣上,人們稱之為陜南山區,秦巴山區,包括秦嶺、巴山兩部分。其實,秦嶺、巴山皆是大秦嶺的一部分。秦嶺巴山大部分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又有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這個“金鐘罩”,秦嶺巴山定當會越來越綠,越來越美。在秦嶺巴山,也需要劃出城鎮空間、農業空間,讓廣大的生態空間獨立出來,讓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的各項規定精準落地,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生態重建、生態富民、生態服務精準施策。國家公園是秦嶺的標配,這里是中國南北分界線上的國家公園,黃河與長江共享的國家公園。要在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試點工作的同時,著力抓好秦嶺國家公園建設的前期工作。
一一深化關中綠。關中綠也是園林綠、森林城市綠。關中曾是世界園林的天堂。西周園圃是世界園林鼻祖,秦漢上林苑以華麗著稱,傲視全球。如今,西安是“停泊”在秦嶺關中灣的國際化大都市,也是“最秦嶺”的國際化大都市。以西安為龍頭的大關中城市群,是國家規劃的森林城市群。總體而言,關中綠是生態空間向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的延伸。目前,關中森林城市群已建成國家森林城市2個,2025年以前全部建成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森林城市,讓綠色穿越城鄉,穿越三大國土空間,森林進城、公園下鄉、生態入戶,城鄉居民共享最普惠的生態福祉。
——加深延安綠。延安是黃土高原的綠芯,已經呈現出一片極為珍貴的綠色版圖——延安綠。目前,延安綠在北部為“淺綠”。實現延安全域“深綠”,關鍵是北部“淺綠”變“深綠”,關鍵在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要明晰城鎮空間、農業空間邊界,優化生態空間結構,提升生態空間林質量和生態系統功能。加強退耕還林后期管護,堅持封山禁牧力度不減。小樹長大,由淺變深,自然天成。南部黃橋林區是天然次生林,原有生態系統保護較好,需要加強保護與管護,以優美的生態環境、優質的生態產品,繼續走在前列,引領延安綠。
——增強榆林綠。經歷七十載洽沙.革灌已經鎖住了流動沙丘,也開始向世界呈現出“榆林綠”。榆林是備受國際關注的“治沙樣本”。有人計算,榆林栽樹,按1米1株排開,可繞地球54圈。然而,在“陜西綠”中, “榆林綠”是最淺的綠色。榆林降水少, “榆林綠”以草灌綠為主。榆林不可能在全省最綠,但卻可以更綠。榆林與延安之間的綠色斷裂帶,不是降水分割線,而是行政邊界線。鄰近延安的“榆林綠”應該與“延安綠”相同。榆林是生態脆弱區,在生態建設上要如履薄冰。北部長城沿線風沙區要保護好現有植被,采取喬灌草、多林種、多樹種相結合,人工、飛播、封育相結合,營造穩固的防風固沙林帶。南部黃土覆沙區,加大封育,營建生態防護林。
新時代“生態綠軍”的新風采
記者:通過您的生動描述,四大綠色篇章交相輝映的景象呈現在我們眼前,讓人對“陜西綠”“陜西美”有了更高的期待。如今,在新時代的林業大軍中,您認為新林業人應具備怎樣的精神?
黨雙忍:青山就是國家和民族永續發展的靠山,世代享有的綠色金山,就是“綠金”。由新林業人組成的隊伍,就是一支鍛造綠金,守護綠金的隊伍,就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先鋒隊、專業隊和主力軍。
進入新時代,隨著國土生態空間確立和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新林業隊伍的戰場、陣地更加完整而清晰,戰斗目標更加明確,戰斗任務更加艱巨,需要更加勇猛而頑強的戰力。新林業人是活躍在生態空間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特別能戰斗的“生態綠軍”。林業發展高質量,生態空間高顏值,關鍵在于造就一支“政治強、業務精、形象好”的生態綠軍。綠色是大自然的底色,代表著生命與生機,未來與希望。綠色是春天的顏色,蘊育著青春的力量、向上的力量、蓬勃的力量。強調一個“綠”字,就是在突出這支隊伍的戰斗力,突出我們要擔當新使命、樹立新氣象、展現新作為、開創新局面。
記者:采訪最后,請用一句話表達您對“陜西美”的期待。
黨雙忍:生態高顏值,一種地道的美,一種高級的追求。我們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樹立生態自信,保持戰略定力,以山川作畫,為大地美容,努力繪制出一幅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