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長洪 張云龍 任會斌



這是一方沃土: “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遼闊壯麗,資源富集。
這更是一方熱土:各族干部群眾發揚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蒙古馬”精神,接續奮斗,砥礪奮進。
與新中國70年共榮,內蒙古自治區不斷筑起成就的大廈:經濟總量由1949年的7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1728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約595倍;原煤、煤制天然氣和外送電量均居全國首位,稀土新材料、多晶硅等產業規模全國第一;居民平均預期壽命由不到35歲提升至現在的75.8歲;2013年以來累計減貧142萬人,貧困人口減至15.24萬人,貧困發生率降到1.06%;旅游收入突破4000f2元, “草原魅力”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八方游客……
新時代,內蒙古各族群眾正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努力將祖國北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
從“手無寸鐵”到鋼鐵洪流云騰草原“新”力澎湃
軋機轟鳴!一塊火紅的鋼坯在包頭鋼鐵集團萬能軋鋼生產線上逐漸延長,2分35秒后被軋成一根高鐵鋼軌。
2007年以來,包鋼支撐了國內近1/3的高鐵鋼軌需求,近期又研發出性能更高的第三代稀土鋼軌等產品。“高鐵是中國的‘名片,我們有信心讓它跑得更快更穩!”包鋼工程師烏云達來自豪地說。
歲月滄桑,舊貌新顏,包頭僅是內蒙古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的一個縮影。
時光回溯70年,當時內蒙古僅有一些鐵器作坊,買個馬掌還得跑半天。作為首批建設的三大鋼鐵基地之一,包頭生產了新中國第一輛坦克、第一門高射炮、下線了世界最大電動輪礦用車,擠壓出國內首根大口徑厚壁無縫鋼管……
“羊煤土氣”被稱為內蒙古經濟的象征。但在新中國成立前,內蒙古僅有4家小煤礦,年產量僅35萬噸,油氣開發是空白,發電容量不足1萬千瓦。
“都知道腳下有煤,卻挖不出來,更燒不起。”家住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中和西鎮太興村的郅文琴今年95歲,她回憶說,舊社會老百姓守著“煤海”,夜里只能用篝火、油燈照明,冬天撿柴草燒火取暖。
是新中國建設的熱潮,加快了內蒙古資源能源開發,讓內蒙古逐步崛起為北疆的一塊發展高地。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更是跳出簡單“挖煤賣煤、挖土(稀土)賣土”的粗放發展模式,調結構、轉方式,建設國家重要能源、新型化工、有色金屬、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煤田變‘油田,已非天方夜譚。”國家能源集團鄂爾多斯煤制油分公司總經理王建立興奮地說。該公司擁有全球首條百萬噸級煤直接制油生產線,所產的柴油、航空煤油等油品質量明顯高于石化產品。
煤制油、煤制氣、煤制烯烴、煤制甲醇……近年來,內蒙古緊跟能源技術革命趨勢,抓住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市場機遇,引導企業走轉化增值之路,已構建起全球最大的現代煤化工產業集群,2018年底煤炭轉化率突破38%。
“30年前,內蒙古用羊絨羊毛‘溫暖全世界,15年前,內蒙古用煤炭‘溫暖全世界,在新時代,我們將用現代能源‘溫暖全世界。”自治區發改委主任龔明珠說。
工業亮眼,農牧業也很“醒目”。70年前,全區糧食產量僅為18.5億公斤,牧民吃糧靠返銷,2018年則達到355.3億公斤,是6個糧食凈調出省份之一。去年,牲畜年末總頭數達到7279萬(頭)只,比1949年末增長6.5倍;年產牛奶700多萬噸、肉類250多萬噸,牛奶、羊肉、羊絨等畜產品產量穩居全國首位。內蒙古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伊利、鄂爾多斯、蒙牛等成為耀眼的名片。
更引入矚目的是產業轉型升級,使古老草原與嶄新時代同步。云計算、大數據、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一個個新產業、新業態開枝散葉,多元發展、多極支撐使內蒙古前進動能“新”力澎湃。
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上海證券交易所……2015年以來,先后有68家網絡巨頭和大機構、大企業用戶入駐中國電信云計算內蒙古信息園,將這里作為自己的全國性數據中心。形成“南貴(貴陽)北烏(烏蘭察布)”格局,內蒙古的云計算數據中心服務器承載能力已居全國第—。
從風沙肆虐到綠鎖“黃龍” 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黃沙滾滾半天來,白天屋里燃燈臺。行人出門不見路,莊稼牧場沙里埋。”往年風沙肆虐的景象,81歲的“治沙名人”高林樹記憶猶新。
高林樹家住達拉特旗中和西鎮官井村,位于庫布其沙漠的東南緣。“當時,綠色在父母心中最珍貴,就給我起了這么個名。”他感慨地說。
官井村曾經的處境,是內蒙古生態狀況的普遍寫照。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各級黨委政府帶領群眾積極開展草原建設、風沙治理,涌現出“牧區大寨烏審召”等眾多生態建設典型。然而,受發展理念和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等因素影響,未能走出“邊治理邊破壞”的困局,生態形勢日趨嚴峻。
鄂爾多斯市林革局局長韓玉飛說,最多的一年,當地竟出現沙塵天氣82次。
內蒙古的生態如何,不僅關系全區各族群眾生存和發展,還關乎“三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是內蒙古必須自覺擔負起的重大責任。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持續推進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大工程建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打造山水林田湖革生命共同體,著力建設生態文明。
還草還出“碧綠”。內蒙古擁有13.2億畝草原,占全國的五分之一多,是全國最大的天然牧區。自治區通過全面實施退牧還草、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等制度,引導農牧民禁牧、休牧和劃區輪牧,使全區草原植被平均蓋度穩定在44%。
禁伐禁出“濃蔭”。自治區成立之初,森林覆蓋率僅為7.73%,去年底已提高到22.1%。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黨委書記陳佰山頗為自豪地說,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20多年來,大興安嶺林區“砍樹”逐步轉向“看樹”,至去年底共新增林地1.38萬平方公里,相當于283個西湖的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