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摘 要: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實現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新課改在教師和教學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師范生很難實現角色轉變。要真正實現這一轉變,需要國家、學校和師范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師范生;角色轉變;教師專業發展
實現師范生向教師角色轉變是提高未來教育者質量的重要環節,師范類學生如何定位自己影響著培養效果,師范生如何滿足新要求以實現向教師角色的轉變是其面臨的關鍵問題。
1 新課改的提出及內容
1.1 新課改提出的原因
新課改是在“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指導下,為全面貫徹我們黨的教育方針和推進素質教育提出。通過研究傳統教育,我們發現師范生的教師角色意識一般是教育實習中產生。這導致教師角色成長落后,使他們在教師職業情感和職業適應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把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師范生作為潛在的教師隊伍,角色轉化效果直接關系到未來教師隊伍的質量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水平。因此,師范生需要通過尋求多種方法盡快進入教師的角色。
1.2 新課改的內容
一是轉換教師角色。教師拒絕充當教學中的傳聲筒,在尊重科學的前提下,積極發揮創造精神,創新教學方法。二是更新教學內容。新課改改變過去“繁、難、偏、舊”的教學內容和固定的課程結構,讓學生學習 “活”的知識。三是創新教學方法。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提倡變“要學生學”為“學生要學”,激發學生興趣,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新課改需要教師隊伍具備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和現代化社會聯系的能力,這也是師范生努力的方向。
1.3 新課改下角色轉變的意義
對國家來說,師范生盡快實現教師的角色轉換促進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社會發展;對學校來說,師范生突破傳統教學理論的局限,為學校的教學工作注入新活力;對師范生來說,師范生教師角色的覺醒,幫助師范生取長補短和承擔起為社會主義建設培育“四有”新人的重任,真正做到“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
2 新課改背景下影響師范生角色轉變的因素
師范生向教師角色轉變的過程并非一蹴而就,在實際過程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師范生角色轉變困難重重。
2.1 思想認識因素
許多師范生存在著定位模糊、功利化、職業情感缺乏等問題,不利于角色轉變的實現。教師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需要不斷提高自身思想素質和專業能力;師范生沒有認識到學生的主體性,一味地灌輸知識;缺乏愛崗敬業的堅定信念和職業熱情,不利于教學工作的展開。
2.2 教學實踐因素
師范生重理論而脫離教學實踐的現象,不利于角色轉變的實現。師范生在校接受過教案設計等訓練,但無法接觸實際教學情景。把握教學節奏、維持課堂秩序和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這些都是大學學科教育無法模擬的重要場景。
2.3 教學體制因素
當前教育教學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目標與社會需要有較大差距,不利于師范生角色轉變的實現。實習中發現學校很大程度上追求灌輸式教學提高升學率,較多作業壓榨學生的課余時間,有些初中學生的作業持續到晚上十二點;受資金、空間以及教師資源的限制,部分地區小班化教學落實難到位,教師無法均勻地關注到每個學生,使得部分同學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有所缺失。
2.4 新媒體因素
隨著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互聯網技術在生活中的運用愈加廣泛。新媒體對教育而言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豐富了學校的教育手段和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的時效性和共享性,發布班級通知和分享學生上課、作業情況以及表揚典型,方便學生家長實時了解孩子在校狀態。另一方面,學生獲取知識變得更加容易的同時,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垃圾信息暴露在學生視野中,使初中學生心理特點與以往相比有了鮮明的變化,因此師范生需要更加關注青少年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
3 新課改背景下促進師范生角色轉變的具體路徑
師范生教師身份的轉變是人生角色的重大轉折。為使師范生更快更好地適應教學狀態,國家、學校和師范生應協同努力,幫助師范生盡快適應角色變化,促進師范生向專業教師的轉變。
3.1 國家應把師范生角色轉變提高到法律高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和《教師資格條例》,為教師職業提供了一定的規范和保障。但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還未健全,在教師教育相關方面的制度還不夠完善,這一現象容易造成教育行業的漏洞,使違法犯罪分子有機可乘。因此,國家制定相關的更多更好的法律和制度尤為重要。
3.2 學校應堅持新教師角色轉變制度化
師范生角色轉變的實現,不僅需要法律保障,還需要學校的認可關懷。第一,加強新教師崗前培訓。學校應對新教師進行高等教育的方針政策、教學理論與技能的培訓,幫助新教師盡快適應教育教學工作。第二,建立新教師觀摩制度。學校環境對于新教師而言有著特殊意義。學校應根據自身特點,制定培養計劃,并安排1位優秀教師幫助新教師,強化新教師角色轉變的意識,提高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3 師范生自身主動轉變
新課改背景下,師范生的教師角色轉變勢在必行,但是很難在短短兩年間完全成型,還需要工作實踐的積累和自我教育。因此角色意識的培養不能置于從教之后,應在從教前開始培養。師范生在提升教學技能的時候,應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是學生學習的開發者、引導者,運用議題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方式。
首先,師范生應充分認識教師職業。教師的授課是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的過程,在幫助學生獲得專業知識的同時,感受到生活的快樂與美好。
其次,師范生應完善素質結構,提高創造性的教學能力。面對素質教育的深入和新課程目標的全面啟動,師范生在校學習期間需要打好知識基礎,并積極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理論。師范生既要學會“教什么”,又要學會“怎么教”。
再次,積極學習和合理運用新媒體。從教育者角度來看,新媒體帶來了技術化的教學媒體,需要師范生提高教學媒體使用能力,提高應對、解決實際教學中有關媒介問題的能力。從受教育者的角度來看,以電腦、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沖擊了報刊等傳統媒體,青少年群體由于身心發展尚不成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處在形成的關鍵時期,對信息的甄別能力不強,易受新媒體不良信息的誘惑。因此師范生對青少年的媒介使用進行合理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這就需要師范生自身素質,以身作則。
最后,師范生要加強師德教育,形成良好心理品質。廣大的師范生教師隊伍中存在著師德意識薄弱、職業信念不堅定、缺乏獻身精神等問題。對此,師范生應直面困難,堅持不懈地追求理想、調整狀態,完善自己教師角色的性格。
總之,師范生應響應時代和新課改的號召,逐步過渡以實現師范生向教師這一角色的轉換,達到師范生與教師雙重角色完美結合,成為未來社會所需要的綜合型人才,成為與時代要求相契合的新型教師。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王洪鐘.師范生的教師角色培養[J].教書育人(校長參考),2003.
[3]柯瑤.師范大學生到中學教師角色轉變[J].亞太教育,2015.
[4]劉欣.師范生角色失調及目標定位[J].濟寧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2.
[5]劉銀花,王英華.淺析師范生教師角色的塑造[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
[6]朱瑛,對新課標實施中幾個問題的思考[J].中小學管理,2003.
[7]熱地.來自新課改論壇的聲音[J].課程·教材·教法,2004.
[8]戴燕秋.淺析師范生教師職業道德的培養[J].山西青年,2017.
[9]王先榮,高向東.師范生反思性專業發展模式探析[J].江蘇高教,2010.
[10]劉景世.新課標下高師院校師范生角色轉換的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
[11]張占平.師范生實踐性知識培養途徑探析[J].邢臺學院學報,2017.
[12]文隴英,張知錦.談師范生角色轉換意識的培養[J].現代農業科技,2009.
[13]趙啟平.課改下的角色定位與師范生的研究性學習[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
[14]王麗莉.新課程中教師課堂行為與角色的轉變[J].繼續教育研究,2006.
[15]吳保文.“生師”角色轉變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師范生能力的培養[J].信息與電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