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寶瑩

摘 要:文章闡述了外在形式與內在結構關系的原理;以分析“中國動態風箏第一人”張天偉所創作的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動態風箏為例,闡述其創作動態風箏的過程,分析風箏外在形式與內在結構的關系。動態風箏增加中國民間藝術文化的熟悉度,同時也為世界充分展現出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的美妙絕倫、異彩紛呈、與時俱進,并促進國際之間文化交流。
關鍵詞:動態風箏;張天偉;外在形式;內在結構
1 張天偉與動態風箏
1.1 張天偉概述 張天偉是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陜西省一級工藝美術師,至今年過八旬,出生在風箏世家,研究動態風箏的起源之一是張天偉從小生活在充滿風箏的家庭里,小時候就產生了風箏在天上動的幻想。其二是在幼年的時候,他看到的關于風箏魏的故事,其中有提到一個“公雞斗架”的作品,但是張天偉發現故事里并沒有提到公雞是如何運動的,也沒有詳細的報道,沒有照片,只知道是有兩根線,他預估是一根為主繩,另一根起到操縱作用。于是他萌生出長大后自己做成一個“只有一根線放上天空的并且無需手動操作,可自動隨風而動的公雞斗架風箏”的想法。
這種設想張天偉在腦海的持續了幾十年。加上他年輕時在工作擔任了十幾年的鉗工、模工,因此他對手工操作及機械化與半機械化的工序、各種機床都非常熟練。而在1986年的濰坊第一屆全國風箏邀請賽中,他看到了一只幾百米的龍風箏,馬上想出了在龍頭的背后做一對風輪使,通過齒輪、連桿、曲折這些很簡單的結構使龍頭擁有“龍的下巴一張一合,舌頭一伸一伸的,眼睛左右轉”三個動作。后來他把龍頭設計增加到眉毛會動,嘴里含球,腮幫、耳朵、長須、甚至眼皮運動等九個動作。
經過張天偉的不斷深入研究,他所創作的“秦始皇銅車馬”及“夜歌軍陣”動態風箏入選了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獨特的創意作品被風箏界權威人士贊其為頂級技藝和最為復雜的風箏作品。
1.2 動態風箏與制作 動態風箏指的就是會“動”的風箏。動態風箏是風箏比賽的常見項目,風箏比賽中對“動態風箏”的動力做了嚴格的要求,規定其動力只能是自然風力,不能借助或使用其他發動裝置(如電力系統、彈力裝置等)。廣義上,能通過“風葉輪”、風箏骨架的受力變化,借助風力“動”起來的風箏,都可以稱之為“動態風箏”。放風箏是一種極具觀賞價值和娛樂性的傳統活動,更能使人們強身健體、放松心情,增加生活趣味。
張天偉的作品中,設計與制作過程是一體的,他邊設計邊制作,一個人完成全過程。
(1)選材。選材直接決定了內在結構的可行性與合理性。風箏的內在結構設計需要集合對空中風力情況做出周詳的考慮。因為放飛的要求、受風程度的不同,同一個風箏的不同部分選用的材料也不相同,傳統風箏的骨架大部分選用毛竹,因為毛竹具有容易受熱、易彎曲和定型的特征。常見的其他材料有玻璃鋼纖維、樹脂、碳卷桿、輕金屬等。
張天偉動態風箏的內在結構復雜,為了讓風箏本身因為風力動起來,需在風箏上增加過曲軸、連桿、齒輪等多個零部件組合成一個風力驅動裝置,甚至是同時在一個風箏上使用多個不用類型與作用的驅動裝置,使風箏在飛翔的過程中通過風力改變風箏上某個部位的運動力度、速度、幅度,讓風箏的形象更貼近實際。這會讓動態風箏增加了重量。因此張天偉所設計的裝置零件必須簡單以及輕便。
(2)設計好風箏的骨架結構后,進行下一個步驟:蒙面。蒙面即日常工作人們所說的風箏上的“紙”,風箏蒙面要求材料強度大,韌性高,透氣量小,一般可選用宣紙、絹等傳統材料或無紡布、格子布等新型材料。
(3)裱糊。根據所選的“蒙面”的精細裁剪和裱糊,有“切邊”、“卷邊”、“粘邊”、“縫邊”等不同的裱糊方式。其中要注意不同風箏的不同部位,需要適當增加裱糊強度。
(4)選色與繪制。這個步驟屬于外在形式的范疇。質輕、顏色亮麗、持久、溶于水是顏料選擇的要求,傳統的風箏顏料有鍋煙子、花青、紫膏等?,F今使用較多的有品色、彩色墨水、印刷色等。由于風箏是供人們遠觀欣賞的藝術品,因此顏色需要鮮艷,張天偉所創作的風箏以實物為主題,因此風箏的呈色一般為實物的固有色,其中加上了很多豐富的中國古代傳統裝飾元素。
風箏圖形紋樣中,云紋在中國傳統裝飾藝術占據重要地位,其線條流暢,寓意吉祥又具有生動的氣息,表達中國人們內心的追求和諧幸福,喜慶安康的情感訴求。
2 淺析張天偉動態風箏
2.1 從外在形式分析
根據波蘭美學塔塔爾凱維奇歸納,“形式”一詞有五種含義:(1)各部分的組合;(2)各種事情的外觀;(3)邊界和外形;(4)客體的觀念性本質;(5)先天性規范?!懊缹W、文藝學所講的作品形式,主要采用(1)(2)兩種用法,即它實際上兼指兩種對立的義項:作為題材各要素的內部聯系和組織結構,它是內在于內容的,‘按照其發展了的規定性來說,形式就是現象的規律(黑格爾)”。
形式是指藝術形象借以傳達的物質手段所構成的外在形態,是指事物存在的具體方式內容的要素組織、結構和表現形態。本文的形式特指張天偉動態風箏的外在視覺形象設計。使人們產生視覺美感的事物很大程度上需要有美的外在形式,人類天生具備追求美的思想。
首先,從造型上看,張天偉所設計的動態風箏最大的特點是把靜態的風箏變成了形象生動的動態表現。如下圖體現仙鶴脖子運動。
其次在色彩運用的表現上,“風等中的色彩艷麗樸實,繪制時多采用大的色塊,追求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在風箏中這三原色是最常見的,手工藝人在制作風箏的實踐中大多選擇使用三原色為基本色,表現風箏色彩的單純艷麗?!崩弥袊鴤鹘y古典圖案,使之增加了傳統文化的韻味。如牡丹圖騰,火的造型、祥云圖案的使用,如下圖龍頭的繪制,把傳統元素運用的極致,加上顏色的協調搭配,使之魅力十足。
2.2 從內在結構分析
“結構是物質的一種運動狀態;另一方面結構又是一種觀念形態。從構成的角度來詮釋,‘結構也可以理解為事物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有序搭配和排列,通常體現美學的實踐功能”或“繡花枕頭”,不堪一擊“中看不中用”本文針對張天偉的動態風箏內在結構進行淺析,用竹子做的骨架主要根據風箏的主題做出具體形象的事物,后在特定部位加上由不同材料的驅動裝置實現不同部位的不同運動。
3 結語
外在的形式決定整體的審美,外在形式起到一定是吸引作用,為了滿足人的視覺需求、心理需求,所謂“求美”。而內在結構是藝術作品背后的支柱。從材料到結構的科學性、技術性,是一件作品的靈魂,沒有了它,作品將變成“豆腐渣”。結構表現藝術的“求真”,結構是作品的基礎。張天偉作品中結構很多時候會因外在的美觀程度做出改變,有事服務于外在形式,但同時結構決定了一只動態風箏真正的獨特性與創新性。外在形式依附于內在結構。因此兩者是統一與不可分割的關系。
參考文獻
[1]胡家祥.藝術品內部結構的劃分[J].周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03):51-55.
[2]高原.現代視覺藝術設計中的結構與形式[J].戲劇之家,2018,(07):113-114+116.
[3]張藝嘉. 論風箏藝術元素在設計中的應用[D].陜西師范大學,2015.
[4]康孝涂.現代視覺藝術設計中的結構與形式探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