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臻
摘 要:在我國民事訴訟體系當中,有關于財產關系爭議的案件,有三種解決方式,分別是小額、簡易及普通程序。小額訴訟制度是2012年我國第二次修改民事訴訟法時新設置的制度,其立法理由在于使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小額給付請求事件,能通過訴訟快速解決糾紛,使民眾能不受繁雜訴訟程序的侵擾。小額訴訟程序涉案標的額往往較小,所以與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頗受人們關注。
關鍵詞:民事訴訟法律;民事訴訟制度;小額訴訟制度
1 我國小額訴訟制度的基本構造
在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小額訴訟程序適用于基層人民法院以及其派出法庭對于一些法律關系較為簡單的民事爭議以及標的額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年度就業人員平均工資30%以下的案件,并且小額訴訟程序一審終審不再適用一般的二審終審制度,這即為我國法律規定的小額訴訟程序。
1.1 一審終審
兩審終審制度是我國民事訴訟的基本制度,而小額訴訟制度是圍繞一審終審這一理念而創造的訴訟制度嗎。兩審終審制度起源二十世紀30年代就固定襲來的審判規則,是最完整的民事訴訟程序規則。近幾年民事訴訟程序構建的理念中,我國開始對程序的簡化和訴訟的加速產生強烈的追求,這與過去在意識上有意區別于西方法律傳統法律觀念有關,盡管在改革開放以后,學界有主張設置法律審的要求和建議,但始終未得到立法部門的認同。在訴訟實踐中,即使按照現行的兩審終審,人們尤其是司法機構依然認為程序過于復雜,周期太長。當然,這當中存在一個隱形審級的問題,即因為追求終極糾錯觀念以及程序意識淡化,民事案件即使經過兩審終審,裁判已經生效或確定,但有一部分案件還會進入程序外的涉訴信訪或司法信訪和申請再審,試圖突破兩審終審的限定。
另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民事訴訟案件量的激增,審理工作壓力逐漸增大,審判資源嚴重稀缺,所以縮短審判周期,簡化訴訟程序也是亟待實施之策。
1.2 小額訴訟制度的范圍
適用小額訴訟制度必須是法律關系相對簡單,且為爭議標的額在一定數額以下的民事案件。所謂簡單的民事案件,即符合民事訴訟法第157條第一款規定的案件,民事訴訟法的該款規定從三個方面界定了何謂簡單案件,即事實清楚、爭議不大。但爭議不大這一概念過于抽象,難以從字面上厘清爭議不大和爭議較大的關系,且對于簡單的界定實際上就是簡單內涵的展開, 因此并沒有實際意義,有意義僅僅是上年度就業平均工資30%以下這個限制。但訴訟標的金額是決定是否適用小額訴訟程序的唯一標準嘛?對于符合小額訴訟程序標的額規定的案件時候一定要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呢?從民事訴訟法規定來看,既然已經確定了一定的數額標準,也就以為這只有可以量化爭議的民事案件才可以納入小額訴訟程序。
1.3 小額訴訟程序的救濟程序
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小額訴訟程序,對于適用小額訴訟的案件當事人不再擁有上訴權,當事人對判決不服的不得上訴,但由于民事訴訟法并沒有禁止對于小額爭議訴訟做出的生效裁判或調解書申請再審,因此當事人可以依照再審程序的規定對適用小額訴訟程序作出的裁定或判決申請再審。
小額訴訟程序設置一審終審就是考慮加快訴訟的進程,避免當事人受到訴訟活動的侵擾。現在又禁止小額訴訟程序可以再審,這是十分矛盾的,顯然我們需要一種新的救濟模式,一種非常規的救濟模式,專門應對小額訴訟程序。
2 實務中的小額訴訟程序
小額訴訟法設立至今,該制度運作的并不理想,僅有小部分符合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小額民事案件適用了小額訴訟程序,大多數案件依然適用既有的簡易程序。
2.1 小額訴訟程序的運作障礙的原因
(1)當事人不知道、不配合、不信任。盡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法治化進程加快,當事人的權利意識加強,但當事人的關注重心還是放在對其本身實體權力的維護上,而對于民事訴訟法關于程序性上的規制則很少關注,對小額訴訟程序、簡易程序、普通程序之間的區別沒有概念,大部分當事人對小額訴訟程序完全不了解。當事人進行訴訟活動的最終目的還是獲得勝訴,故而當事人更傾向訴訟程序更加完整的普通程序,愿意消耗更多的精力和金錢來追求對自己有利的訴訟結果,當事人訴訟目的是追究公正裁判結果,始終認為合議庭審理比獨任制更高明,上一級法院比下一級法院更高明, 所以小額訴訟程序往往得不到信任。
(2)法官亦不熟悉小額訴訟程序業務。小額訴訟程序作為設置時間還不算長的審判程序,民事訴訟法對其規定十分模棱兩可,法官無法理解不明確的法條規定所以對于小額訴訟程序亦感到無從下手,同時法官需要積極履行告知義務后才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在法官對小額訴訟程序亦不熟悉的情況下,自然不情愿去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從我國司法審判的背景上來說,當前我國審判工作十分繁重,適用小額訴訟程序中大量的釋明工作無疑也會增加法官的工作量,這也是法官很少適用小額訴訟程序的原因之一。
2.2 關于完善小額訴訟程序的幾點思考
(1)組成專門審理小額訴訟程序的審判小組,小額訴訟程序從程序的設置上看起來雖然減少了訴訟程序運行的實踐,簡化了程序的構成,但對于法官來說其實并無區別,對案件進行性質上的判定以及適用小額訴訟所需要進行的先行告知、文書送達、訴訟程序轉換等技術工作都需要法官來親自完成。所以組成專門的審判組織,使得小額訴訟程序流程化更加迅速,實行繁簡分流,集中承辦小額案件,集中專門審理小額訴訟程序的審判法官,統一管理程序性工作,從而提高案件辦理的效率,降低法官的工作負擔。
(2)設置小額訴訟程序立案審查機制,小額訴訟在程序設置上極大的降低了訴訟的門檻,對訴訟程序進行了加速,這必然會導致有些人將法院視為追債工具,頻繁的進行訴訟,引發濫訴的后果,導致真正需要訴訟的當事人無法及時享受我國有限的司法資源,背離了小額訴訟設立的初衷。因此制定合理小額訴訟程序立案審查機制是十分有必要的,在保障當事人的訴權的同事,又能最大效率的運用我國的司法資源,對于經常性提起小額訴訟的當事人實行立案審查制度,嚴格審查是否存在濫訴的行為,對于屬于濫訴行為合法進行制裁,不再受理濫訴行為。
3 國外小額訴訟制度的相關理念
3.1 德國
依據德國民訴法相關規定,地區法院就涉案金額未達到600歐元的案件, 得依法官公平裁量的內心確信以決定適用何種程序進行審判,其目的在于程序之加速及簡化。此項程序規定與英國民事訴訟法相關規則規定,法院對5000英鎊以下小額爭議案件,法官可以依其認為公平之方式適用程序,有異曲同工之妙。
依德國民訴法關于上訴制度的規定,上訴利益價值未達到600歐元案件,原則上當事人不得提起上訴請求,除非涉及案件有重大突破發現或為保持裁判一致性,第一審法院得以例外許可上訴,但如果法院未許可上訴,則無救濟途徑。這樣制度的設定使得小額訴訟程序得以一審確定,減輕法院負擔,又依同法第313a條規定,對于不得上訴事件,法院判決書應當不附事實。同時,缺席判決或舍棄、認同判決也不附事實、理由。
3.2 日本
據依日本民訴法相關規定,訴訟標的金額在60萬日元以下事件應當有簡易法院受理,原則上得適用小額訴訟程序。 其調查證據限于可供即時調查者(第371條),并以一次言論辯論期日終結為原則(第370條第一項)。除開法定情形以外,應當在言辭辯論終結之時進行宣判。
日本民事訴訟法對于小額訴訟程序之終局判決,明定不得提起上訴(第377條),僅得于法定期間內向法院聲明異議(第378條第一項),以確保程序的簡易、迅速。如法院認為異議有理由,即回復至言詞辯論終結前狀態,對異議后所為終局判決,亦不得提起上訴。此項規定亦來源于英國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則,就法院對小額程序所為裁判,當事人如有正當理由而未出席參與審判活動,最后審理期日已過但有勝訴之望時,可以在收受判決14日內申請重置審理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