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婷
摘 要 作為當代美國文學史中最著名的黑人女性小說家,托尼·莫里森生動再現了蓄奴制帶來的創傷。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創傷集中體現在她的重要作品中,從類型和特點的角度來看,主要分為黑人女性創傷、黑人兒童創傷、黑人文化創傷、黑人戰爭創傷等幾個方面。
關鍵詞 托尼·莫里森 小說 黑人創傷 綜述
中圖分類號:I106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托尼·莫里森是當代美國文學史中最著名的黑人女性小說家。她的作品生動再現了蓄奴制帶來的創傷。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創傷集中體現在她的重要作品中,從類型和特點的角度來看,主要分為黑人女性創傷、黑人兒童創傷、黑人文化創傷、黑人戰爭創傷、黑人心理創傷等幾個方面。
1黑人女性創傷研究
過去關于莫里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說中黑人母親的隱喻研究和女權理論下的論述。在具體的研究方法上,集中在敘事學、種族研究、文化批評等諸多路向。王夢巧(2016)在《托尼·莫里森小說創傷寫作研究》中指出,然而,上述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創作技巧層面。在作者看來,莫里森作品中存在大量場景,表現的是奴隸制對于黑人的殘害,而上述創傷則落腳于民族創傷、心理創傷等角度,通過故事的敘述復原創傷。蘇東霞(2017)在《托尼·莫里森<慈悲>中的黑人女性創傷》指出,對于莫里森的研究,應當突破傳統意義上僅從種族主義角度分析的局限,聚焦黑人女性在創傷中走出來的諸多策略。作者認為,在小說《慈悲》中,托尼·莫里森聚焦黑人女性的創傷記憶。托尼·莫里森借助對于黑人女性創傷的描述,揭露出黑人女性所面臨的種族主義、奴隸制度和性別歧視等方面的悲慘命運。在作品中,托尼·莫里森描述了家庭的破碎、愛情親情缺失帶來的痛苦,字里行間透露出自我的迷失和外在的枷鎖這兩大原因給黑人女性的沉痛打擊,也展示出了黑人女性命運的悲慘歷史根源。具體來說,托尼·莫里森筆下的黑人女性創傷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無法彌補的種族創傷、黑人女性來自男性的壓迫創傷、白人社會的文化創傷、女性內心自我迷失的創傷。在《慈悲》中,托尼·莫里森為我們提供了黑人女性創傷的原因、表現及對策,為黑人創傷的展示與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角度。此外,在莫里森小說《秀拉》以及《愛》中,作家用深透的筆觸揭示了男權社會中女性被隔離、男性專制導致女性家庭與社會關系的破裂。在作家看來,通過創傷性的描述,黑人女性的創傷得到了注意,也為女性擺脫宣泄情緒、獲得解脫增添了重要的途徑。
2黑人文化創傷研究
一方面,黃麗娟、陶家俊(2011)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托尼·莫里森的小說<寵兒>中的黑人代際間創傷研究》指出,研讀莫里森的小說,要站在黑人代際交流的立場,突破創傷敘事的內在結構,構建黑人世界中自由的文化共同體。在作者看來,在小說《寵兒》中,托尼·莫里森將敘述的觸角延伸到黑人歷史與創傷文化的互文內容,描述了不同代際的黑人在母性內容、兩性之愛、姐妹情深等方面的內容,借助于元小說黑人敘述的方式,展示了黑人心靈自由與歷史文化交流之間互動關系,致力于通過創傷敘事的形式重述了黑人悲愴創傷歷史、建構起黑人新文化歷史命運共同體。另一方面,劉菲(2013)指出,在托尼·莫里森第一部小說《最藍的眼睛》中,托尼·莫里森通過9歲黑人女孩對于藍眼睛的渴望,揭示并引領了黑人民權運動的整體進程,并將黑人種族創傷的命題第一次納入自身小說創作的視域中去。在諸多評論中,不少文學評論家認為,《最藍的眼睛》創達的是法農在《黑皮膚,白面具》中建構起的跨文化種族創傷。該作品強調了黑人在白人文化影響下的自卑情結,試圖探究黑人族裔創傷的深刻主題,并籍此喚起廣大受眾和讀者的內心共鳴。通過黑人種族創傷的記憶分析,莫里森表達出只有堅持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才能真正確保民族文化可得到傳承,自身所在的民族才可以獲得幸福的結論。
3黑人戰爭與心理創傷研究
詹作瓊(2017)在《經歷·言說·回歸——托尼·莫里森<家>的戰爭創傷書寫》中指出,家庭和戰爭是托尼·莫里森常用的兩個描述場域。尤其是,在小說《家》中,托尼·莫里森運用自身的筆觸講述了越戰老兵弗蘭克·莫尼回家之路。在小說的敘述過程中,弗蘭克·莫尼及其妹妹茜經歷了前面所述的種族創傷,更重要的是他經歷了種種戰爭的的創傷。在托尼·莫里森看來,小說《家》中涵蓋了戰爭創傷相關的內容,尤其是,對于受到創傷的黑人而言,他們應當樹立對于自身文化的自信,尋求自身獨到的身份性認同,以便更好地治愈內心和外在的諸多創傷。王麗麗(2013)在《走出創傷的陰霾——托妮·莫里森小說的黑人女性創傷研究》中同樣聚焦了黑人文化的族裔創傷。在作者看來,《柏油孩子》展示的是廢奴運動之后白人男性對于女性黑人的精神奴役。這種心理情緒上、精神層面的壓制,產生了異變的家庭觀、審美觀、愛情觀等各種類型的精神內涵。
4結語
托尼·莫里森黑人創傷集中體現在她的作品《家》、《柏油孩子》、《最藍的眼睛》、《秀拉》、《慈悲》以及《愛》等小說中。在我們看來,從類型和特點的角度來看,主要分為黑人女性創傷、黑人兒童創傷、黑人文化創傷、黑人戰爭創傷等幾個方面,這為更好研究托尼·莫里森黑人創傷有指導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 師彥靈.再現、記憶、復原——歐美創傷理論研究的三個方面[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
[2] 朱云.疏離、記憶與傾訴——解讀《樂園》中的“創傷之家”[J].當代外國文學,2011(01).
[3] 胡藝丹.近三十年來中國大陸莫里森研究綜述[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0(06).
[4] 趙慶玲.托妮·莫里森作品中的創傷情結——以《寵兒》和《天堂》為例[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