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才 呂曉
摘 要 純正的英語語音對于英語學習者提高語言交流技能至關重要。我國的英語教學中,很多學生的語音學習僅停留在簡單的模仿上,口語表達中仍保留著濃重的中國腔,他們用母語中近似的音去代替英語中的音,把母語的重音和語調模式不自覺地用在朗讀英語中。這種現象就是母語對學生的語音習得產生的負遷移作用,所以第二語言學習中母語遷移的作用不可忽視。本研究根據語言遷移和語音學的理論,以漢語語音在英語語音學習中的正負遷移共存為研究的切入點,針對語音的音段音位和超音段音位進行漢、英語音比較,從而找出問題的癥結,分析漢語語音在英語語音學習中的正負遷移作用。本研究整合促進正遷移、克服負遷移的教學策略,旨在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有效克服母語負遷移,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 母語遷移 英語語音教學 音位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英語學習和教學實踐證明,語言學習者的第一語言對第二語言學習有很大的影響,業界稱這種影響為母語遷移。遷移主要是指學習者在學習新技能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運用所獲得的技能,把遷移放在語言學習上,即學習者的母語對他所學的目標語言的影響。普通話是我國的官方語言,除了普通話外,我國還有許多方言,我國復雜的語言系統給英語教師和學習者都帶來了很大的困擾。漢語在英語學習中的遷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語音習得和詞匯習得。其中,語音習得決定了英語學習者能否說出地道的英語,漢語和英語在發音和節奏上有很大的差異。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中國英語學習者往往下意識地依賴漢語,并將漢語的發音習慣轉化為英語語音習得,這就是所謂的“中式英語”產生的原因。本研究旨在通過母語遷移的重要作用,提出應對母語遷移的有效對策,以促進英語學習。
1語言遷移概述
語言遷移一直是應用語言學、第二語言習得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語言遷移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表達情感的工具。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能夠與人交流,想要達到這個目標,學習英語發音是至關重要的。語音學是語言存在的物質基礎,是語言的最小單位,是整個語言系統的基礎。學習一門外語的第一步是了解一門外語的語音學,否則你就學不了一門外語(Sweet 1964)。
我們知道語音學習是英語學習的靈魂,發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胡壯麟,2001)。語音是掌握語言知識和其它語言技能的基礎。發音的好壞影響聽、讀、寫等其它技能的掌握。語音教學是提高英語整體教學水平和提高英語應用能力的關鍵環節,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學生能學好英語語音學,更準確、更流利地拼寫和閱讀課文,流暢地理解語音材料,自信地說英語,這將增強他們學習英語的自信心。這也可以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母語的作用和地位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對此不同的語言學學者有不同的看法。然而,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在語音教學、詞匯教學和句法教學中,漢語思維或多或少地影響著學生對英語語言的學習和運用。母語知識結構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的遷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當人們談論遷移時,很多人自然會想到負遷移。他們認為,由于母語知識的影響,學生不能很好地學習英語,而忽視母語積極遷移在學習過程中的實際作用。漢語拼音與英語語音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利用漢語拼音的積極遷移促進英語語音教學,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習效果。
2英語語音母語遷移與教學中的應對策略
2.1英語語音特征
發音在英語學習中非常重要,發音是語言的自然材料。從言語的社會功能角度分析,最小的單位是音素。音素是音位學研究的一個基本單元,是語言中能夠區分意義的最小音位單位。音素是特定語言中區分詞的語音形式的最小音位單位。美籍結構主義者語言學家將音素分為兩類,分段音素和超節段音素。分段音素是線性歷時音素發音,它是一個發音單位,是按照線性組合的順序分開的。超節段音素是發音的非線性共時音素,它可以連接到一個部分,但這個音素不能在音段內分割。與分段音素相比,超節段音素包含不同的內容,節段音素包括元音和輔音。要學好英語,最重要的基本技能是語音學,在英語學習中發音,掌握超節段音素很適合本研究。
2.2英語音段音位和超音段音位的遷移
2.2.1音段音位的遷移
母語在語音層面的負遷移主要表現在學習者用母語的發音代替目的語的發音。由于英漢元音和輔音的差異,一些中國學生對英語元音的形狀、舌頭的高度和舌頭的位置掌握得很差。在發輔音時,中國學生往往無法掌握某些聲音的摩擦部分。漢語音素可分為輔音和元音,英語音素也可分為輔音和元音。漢語拼音單元音在英語單元語音學習中的負遷移主要體現在語音和語言位置的負遷移。
漢語拼音的復合元音對英語中雙元音的負遷移作用最顯著的是雙元音的非滑動性。英語雙元音最重要的發音特點是滑行,從第一個元音到第二個元音,有一個強的和弱的滑動,而漢語的復合元音是相對安靜的。學生在學習英語雙元音時易受漢語復合元音的影響,不滑動。以漢語復合韻為例,復合韻律是一筆形成的,在整個發音過程中,下顎基本不變。
母語不僅會對外語學習產生負面影響,也會促進外語學習,促進正遷移是指母語對外語學習的積極影響,兩種語言之間存在著相似性和一致性的現象,使學生能夠在學習外語時使用母語知識,并促進外語的學習。當然,母語的促進作用并不意味著學生根本不犯錯誤。英語和漢語的相似性使得漢語正遷移成為可能。漢語的積極遷移可以使學生在不犯或少犯錯誤的情況下,運用漢語知識學習英語,從而加快學習過程。
2.2.2 超音段音位的遷移
超音段音位的遷移指的是重音、節奏、語調和音節結構。
首先,我們討論英語和漢語在重音方面的差異。在英語的同一個音素結構中,由于重音的位置不同,單詞的意思或語法意義也不同。比如“記錄”這個詞。當重音出現在第一個音節時,它就是一個名詞;當重音在最后一個音節時,它是一個動詞。英語復音詞通常只有一個重音音節,它的重音音節較少,弱音節較多,強重音與弱重音的對比也比較明顯。漢語單詞主要是單音節和雙音節,重音音節較多,弱音節較少,最后音節往往重讀,音節間差異不明顯。因此,漢語中的每個詞都是清晰的。
第二,我們找出英語和漢語在節奏上的差異。節奏是指語篇中重音音節和非重音音節的排列方式。漢語產生的負遷移是英語語音節奏中最明顯、最常見的。當英語單詞在句子中接受重音時,他們會使用重讀公式,否則就會使用弱讀公式。一個句子中的重讀音節和下一個重讀音節之前的弱讀音節,無論有多少,都構成一個節拍組。每個節拍組的時間是相等的,并產生節奏。漢語中的每個詞都有固定的聲調,沒有強烈的閱讀能力和較弱的閱讀能力,節奏取決于音節的數量。
第三,應注意英漢語調的差異。英語是一種語調語言,語調的變化主要表現在超音節范圍內整個聲場的高低起伏。“語調的變異主要表現在整個超音節范圍內(胡壯麟,2002)。”通常以音節出現在句子中的順序下降,直到最后一個音節上升或下降,以確定最后的音調。漢語是一種語氣,一個句子中的每個單詞都有一個固定的語調,一個句子的語調只能根據句子末尾的最后一個音節的音調進行調整,整個句子的語調不小,而且音高不寬。學生受到漢語語調的影響,他們習慣使用英語時的降調,降調的表達是基于此,不習慣音節,英語語調缺乏波動。
2.3教學中的應對策略
教學策略是教學內容的總體布局和控制學生教師行為的總體方向和方法,指導教師和學生改善他們的教學和學習,以獲得最佳效果。近年來,中國學者對英語語音教學進行了各種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具體的應對策略,主要包括語音教學策略、音素教學策略、拼寫閱讀教學策略、壓力教學策略、節奏教學策略和語調教學策略。在觀察和模仿過程中,學生通過閱讀單詞來學習和掌握英語語音的基本知識,練習發音的準確性和掌握發音,通過閱讀文本來掌握壓力、失去爆破、連續閱讀、節奏和其它閱讀技巧。在英語流程中,交替產生重復和非重音的聲音,對比度明顯,并且強調聲音之間的間隔與非重音聲音之間的間隔大致相同。應該幫助學生認識到中國節奏的紊亂并克服它,并逐漸學會準確地分配句子的壓力,以獲得慣用語和口語發音。通過使用類似音樂的節拍,讓學生感受到節奏的存在并訓練節奏感。教師應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以幫助學生學習英語語音。
3結語
通過本研究我們得知漢語拼音對英語語音的轉換是不可避免的;漢語拼音對英語語音的正向轉移現象大多是輔音音素,元音是個體現象;漢語拼音對英語語音的負遷移大部分是元音,輔音是個別現象;漢語拼音的正向轉移可以提高英語語音課堂的教學效果。
在語音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差異,理解負遷移并積極克服。教師要仔細比較英漢語音,學習語音器官圖,找出發音位置。學生在英語發音時容易習慣性地用母語中的發音取代目標語言中的發音,因此,教師應仔細分析學生的語音錯誤及其母語對他們的影響,幫助學生比較兩種語言之間的相似聲音,仔細比較發音器官圖,找到正確的發音位置,掌握發音方法。我們要使用積極轉移來避免教學過程中的負遷移,讓漢語語音有利于英語語音學習,因此,促進積極轉移是英語語音教學的重要目標。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6年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民辦高校英語專業精讀課實行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初探”(項目編號:16CZWJ5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劉忠才(1980—)男,漢族,山東膠州人,青島工學院外語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英語教學;呂曉(1997—)女,漢族,山東濰坊人,青島工學院2015級英語專業學生,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參考文獻
[1] 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336-341.
[2] Gass,S&L.Selinker.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3] Michael H. Long.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 戴煒棟,王棟.語言遷移研究:問題與思考[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2(06):1-9.
[5] 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6] 蔣祖康.第二語言習得研究[M].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
[7] 俞理明.語言遷移與二語習得——回顧、反思和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