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網絡普及發展和網民人數增加,網絡作為一種新興媒體,越來越多地發揮出了暢通民意、表達訴求、輿論監督、參政議政的作用。但也要清醒看到各種社會熱點問題頻頻出現,許多尤其是涉及民生、司法、反腐敗等方面的問題,社會敏感度高,容易引起輿論的聚焦。特別是通過互聯網發酵和放大,更容易使個人的偏激言論擴展為非理性的社會情緒。需要政府部門正確去認識和對待,采取相關對策來正確引導并健全機制。
關鍵詞 網絡社會管理 網絡輿情 正面與負面 對策
中圖分類號:F490.2文獻標識碼:A
網絡社會管理伴隨網絡的出現和普及產生的,互聯網迅猛發展,網絡信息傳播和輿論的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對大眾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生活方式等方面起著重要的影響和促進作用。網絡媒體已成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網絡輿情對社會影響日益增強。在平和縣獨具地方特色的“網絡社會”應運而生。
1平和網絡輿情現狀的分析
隨著網絡的日新月異,平和縣網絡社會也同全國呈現以下特點:
(1)網民數量劇增。我縣每年網絡用戶成幾何增長,覆蓋范圍日趨龐大。
(2)網民年齡不再年輕化。即使在農村也可以看到一些上了年紀的大爺大媽在熟練地瀏覽新聞、或咨詢QQ和微信的一些新功能,怕趕不上時代。
(3)上網環境十分便利。隨處可見“拇指族”,隨時都可輕松上網,手機、平板電腦、臺式電腦無處不在。
那上網都在干些什么?用微博、微信等通信軟件聊天交流,或者瀏覽新聞、玩游戲,發表一些時評言論。比如平和網民比較熱衷“小魚網”“平和社區”等,“平和大城小事”“大平和”等微信公眾號,還有平和網、政府門戶網站也成了關注和討論的平臺。這也得益于我縣政府信息日趨透明化,群眾知曉權、參與權、監督權日趨完善。2018年,我縣在政府網主動公開的信息有2082條,內容涉及群眾關心的方方面面,網民留言數量也大幅增長。
網絡興起,信息流動加速,公眾的表達意愿強烈了,但同時也帶來了信息碎片化、表達情緒化等問題,如果不能及時梳理清楚,結果就可能“霧里看花”、真偽難辨;眾聲喧嘩的表達若不經過理性沉淀,很可能變成人云亦云,甚至三人成虎,嚴重影響穩定和諧的大局。
當下,網絡表達的途徑最為暢通,人們的表達過于依賴網絡,網絡聲音就被過度放大了。我們的日常也時不時的遭遇網絡輿情。如今年發生在我縣河濱路段的命案,案情未破之前,就有有心人士借助網絡到論壇發匿名貼,大肆散播偏激言論,給不明真相的公眾們造成誤解,并以此向公安部門施壓,這給刑警辦案形成一定的障礙,也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使得民眾一度對平和的治安狀況堪憂。對此類網絡輿情,如不迅速澄清曲解的事實,不對情緒化輿論進行疏導,將會煽動更多不明真相的群眾為其吶喊助勢,甚至激發非理性情緒,埋下不穩定、不和諧的因素。
所以,如何正確對待平和網絡輿情乃至延伸到整個網絡現狀就成了我們社會普遍關心并需要急待解決的問題。
2面對平和的網絡輿情,我們要如何正確對待
平和正處于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建設“特色農業強縣、文化旅游名縣、生態工貿大縣”需要各方的力量一起付諸實施,有責任感的平和網民,應該一起構筑理性、祥和的平和網絡社會。正確認識網絡輿論,提升網絡輿論引導水平,已成為各級領導干部匯集社情民意、加強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迫切需要。
在實際工作中,有些干部對網上負面言論一味刪除封堵,甚至對發帖者搞打擊報復,結果損害了黨和政府形象;有時曝出“替誰說話”“你是不是黨員”等“雷語”,結果成為網絡笑柄,惡化了黨群干群關系;有的對群體性事件網上輿論應對失當,導致事件升級、影響擴大,留下不少深刻的教訓。我認為,要維護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化解網絡輿論危機,主要應從以下三方面努力:
(1)提高認識,正確引導。在網絡輿情初起階段,良莠不齊的言論迅速傳播,要有區別的處理不同性質的輿論:民眾對于熱點問題的關注和民生問題的訴求,以化解矛盾和理順情緒為主;對于涉腐案件、突發事件等各種負面、偏激的言論,要進行循循善誘的引導,并及時對曲解的事實進行澄清;對于有攻擊性的、造謠污蔑的言論要進行有力批駁、表明立場,并揭穿其險惡用心和不可告人的目的。
(2)堅持主動作為、積極應對。應對網絡輿情,政府部門在思想上要重視,采取積極的態度,矛盾面前不回避,質疑面前不遮掩,指責面前不沖動。應對網絡輿情,各級領導干部在行動上要迅速,提前制定周密而詳細的應急預案,對群眾在網絡上反映的實際問題,要抱著“寧信其有”的態度,及時查清,防止不良影響被不良用心者利用炒作。建立“新聞發言人”機制一旦負面輿情產生,立即啟動機制,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還原事實真相。
(3)健全機制,整合資源。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所以政府還應該對復雜多變的輿論環境進行凈化,對網絡輿論監督進行規范和正確引導,使網絡成為輿論監督、關注民生的有序平臺。要積極主動地推進政務公開,對容易觸發網絡輿情和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可以主動邀請人大、政協和社會各界及至新聞媒體的監督,提高工作透明度,從源頭堵住網絡流言和虛假信息。同時,應健全網絡輿情回應機制,建議建立由政府主導的網絡信息權威發布體系,針對廣大網民提出的熱點、難點、疑點輿情,提供統一的辟謠和監督平臺,做到不護短、不遮丑、不回避,清者清、濁者濁,以正義和勇氣積極倡導和播正能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權威性。
作為個人,面對眾說紛紜的網絡輿論,應該理性分析,做出正解判斷,尤其是對于一些負面新聞和輿論,在未得到證實前絕不輕信,更不隨意散布,以免擾亂民心,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是的,平和需要更多建設性聲音,網民需要更加溫和理性,這對于解讀一個真實的平和非常關鍵!
作者簡介:鄧思靜(1982.01-)女,漢族,福建漳州人,中共平和縣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黨史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