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樹茂
【摘 要】融媒體時代的媒體形態和傳播手段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但無論怎樣變化,記者新聞傳播的專業能力不能變,記者捕捉新聞的生命線——新聞敏感不能變,而且,還需要“大處著眼,小處落筆”,不斷增強新聞敏感,不辱新時代使命。
【關鍵詞】新聞敏感? ?名人典型? ?重大事件
新聞實踐中,常常聽到一些年輕記者談論,當下各種傳播手段如過江之鯽,報紙新聞越來越不好抓不好采了。那么,如何在融媒體時代,從所在的領域內或是報道的“片內”、甚至“片外”抓到鮮活的好新聞,是值得新聞工作者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一、增強新聞敏感,培養職業意識
新聞記者要善于從平淡無奇的生活中抓出鮮活的好作品。報道新聞,本身就是一種發現,“所見所聞、切身感受”通常被認為是獲取新聞線索的基本途徑。要看到別人不能看到、未曾留意、印象不深刻的東西,細心觀察、深入挖掘、認真思考,才能獲取很好的新聞線索,寫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筆下所無”的新聞報道。新聞貴在“新”,只有新,才能引起讀者的注意,先睹為快。所以寫報道最重要的就是思維敏銳,兼備鷹的眼睛、兔子的耳朵、獵犬的鼻子,著力培養新聞敏感,善于從平凡的生活工作中發現新聞素材,捕捉到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樣寫出來的內容才新鮮有價值。
生活總是五彩斑斕的,一個具備強烈新聞敏感的記者善于于無色處見繁花,于無聲處聽驚雷,善于從貌似沒有新聞的生活中抓出新聞。這方面,最經典的莫過于人民日報原總編輯范敬宜采寫的《兩家子公社干部睡上安穩覺? ?夜無電話聲? ?早無堵門人》,記者夜宿公社辦公室,整夜沒接到一個電話,早上也沒有上門告狀的老百姓堵門,看似平淡無奇的一段經歷,卻反映出農村包產到戶后的新氣象新變化,可謂小切口展現大主題,堪稱以小見大的典范。
剛剛榮獲“共和國勛章”的時代楷模張富清老人的事跡感動了大江南北,生活中,我們身邊是否也隱藏著這樣的好人物、好榜樣?無論是偏遠農村,還是鬧市弄堂,答案是肯定的。從這樣的角度出發尋找報道對象,一定是充滿趣味與發現喜悅的過程。
筆者最難忘的當屬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刊登在《人民日報》上的《奧運引發鞍山幼兒體育熱》。當時筆者之子正上幼兒園,每天接送孩子司空見慣。一天早上,筆者看著往來穿梭的家長,發現不少熟人都選擇了體育幼兒園。不禁感慨,奧運之年讓家長更加注重下一代的健康,加上招生老師闡明如何讓孩子從游泳、兵兵球中培養意志品質等,招生數量明顯上升,筆者得出結論,年輕父母們開始重視培養孩子體質了,這不正是鋼都鞍山人對奧運精神最直接的理解嗎?經過深入采訪,一篇從尋常生活中發現的稿子很快見報。隨后,稿件受到新華社記者的認可,于是,稿件最終在人民日報上刊發。正基于此,《奧運引發鞍山幼兒體育熱》榮獲當年鞍山市新聞貢獻獎。
二、關注名人名家,深挖先進典型
新聞記者要善于從人物光環背后發掘深刻的時代內涵。名人是時代的脈動,是時代的縮影,越是偉大的人物,往往都是蘊藏在平凡之中。挖掘時代楷模的鮮活故事,我們要下一些笨功夫,這沒有任何捷徑,也沒有任何靈光乍現,一切東西都隱藏在細節中,隱藏在故事里。
“雷鋒是人不是神,我和他生活在一起一共79天,為他拍攝了223張照片,記錄了雷鋒軍旅中的重要活動,我把這些照片贈送給出租車司機等社會各界,就是為了留住雷鋒,讓雷鋒精神永恒!”15年前,當筆者采訪著名攝影家、雷鋒戰友張峻老師時這樣說,他的話如今猶在耳畔作響。
受他的精神感召,這位被筆者稱作鞍山“國寶級”人物的老人在每年3月都會欣然接受筆者專訪,每年采訪張老后都會寫出一兩篇“大稿”,發表在鞍山日報上。老人2013年在沈陽的一場學雷鋒報告會上辭世的消息傳來,筆者深感痛心,采訪雷鋒傳人事跡也成了筆者更加篤定的追求。
三、追蹤重大事件? ?敢打善打硬仗
記者要善于從發生在身邊的事中沙里淘金。要牢記:你所經歷的有意義的事便是你應該考慮報道的。生活每天都是直播,沒有錄播。的確,新聞記者的每一天都是新鮮的,可能這便是吸引我們從事這一豪邁事業的理由所在。
今年的第九號臺風“利奇馬”由南至北引起全國廣泛關注,鞍山海城也在其來襲的范圍之內。身為報社派駐干部、駐村第一書記的筆者接到工作任務,8月10日星期六即奔赴海城耿莊鎮古城村五道河流域查看水情。在接下來逾一周的日日夜夜里,連續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其間,奔赴相鄰村落查看防汛情況,各項防汛工作已做到心中有數。獲悉劉家村的第一書記等人均堅守在防汛一線,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成功勸說危房里85歲的老大娘撤離。筆者馬上將情況向報社領導進行匯報,隨即用筆記本電腦迅速寫出了《臺風“利奇馬”來襲? 我在》的稿件,并于當日15時前傳給報社。
第二天,稿件《用實際行動展現共產黨員的初心——記奮戰在耿莊防汛前線的第一書記們》刊發在鞍山日報A8版頭條,編輯部還于當日一版底欄配發了導讀。15日當天下午,報社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防汛報道受到市領導高度重視并在稿件上作出批示:“第一書記戰斗在防汛防洪第一線,發揮了重要作用,請轉達我對全市第一書記、駐村干部和深入基層一線的同志表示慰問和敬意,新聞宣傳部門和單位要宣傳報道好他們的先進事跡……”
一石激起千層浪,16日,來自鞍山市、海城市廣播電視臺的記者奔赴海城市耿莊鎮,圍繞筆者報道稿件提及的各村開展深入采訪,有的廣電同仁還對筆者表示:“不愧是老記者出身,駐村當第一書記還不忘采訪!”筆者欣然回復:“這是每個記者遇到都會寫的。”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魯迅先生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意擠總還是有的。以此類推,新聞就像陽光空氣和水,抽象又具象,需要一雙發現的眼睛,一只靈敏的鼻子,一雙聰慧的耳朵,多看、多聞、多聽,新聞就在真實的生活中,就隱藏在我們每日呼吸的空氣里,就是閃現在生活樂章中靈動的音符……
(作者單位:鞍山日報社)
【參考文獻】
[1]范以錦.智媒時代新聞人基本功的傳承與提升[J].新聞與寫作,2019-03[J]);[2]雷宇,楊潔.黨報駐站記者如何拼搶頭版頭條[J].中國記者,2019-03[J]);[3]梁衡.每個名人的背后都有一雙看不見的“新聞手”[J].新聞戰線,2019-01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