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乾 馮永祥
近年來,水城縣依托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優勢,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把茶葉產業作為農業特色主導產業之一,大力發展茶葉種植,茶葉面積持續增加。但存在管護水平不高,管護不到位,產量、效益與預期目標有差距。文章從組建專業技術隊伍、制定管護標準、探索管護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對策建議。
1、水城縣茶葉種植基本概況
水城縣位于貴州省西部,“貴州屋脊中國涼都”~~六盤水市核心腹地。東西寬69公里,南北長97公里,面積3607.82平方公里。東鄰六枝特區和納雍縣,西與威寧縣和云南省宣威市接壤,南抵盤縣和普安縣,北與赫章縣毗鄰。下轄11鎮、4街道和10民族鄉。居住著漢、彝、苗、布依等26個民族,人口93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3%。氣候條件獨特。最高海拔2861米,最低海拔633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2℃,年平均降雨量1100—1300毫米,無霜期達250天左右,屬典型的立體型氣候,比較適合發展茶產業。水城茶葉種植有著較為悠久的歷史,早在清朝乾隆年間,蟠龍木城茶被列為貢茶。2013年以來,水城縣借助六盤水市大力發展獼猴桃、茶葉、核桃、紅豆杉、中藥材等特色農業產業的契機,依托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優勢,把茶葉產業作為農業特色主導產業之一,全縣共有茶葉種植面積8.02萬畝,“三品一標”認證面積達60143畝,從“茶葉大縣”邁向“茶葉強縣”。
2、茶葉管護面臨的挑戰
(1)茶葉管護水平不高
水城縣茶葉管護還是以各茶葉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經營主體為主,根據各經營主體的實力水平、經驗等自行管護,多部分只作中耕除草、施肥、簡單修剪等管護,缺乏系統的管護措施。對茶葉的精準用肥把握不標準,對一些常見的病蟲害見得不多、認識不夠、防治不精準。對茶園發生病蟲害管護不到位,管護水平不高,影響茶葉產量、質量和效益。
(2)茶葉管護專業技術人才匱乏
全縣 540 名農業技術干部中,茶葉專業畢業的只有 2 人,技術人才奇缺,嚴重制約著茶葉產業的發展。現在南部園區管委會多數人員從事茶葉產業發展建設,工作重心圍繞茶葉品牌打造、產銷對接等指導,對茶葉管護方面投入的人力、財力、物力還不能滿足現有茶葉管護的需求。
(3)茶葉管護機制不全
水城縣發展茶葉產業之初,非常重視茶葉種植規模,積極推動茶葉企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經營主體種植茶葉,對茶葉種植面積達到一定規模的經營主體,政府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極大地調動了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經營主體的種植積極性,茶園面積不斷擴大。但忽視了茶葉精細化管護體制機制的建立,茶葉的管護配套措施沒有及時跟上,導致了茶園管理粗放化,產量、效益未達到預期目標。
(4)茶葉管護資金保障跟不上
茶葉產業是一個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產業。水城縣茶葉種植前期,政府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第二、三年未見效益階段,企業主、合作社等經營主體面臨巨大的管護資金投入,尤其部分實力弱的合作社管護資金保障跟不上,標準化管理水平降低。
3、對策建議
(1)組建茶葉管護專業技術隊伍
以縣農業農村局和南部園區管委會為依托,引進一批茶葉專業技術人員,通過專業技術人員對茶葉經營主體、基地管護人員、新型職業農民、當地茶葉從業者等進行全面系統培訓,組建一支集茶葉精準施肥、機械化除草、病蟲害防治、茶葉修剪等一體化的專業技術隊伍,滿足水城縣茶葉管護需求,助推水城縣茶產業健康、高效發展。
(2)制定茶葉管護技術標準
組織專業技術團隊,深入茶葉基地、園區找出找準影響茶葉產量、質量、效益等的管護因素,細化管護措施,因地制宜,制定管護標準,全面提高茶葉基地、園區茶園的管護水平。以茶葉修剪為例,制定茶葉修剪標準。每年進行一次輕修剪,在秋茶停采后的10 月中下旬~11 月上中旬進行,在原有剪口上提高 3~5cm,修剪宜輕不宜重,樹高控制在 0.6~1.2m 間;隔 3~5 年進行一次深修剪,在秋茶結束后進行,或春茶結束后進行(5 月中旬~7 月中下旬),剪去樹冠上部 10~15cm 處的枝條,離地面高度 50~60cm。著力提高全縣茶葉的管護水平和標準。
(3)極探索多元化茶葉管護模式
探索托管模式。支持茶葉企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經營主體建立茶葉管護托管模式。即:茶葉企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經營主體行使茶葉基地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將基地管護交由具有管護資質或水平的企業進行管護,政府通過政策傾斜給予管護企業一定的補貼,實現茶葉管護專業化、標準化。這樣既有利于茶葉經營主體降低管護成本,提高茶葉產量、效益,又有利于茶葉標準化、精細化管護,全面提高茶葉管護水平和經濟效益;二是探索茶葉病蟲害統防統治模式。組織茶葉企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經營主體,建立健全穩定的茶葉病蟲害統防統治協調配合機制,加強信息共享,病蟲害共同防治,從源頭消滅病原體,助力茶葉產業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553000貴州省水城縣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