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繼亮 關德明
當前社會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量增加,生態系統已呈現出嚴峻的退化形勢。林業作為生態經濟循環系統中的重要主體,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人類在關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忽略了林業發展對于生態建設的重要性。長遠來看,林業發展必須要在注重生態建設觀念的基礎上,制定戰略性的發展計劃。
一、林業資源及生態環境現狀
1、林業資源現狀
森林是大自然的“調養師”,它調節著自然界中空氣和水的循環,影響氣候變化,保護土壤不受風雨侵蝕,還能減輕環境污染給人類帶來的危害,也被稱作“地球之肺”。林木作為可再生資源,長久以來一直作為經濟型作物被砍伐、買賣,人類設法的通過林業謀取更多的經濟利益,而并沒有充分意識到它作為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對于生態環境的重大影響,隨著長期的過度開采,我國的森林資源嚴重退化。目前來看,按照森林面積計算,我國排在世界第五。人均林木占有率是0.6%,未達到世界人均水平。在林業發展建設方面,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個別地區水、電、網絡等各個環節薄弱。除此之外,保護制度,系統化的管理,政策扶持力度小等環節都是制約林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2、生態環境現狀
由于森林覆蓋率低,林木質量差,導致林業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未得到有效發揮,致使我國面臨各種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影響生物多樣化、人們生活和社會發展。舉例來說,多年來,我國的沙漠化現象十分嚴重,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這不但影響土地質量和農作物生長,也迫使土地利用方向發生改變,直接危害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生活環境。除此之外,伴隨沙漠化問題出現的水土流失、飲用水資源短缺、溫室效應等問題都亟待解決。
二、 林業生態建設戰略分析
現階段,林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是由以木材生產為主轉變為集生態建設和林業建設一體化的發展任務,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具體措施如下:
1、加大宣傳力度,滲透生態管理意識
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木材需求不斷增加,林業的損耗程度日趨嚴重。長此以往,會破會林業自身的再生系統,陷入死循環,也再無經濟性可言。所以,林業部門及相關政府部門需要做好相關的生態意識宣傳工作,如通過網絡、電視、廣播等宣傳媒介,加大宣傳力度。對以林業生產為主的主要地區,還可以通過開展“林業知識講堂”等開放課程的形式,向各地區的林業經營者傳授林業方面的專業知識,提高生態意識、培養戰略意識,從根本上解決林業生態的問題,也就是解決人類思想意識的問題,杜絕亂砍亂伐,過度消耗林木的現象。
2、確保林木資源的科學使用
為使林木資源得到良性發展,除了加大力度培養人類的保護意識,還要確保林木資源得到科學有效的使用,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林業工作,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首先,注重林木資源結構上的完備性。林木資源不但要注重商業林發展,還要注重公益林的發展,二者在結構上都要具備完整性,注意林木資源的梯隊培養,做好林木資源的預備和儲備。其次,注重林木資源的質量,因地制宜??茖W使用的前提是科學的種植、養護。國家應當綜合考慮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氣候環境和使用情況,既要滿足所屬地區的使用量,還要符合當地的培育環境,科學種植,確保林木資源的合理分配。最后,要大力發展科學知識應用技術。根據木材的材質和使用功能,用科學技術手段合成相應的木質材料,代替林木使用,以減少林業的破壞,確保林木資源保持充足性。
3、確立主要目標,完善體制建設
其一,突出重點,合理布局,不斷加快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我國地域遼闊,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林業發展難題和獨特優勢,只有突出地方特色,才能有效規避結構調整的趨同,真正促進林業產業發展。西部地區要以林業修復工作為主,加快推進退耕還林,增加綠化面積,為后續的生態建設發展蓄力。中部地區地處關鍵位置,不但要做好資源傳遞工作,還要注重發展自身城市建設,將城市綠化與林業生態建設相結合,促進良性循環。東北地區森林資源較豐富,要把合理開采、資源再生等工作落實到實處,保障森林資源覆蓋率,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生態建設工作的進一步推進。
其二,活化機制,增加林業和生態建設的原動力。適應經濟體制發展,將社會經濟的運營手段帶入林業,加快林業土地流轉,帶動林業資產的運營。通過健全相關法律,保證林業經營合法化,保護林業經營者的合法利益,進而促進林業建設和生態建設的又好又快發展。
4、加大林業投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從目前來看,林業和生態文明建設還屬于社會成面的公益事業,無法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林業建設的發展更是局限于地理位置及一些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很多偏遠地區還沒有覆蓋網絡,甚至是無充足的水資源和電力資源,發展林業和生態建設更無從談起。所以,要解決以上問題,要加大政府投入,把林業建設投入納入地方政府財政運算之中,予以資金保障,并確保落實到實處。提高公益林建設的補償金,使其縮小與商業林之間的收入差距,進而帶動林業發展,使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得以實現。
(作者單位:152300 黑龍江省海倫市國營通肯河經營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