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敏
農村義務教育不僅要提高少年兒童民族素質,學習普適性公共知識,還承載著農村文化傳承的希望,扛有“守土”“愛土”之責。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讓農村義務教育中“去農化”“城市化”“現代化”等價值取向困境在新的歷史際遇中融合,回歸本源價值追求。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教育一直是重要的教育體系之一?!吨腥A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總則”第一條說明,“為了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保證義務教育的實施,提高全民族素質。”由此可知,引導孩子內在發展,提高民族素質的價值導向是義務教育的根本價值取向。
總結學術界對農村教育內涵的分析和探討,有區域論認為農村教育是“在農村”“靠農村”“為農村”的教育性質;對象論認為農村教育是包含全部農村人口在內的全面的和適切的學習為主的教育;功能論認為以促進農村轉型為要,包括掃盲、基礎教育、“寬實活”的職業教育和“短平快”的成人繼續教育和有關高等教育在內的旨在促進農村發展服務的綜合化教育體系。但無論哪種看法,針對農村教育都表達出為三農服務的教育,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價值取向應既體現出義務教育根本價值,也能彰顯出農村教育特征,具有普適性,多價值融合性和適切性。
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育價值取向困境
1、“去農化”教育目的,弱化鄉村少年“愛土”熱情
40年前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農村社會發展速度遠遠不及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城鄉社會開始由封閉走向開放,當村民有機會成為市民時,作為農村義務教育的主體之一:正在人格定型,樹理想、定展望階段的鄉村少年,似乎唯一的要求就是“考出去”、“讀出來”,實現“逃離農村”的夢。農村成員對教育的普遍價值判斷是,希望通過普惠制義務教育獲得改變原本貧窮落后狀態的機會,考上更好的高中,更好的高校,并留在大城市,實現教育脫貧,實現幾代人身份的轉變,從而遮掩掉鄉土身份。而在這樣的價值判斷環境中長大的鄉村少年已從心理上不認同鄉土文化和環境,“身”在鄉村,但“魂”早已遠離鄉村。
2、“城市化”教育內容,加深鄉村少年“離土”共識
文化傳承中教育無疑是最重要工具的之一,文化或成為教育內容或影響教育方式,在教育培養人的過程中實現文化的延續與傳承。長期以來,盡管義務教育階段教材有多個版本,但在國家主導下,在某一個較大區域范圍內,農村義務教育與城市義務教育采用的幾乎是完全一致的課程計劃、教學大綱和教材,但農村相比較于城市,農村少年除了缺少好的學習條件,文化知識起點低,基礎差,見識少,知識面窄的弊端事實,同時還要“費盡心力”地去理解“城市化”生活場景,而與農村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尤其是與農村流傳久遠的優良傳統文化相關的知識在農村教育中“難覓蹤影”。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的一致性中表現出強烈的“城市偏好”,盡其所能地追逐實現“城市價值”的夢想,進一步加深鄉村少年對鄉土身份的否定與摒棄。
3、“現代化”教學方式,加劇都市村民身份認同困境
受統一教材教學目標培養出來的教師,無論是否來自農村,但到了農村任教,唯一的目標就是把農村孩子“教出來”,讓其不再“一輩子待在農村”。伴隨著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投入力度的增大,現在農村學校教學設備也常更常新,尤其在互聯網+的時代,一方面這是對鄉村學生快速學習新知識一種更加便捷的方式,但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以城市取向為中心的外來文化的沖擊使得原來的鄉村文化秩序土崩瓦解。然而,鄉村少年們不知道的是即便摒棄自己原生環境,遮掩鄉音習俗,也很難被城市了解和融入,認同與接納,除了加劇“非此即彼”的身份尷尬,更多的是加劇了內心的無助與不安。與此同時,在互聯網等現代媒體的沖擊下,鄉土文化呈現出雖認同、也重視、但卻無人接盤的囧鏡。
二、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義務教育價值取向融合提供契機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出臺,要求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堅持鄉村全面振興,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從這里看起碼包含兩層意思:首先,鄉村要發展要振興,主體是鄉村,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在改革開放40多年之后,農業人口占比依然超40%,鄉村發展要靠自身釋放更多潛能和動能;目的是改變城鄉發展不均衡的現狀。其次,鄉村的振興與城市的發展路徑有別,曲線反超亦未可知,某些發展好的鄉村,這已成為現實。所以鄉村發展要有自己的理念思路、原則規范、路徑選擇、發展方式方法。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發展農村義務教育,也應遵循核心理念來指導,發展好“立足農村、為了農村”的義務教育。
簡言之,趁著鄉村振興的歷史機遇,農村義務教育既要遵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也要“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F代化并無必要犧牲珍貴的鄉土文化,鄉村義務教育也有責任承擔起文化傳承的重擔,實現農村義務教育發展價值主體的價值取向融合,首先,要著力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尊重村落的主體性,尊重自然環境和青少年天性,重視地方特色和特點,正視農村青少年在傳承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使命,讓鄉土和鄉音成為鄉村少年留住鄉愁的最好印記,讓優秀傳統在地方課程中代代相傳、繼承和發展。其次,統籌規劃合理布局農村基礎教育學校,提升鄉村教育質量和學校特點。讓每一所鄉村學校都成為一本歷史厚重的書,隨手一翻就是時代經典和地域標志。再次,加大對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傾斜和支持力度。教師是鄉村教育的靈魂,也是校本課程開發的最直接最有保障的隊伍,必須把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打造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鄉村教師隊伍,教出一群“走得出,守得住,不忘本”的鄉村少年。
(作者單位:238300 中共無為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