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財經大學 廣東 廣州 510320)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我國65周歲以上人口為16 658萬人,占比高達11.9%。我國已全面進入老齡化社會,未來幾年我國必然迎來老齡化的加速,養老將面臨巨大的挑戰和壓力。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應積極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建立養老、敬老的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可見,構建養老模式體系是國家亟待解決的問題,改進創新養老服務模式事關國家的發展、人民的幸福生活。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旨在深化內地與港澳合作,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撐引領作用。
《綱要》將深化廣東與香港、澳門大灣地區養老服務合作,提到“支持香港和澳門投資者在珠三角9個城市通過獨資、合資、合作方式建立養老等社會服務機構,為港澳居民在廣東養老創造便利條件”。此外,“將推進醫養結合,建設一批區域性健康養老示范基地”,深化養老服務合作,更好地實現醫療衛生養老服務一體化目標。這對促進香港、澳門和內地的養老服務合作,促進養老產業融合發展,創新養老服務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綱要》也進一步明確了保險行業的定位,包括支持深圳建設保險創新發展試驗區、港澳保險機構在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設立經營機構、推動保險產品跨境交易、探索創新型保險要素交易平臺等舉措,且提及跨境醫療保險等具體業務機會。此舉可以鼓勵大灣區內實力雄厚的保險公司開發創新型的保險產品,與養老行業有機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保險在養老行業中保障者的重要角色,也為保險公司大力投資大灣區中的養老產業和服務提供了政策支持。
內地養老模式主要分為居家養老、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居家養老模式是基于家庭血緣關系的養老關系,由子女在家中向父母提供基本用品和護理以及相關的醫療支持。這種模式傳統普遍,但隨著家庭結構和規模的縮小,這種結構轉型使以家庭為基礎的養老模式逐漸失去優勢。機構養老就是利用社會養老機構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的一種方式。養老院、福利院和療養院這些機構一般具有公共性,其資金主要來自政府部門、社會企業捐贈以及相關眾籌。目前,我國養老機構市場存在著供不應求的狀況。公立養老院存在著很多問題,如人員不足、資金不足、設施落后等,使有效供給減少。而私營養老機構追求利潤最大化,服務標準參差不齊。社區養老的特點是讓老年人住在自己的家中,在不斷獲得家庭照顧的同時,由社區服務機構和人員提供上門服務。這種模式減輕了家庭養老的壓力,為老年人提供了多樣性的服務,比較專業。但是,社區養老的實施還存在一些問題:基礎設施不完善,服務項目少,人員短缺。
香港養老模式主要有居家養老、院舍養老、離港養老。香港的居家養老服務主要依靠社會服務和政府公共服務。在社區專業照顧方面,香港自2000年開始推行個案管理模式,每個長者都由一個案例經理跟蹤。在家庭照顧方面,由家庭成員或家庭傭工受雇照顧長者。然而,隨著小家庭數量的增加和政府養老政策的推行,這一模式逐漸退化。院舍養老模式是老人住在安老院舍度過晚年。政府不直接為老年人提供住宿照顧服務,而是分類別資助院舍。一些私人安老院價格偏高。離港養老模式主要是指老年人離開香港,返回廣東、福建等內地養老。香港政府會向深圳的非政府機構營辦的安老院舍購買宿位,香港長者若符合資格,則可以申請入住。香港口岸也調整政策,使患有急癥的長者能盡快返回香港接受治療。
通過以上對內地與香港養老模式的對比分析,能夠看出內地養老模式中資金支持不足,養老設施供給不足;養老服務專業醫療水平低,人才匱乏,服務質量低下等缺陷。其優點主要是內地有廣闊的空間,對養老示范基地或機構的建設可提供空間資源。而香港養老模式中政府手中的養老資源非常缺乏。但其優點在于專業醫療、護理服務水平高。但兩地的養老模式中并沒有發揮保險機構的作用,基本上都是依靠政府或其他組織的協助運行,一方面使政府在對養老問題上的責任壓力巨大;另一方面缺少保險公司的參與會導致養老市場沒有活力,模式僵化,不利于促進養老服務市場化發展。
保險機構本身作為金融機構,是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市場和經濟互聯互通中的重要一環,若充分發揮其優勢,則對提高養老服務、促進養老產業發展、維護構建完善的符合區域發展要求的養老模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可以從以下三方面發揮保險機構在區域性養老模式中的角色定位。
保險企業投資回報時間長,保險壽險業務保費與養老不動產投資相匹配,因此養老不動產投資方式很適合。內地的土地資源相對豐富,內地與香港的保險公司可以進行資金融合一起興辦養老機構,合辦養老社區。養老機構的投資建設應該注重解決住宿床位、飯堂、娛樂設施等配套項目,盡量減少層級劃分,注重福利經營。養老社區方面,在經營模式上,可以選擇區域遞進型養老社區,在城市的不同位置可以建設養老社區的不同部分,滿足老年人的居住喜好。
保險機構應該發揮其在一體化社區照護體系中的作用,提高養老社區或機構的服務水平。把香港專業的養老服務經驗引進內地,培養提高內地服務人員專業水平,并呼吁志愿者隊伍組成送溫暖小組或老年服務小組,為老年人提供更有人情的照顧。兩地保險業可以與第三方中介服務機構進行投資合作,給第三方資金支持,或者在保險公司名下組建專業性服務機構,打造一支專業的管理團隊和護理團隊。保險公司可以和綜合型大醫院進行合作,保險公司提供健康與疾病方面的經驗數據,醫院發揮醫院的醫護技術水平,達到疾病預防、治療以及長期護理的資源整合,提高社區的醫療護理服務質量。
保險企業開發新型金融產品并且有效結合養老產業,就能在實現收益的同時促進養老服務優化。在粵港澳大灣區的保險融合發展中,鼓勵發展跨境醫療和養老保險產品,大力開發長期護理保險、年金保險、養老保障計劃等產品,將香港保險產品專業性強、服務好的特點融入內地的經營中,提供長期保險保障和創新服務,把醫療健康養老理念融入保險產品。保險公司可以加強與政府有關部門的合作,成立充足的長期護理基金,對產生的養老護理服務費用,由長期護理基金與社保共同分攤,將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險有機結合起來,減輕政府壓力。
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所帶來的政策紅利下,養老問題需要各方主體的參與,形成一種政府與市場相互協調的機制。保險機構應該借助政策紅利,在養老模式中發揮自身優勢,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經營理念,注重提升保險服務,實施健康管理,找準保險機構在區域性養老模式中的定位,發揮其應有的優勢,為解決養老問題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