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湖南 長沙 410004)
環境會計主要是將相關法律、條文當作基礎,將貨幣當作重要的計量單位,計量、記載環境污染、預防、建設的主要成本,此外對環境維護以及發展所產生的效益開展科學計量和報告,進而整體評價環境績效和活動對公司財務結果具備的現實影響的全新學科。其開始把會計學和環境經濟學融合起來,利用高效的管理模式,完成促進經濟發展與處理環保問題的目標。
從18世紀中期英國工業革命開始,持續發展的當代工業在為國家提供充足物質產品的時候,也導致更加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人類社會發展所依靠的物質基礎與自然環境,逐漸表現出持續衰竭的跡象,進而促使世界經濟發展的自然物質根基開始動搖。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全球經濟的持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損耗自然資源為代價,環保問題開始凸顯,因此產生的負面影響就是生態環境開始變差、能源不足與環境污染問題凸顯,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濟的長久發展。為處理上述問題,少數國外經濟學家、環境學家與生態學家在20世紀70年代之后,就全面分析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理論。
1.“風險因素與對策”的披露內容
公司展示的內容通常狀況下是公司造成效益所使用的環境成本,商業行為所造成的環境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計劃采用的相關措施。特別是對措施方面開展全面詳細的敘述。在此部分企業公開大量可核算的定量數據,一方面是因為這種和環境相關的經濟業務所具備的易量化特征;另一方面是公司所揭示的相關內容通常狀況下是有利于公司的內容,公司也傾向于借助這種手段來表明自己對保護環境的態度。有大批的企業在相關文件中對面臨的環境問題說明的同時也會對處理政策進行解釋。
2.“業務和技術”的披露內容
“業務和技術”領域,公司披露內容通常是國家有關環境質量體系認證要求、領先的節能減排科技、公司生產所產生的環境問題等情況。數據較多,然而大部分是技術指標。比如云煤集團使用高壓靜電旋風與布袋除塵方式,創建沉降室。陽泉煤業下屬選煤廠也開始其創煤泥水閉路循環體系,在一定程度上處理污水外排問題;矸石山利用黃土覆蓋、分層碾壓等整體處理舉措,避免矸石自燃;通風道主扇全部裝置消音設備,電廠煙囪增設除塵設備等,大部分污染源被合理管控。
1.董事會報告的披露內容
董事會報告內公司披露內容通常是環境治理狀況、污染物排放狀況、污染物治理設施的購買裝置、環境污染問題應急方案、得到的環保榮譽等內容。在上述內容中,董事會報告通常側重于對公司環保目標、污染物排放與修訂有關方針和成本問題等內容的公開,其中對環保設備與修訂有關應急預案的公開比較少。大部分上市公司一般只公開公司環保目標,并未全面清晰地介紹企業的環?;顒印?/p>
2.會計報表附注的披露內容
該內容主要指的是公司具體商業行為所支付的環境成本和國家相關職能部門給予的環境保護補貼以及其他相關方面的內容。比如兗州煤業計提環境治理保證金1.288億元;付出排污費3 578 000元;投資環保設備資金1.093億元。在環境會計數據公開中與會計科目關聯最緊密的是利潤表內的“管理費用”,有29家企業的管理成本涵蓋環境會計數據,其余與會計科目相關的內容就是財務會計報表,涉及在建項目、長/短期借款、補貼資金、支付的其余和現實活動相關的現金、待攤費用等科目。
即便當前我國開始修訂完善規章制度,比如《環境保護法》等相關法律,然而都沒有包含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相關內容。伴隨披露此類數據的公司持續增多,缺少健全的環境會計法律條文導致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可執行性不高,即便進行披露,也會因為不同公司的自主選擇出現差異而缺少現實可比性。此外,因為公司表現出上述自主選擇性,大多數公司為了組織利益的顧慮,只會公開對自身發展有積極影響的內容,而隱匿消極內容,上述情況對使用上述環境會計數據的人來說是重要的問題。所以我們需要持續健全此類法律條文,避免問題的出現。
環保與公共衛生以及安全項目有關,此時,社會輿論以及民眾呼聲會變成公司負擔,此外也會變成公司持續改正問題的動力。此外為了個人利益,公司會不斷減少對環境數據的披露,此時民眾的要求與監督就變得更為關鍵。到現在,大部分和公司有利益關聯的人開始重視投資風險或者回收效益,并不關注環境數據對公司的潛在影響,此時會讓公司有機可乘,縮減對此類信息公開的數據與范圍。
會計是將貨幣當作重要計量單位對諸多企業內部發展活動進行監管的學科,在上述管理體系內,基本上價值量都要轉變成貨幣進行計算。但是,由于傳統會計并未關注因環境造成的經濟問題,因此當前在實際計量時缺少對環境部分的科學計量,進而導致需要使用貨幣來進行計量,公開資產、負債、費用與收益等內容的時候就缺少真實可行的方式。如此就造成公司在內部環境會計報表內公開的信息無法使用貨幣來計算,而大部分依靠文字表述或是主觀判定,因此結果并不精準,也不符合現實情況,無法全面詳細地詮釋企業環境指標。所以如何處理此類問題,是當前企業信息披露需要處理的現實問題。
消費者是所有公司都需要依靠的關鍵部分,大眾輿論的影響非常深遠。所以政府也要持續強化教育推廣力度,激勵實際購買者在重視產品數據與現實經營數據的時候,關注公司在環境行業內承擔的責任以及具備的現實價值。如此,在查看具體環境會計數據時,購買者會潛移默化地重視此類指標,此外影響自身的消費想法或者投資決定,如此就可以激發公司強化此類信息披露的充分性、精準性。
目前,國內逐漸制定二十多項環保條文與七十多項規章制度,然而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較,依舊需要全面細化,因此我們需要學習其他國家的經驗以便充實自身。比如美國政府修訂《空氣清潔法案》《有毒物資控制法案》等諸多法律條文。1995年,該國環境保護局撰寫《作為企業管理工具的環境會計入門:關鍵概念和術語》文件,上述對目前此類環境信息披露系統的健全具有積極影響。另外,政府需要持續強化執法宣傳力度,如此不僅能夠確保法律權威性,還能管理公司的現實行為,堅持提升法律的權威性,通過法律確保環保效果。
具體審計組織的缺少弱化公司公開環境信息的精準性和充分性。假如可以組建單獨的審計組織對公司申報的環境會計數據開展審查,不僅可以提高政府管理水平,而且還能避免公司存在僥幸心理,讓其在披露環境會計信息的時候可以堅持完善、精準、真實等原則。
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在內容部分需要持續健全,公司需要減少選擇性披露的問題。此外,公司公開的環境會計信息需要使用貨幣進行計算,而并非簡單的文字表述或實物計量,如此便于有關使用者的精準認知與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