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陽市交通運輸局 山東 煙臺 265100)
買辦是歷史上較為特別的職業,在中國近代歷史中的地位不容忽視。由買辦組成的買辦階級更是早于資產階級出現,“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不發展,有著很密切的關聯”。①買辦從一開始出現,就始終飽受非議,外界的評價褒貶不一。近代中國被迫開埠通商,西方資本主義逐漸加強了對中國的剝削,買辦作為中外溝通的橋梁被賦予“剝削”的色彩。對買辦的性質和作用,隨著學術研究的深入,學者們的認識由單一的否認到辯證地看待經歷了漫長的認知過程。
本文認同買辦具有雙重的社會屬性,在近代的歷史洪流中,不同時期買辦的作用也有所不同。我們要辯證地看待買辦在近代中國發展史中的作用,正確認識買辦在經濟增長和社會變革中發揮的積極作用。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中主要的經濟形態,在封建歷史上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宋朝時期商品經濟繁榮,明朝后期資本主義經濟因素產生,但是傳統的重農抑商的封建力量根深蒂固,商品經濟因素遭到抑制。鴉片戰爭后,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日益增強,面臨著新思想、新文化的沖擊。近代買辦了解國情,受聘于外國商人,起著聯系中外商人的橋梁作用。買辦代表外商洋行在中國從事購銷活動,西方大機器生產的棉布、棉紗等棉紡織品通過買辦打通的商業渠道迅速進入中國市場,通過壓價傾銷的方式迅速占領市場,對家庭手工業生產的土布產生嚴重的沖擊,洋布逐漸代替土布進入家庭。其他外商貨物也以類似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客觀上對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產生了較大的沖擊。
近代中西方交流不僅有大量的洋貨進口,土貨出口量也極大。外商對中國農產品和手工業半成品有大量需求,對外貿易的利潤驅動中國優勢出口商品的生產。一來一往的對外貿易不僅使手工業與農業分離,也加快了農產品的商品化發展。觀察1903—1942年的蠶絲出口情況,可知1903年全國海關出口蠶絲13.4萬擔,價值量為2505萬海關兩,到1935年,蠶絲出口達到903.8萬擔,價值量為3377萬海關兩,價值量最高時達到1.6億海關兩。買辦從事的商業活動加快了中國商品經濟的流通,使傳統的經濟結構逐漸分化瓦解。
在我國,商業資本主義是最早出現的。隨著進出口貿易的發展,中外之間不僅有商品的交換,外商資本也開始逐漸進入中國市場。新的從事貿易往來的商業機構涌現,這些新建商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資本主義的特質。買辦在商業資本主義中的作用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買辦的中間人作用推動了中外貿易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繁榮。無論是進口貨物的銷售,還是出口貨物的收購,買辦都有自己獨特的商業渠道,加速商品流通;買辦是洋行和錢莊建立聯系的基礎,在對外商業貿易中,錢莊對洋行放款需要買辦擔保,同時買辦還要為錢莊擔保莊票信用。
另一方面,買辦在近代歷史上不只是充當中外貿易的經紀人,買辦本身可能還是獨立經營者,買辦對中西方的商業模式都非常清楚,通過涉足棉紡織業、染料、金屬等行業,不僅便利進口商品的銷售還有助于收集土貨,從中獲取商業利潤。以買辦為橋梁建立起的商業資本主義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繁榮,加速商業資本的積累,為孕育出近代工業資本主義進行了早期的財富積累。
買辦作為中外貿易的經紀人,通過傭金、自營商業的利潤賺取了大量的財富,實現了其資本的原始積累。據估計1870年買辦傭金收入可達十萬兩白銀。②毋庸置疑,隨著買辦的數量越來越多,其所賺取的財富也越來越多。據估計,在1840—1894年,買辦收入為4億—5億兩白銀。
傭金是買辦收入的主要來源。傭金率是按照一定的比率提取支付給買辦的,買辦發展初期傭金率一般為2%左右,后來隨著買辦隊伍的擴大,競爭激烈,傭金率總體上一直處于下降的趨勢,但是中外貿易量逐年增長,所以從傭金總量上來講,整個的傭金收入規模龐大。
買辦的傭金收入只是其所有收入中的一部分。后期買辦開始從事獨立經營商業的活動,其從商業活動中賺取的商業利潤也是其資本積累的重要來源,對一些買辦來說,商業經營活動的收入才是其財富的主要來源。
洋行買辦是最早出現的一類買辦,也是整個買辦階級中數量最大的。之后銀行買辦出現,其依托近代銀行積累起來的財富遠遠大于其他行業。公司買辦主要為一些國際公司在中國分支機構服務,這部分買辦獨立性較小,所能獲取的收入也比較有限。
近代工業企業代表著先進的技術和先進生產力,這些近代企業的的建立標志著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正式確立。在近代企業建設中,買辦是最重要的投資者。買辦投資于近代企業,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在洋務運動之前,買辦資本依靠外商投資于工業企業,得到適當的股份,附股外商的投資方式使買辦和外商成為利益共同體,買辦在這一段時期和外商一起抑制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洋務運動之后,清政府倡導建立第一批近代工業,官督商辦企業的發展為買辦投資開拓了新的領域,這個時期買辦積極投資于機器制造業、棉紡織業、礦業及其他官督商辦企業。買辦依靠自己雄厚的資金實力、豐富的洋務知識、商業社會中強大的號召力為清政府所用,在官督商辦企業中獲得一定的經營管理權,以資本主義生產經營方式推動企業資本主義經濟因素的增長。但是洋務運動最終失敗,買辦投資的企業為官僚所把控,買辦在官督商辦企業中的果實被竊取。歷史的教訓使一些買辦開始籌建屬于自己的企業,買辦走上了獨立發展工業企業的道路。自此買辦不再依附任何勢力,買辦資本從早期投資于商業資本開始逐漸轉而投資于工業企業,刺激中國近代工業化大機器生產的發展,促使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向近代工業化道路邁進。買辦積極的投資活動吸引和激勵著其他國人也積極投身于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帶動了投資工業的熱情。機械制造業、棉紡織業、船舶制造業、礦業、造紙印刷業、面粉業、火柴業等相繼興起。買辦還在新式銀行、保險業、證券交易所等金融業的建立中發揮重要作用。買辦作為當時擁有先進的商業頭腦、豐富的西方知識的一群人,不斷把西方知識帶到中國,使中國的工業得到較快的發展,推動經濟的增長,也促使社會處于不斷的發展變革中。買辦作為中西方交往的重要橋梁,不斷把西方的工業文明引進中國這片極具包容性的土地,使近代工業文明在中國生根發芽。
近代的歷史洪流中,買辦適應時代的發展應運而生。伴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對中國的資源掠奪,買辦不斷從中汲取養分獲取自身的發展,掌握了西方的文明,也積累了大量財富,為其脫離外國資本主義建立了條件。洋務運動的興起為買辦投資于近代企業創造了良機,通過一批新式企業,買辦積極投資于民族工業,洋務運動失敗后,這種投資仍在繼續,并且逐漸發展壯大。買辦通過投資和經營企業,使自身民族意識逐漸覺醒,實現了角色的變換,成為了中國第一批民族資本家。近代帝國主義進入中國,把中國納入資本主義體系是必然的,中國不可否認要沖破自然經濟為主導的經濟結構,走上近代化工業文明發展之路。買辦這一階層在為外商服務過程中加速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創造了民族主義工商業,歷史意義和價值不容忽視。
注釋:
① 汪敬虞.試論近代中國的買辦階級[J].歷史研究,1990(03):89-108.
② 吳羽.買辦與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J].安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