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65)
從研究現狀來看,國內學者更多聚焦鐵路、公路和港口聯通的研究,甚至有些把交通設施聯通整體作為對象的研究,并沒有將航空聯通列入。當然,關于中國與國外發(fā)展航空關系的文獻并不少見,特別是民航系統(tǒng)、基建部門和地方政府等都對國際航空合作和國際航空樞紐建設的研究較為熱衷,出現了大量優(yōu)質研究成果,但鮮有從設施聯通的角度切入,對“空中絲綢之路”的聯結、貫通、順暢、繁榮進行細致研究。
從區(qū)域看,國內對航空聯通研究,雖然基本覆蓋到了所有地區(qū),但是仍出現了不平衡的局面。受制于市場需求的影響,對中國與東南亞地區(qū)和歐洲地區(qū)航空情況的研究,占據了較大比例。而中國與南亞的航空設施聯通,雖國內學者偶有涉及,但依舊總量較少,缺乏系統(tǒng)性、全局性、理論性的深入剖析。以下是對國內學者相關觀點的詳細介紹。
國內學者對中國與南亞航空設施聯通意義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正面意義,認為中國與南亞加強航空聯系,有利于雙方和地區(qū)的發(fā)展,對加強政治溝通、經濟合作、文化交流、增進人民福祉有重要意義。這些研究總體上從必要性和重要性兩方面入手分析。
從地理上看,南亞地區(qū)與中國西部和西南部領土相連,但陸路并不易通行,海路又距離遙遠。在喜馬拉雅地區(qū),中國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等南亞六國均有邊界,但此地區(qū)以高原山地為主,地形崎嶇,是世界上地勢最高的地區(qū),陸路交通建設極為困難。即使道路能夠打通,受自然氣候影響,通行率也極低。以印度為例,中國與印度目前唯一的陸路通道是乃堆拉山口。從海運方面看,由于中南半島和東南亞諸島嶼橫亙在東亞與南亞之間,中國與南亞的商品貿易,大部分是繞道經印度洋,這種運輸方式運輸路程長,時間久,成本價格高。并且這種方式更多促進的是中國東部沿海地區(qū)與南亞的貿易聯系,而與南亞空間上更近的中國西部地區(qū),仍不便利。因此,中國與南亞的海陸通道存在先天的不利因素。
航空作為現代交通方式,在現代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中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性。黃偉從時空維度上提到了航空聯通的超前意義,認為航空是信息文明時代交通運輸的主導方式。有研究中印航空關系的學者,從航空與國家間關系、航空與貿易的關系中分析了航空聯通的意義,黃偉提出全面提升的中印關系為兩國開展航空運輸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王曉瑩提出航空除了對中國與南亞之間的商品貿易具有重要作用,對旅游、文化產業(yè)等服務貿易仍然有巨大促進作用。
整體上來看,上述學者并沒有對中國與南亞航空聯通的意義進行系統(tǒng)的、完整的、深刻的分析,而僅僅作為研究主題的附庸。事實上,中國與南亞的航空聯通,除了對學者們提到的貿易、政治、人文交流產生便利外,還應探尋在深層次國家產業(yè)提升、區(qū)域經濟整合、航空經濟發(fā)展、立體交通配置等議題中的意義。黃偉雖然對航空經濟的意義做了系統(tǒng)的研究,但聚焦的是整個航空經濟,結論只具備普遍性。目前對航空的對外聯通特別是對南亞的聯通的意義,仍缺乏具體的解答。
在單獨考察中國與南亞的航空關系中,徐菲、張春和、謝琨介紹了中國與南亞部分國家在機場基礎設施合作方面的成就。如馬爾代夫在馬累國際機場升級、擴建及連接首都馬累跨海大橋建造等方面,有著較強需求的基礎設施建設。不過也有學者指出了航空合作的不足,如交通不便、票價較昂貴等等。
在沿線區(qū)域比較視角下,學者們大多采用了定量分析方法,考察中國與這些國家航空聯通的現狀與潛力。有的研究構建了評估民航運輸市場重要程度指標體系,把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列為重要民航運輸市場。學者李婷婷研究了航空貨運市場,通過分析中國與其他國家國際貿易規(guī)模和其勞動力資源兩個指標,把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列為“航空貨運市場有一定基礎而且有望較快發(fā)展的國家”,認為印度與中國的外貿是需要重點關注并可以結合市場情況開辟貨運航線的市場。把阿富汗和尼泊爾列為“航空貨運市場目前很小但有可能快速發(fā)展的國家”,具有迅速發(fā)展的潛力。
當然,在對中國與南亞各國的航空潛力進行分析后,也發(fā)現中國與這些國家航空設施聯通中存在諸多問題。張莉、姚津津等學者認為中國與沿線國家航空合作深度、廣度有待優(yōu)化,特別提到中國與南亞地區(qū)國家目前運力額度已不足,急需進一步擴大航權。同時,國內航空運輸、行業(yè)咨詢等能力尚未充分“走出去”。
在研究中國與南亞航空設施聯通的過程中,多數學者把南亞國家作為主體對象。事實上,分析中國航空發(fā)展現狀及特點,以及國內航空樞紐布局和地位,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部分。從微觀上看,航空公司是航空市場主體,是中國與南亞航空設施聯通中的“一線單位”,研究航空公司的發(fā)展戰(zhàn)略,航線和運力布局及原因,才能使本研究更具實踐意義。
總的來說,國內學者對中國與南亞航空設施聯通現狀的研究較為充實,雖然以南亞為主體的研究較少,但在對航空現狀的整體研究中,基本都把南亞作為了必不可少的部分。當然,這部分研究仍然不是很全面、完整。從涉及領域看,多數集中在分析中國與這些南亞國家間的航空市場規(guī)模,缺乏對目前航線、航點、運力、運價等指標的統(tǒng)計分析,更缺乏在政策、法律、技術、機制等方面現狀的定性研究。從涉及區(qū)域看,印度是主要研究對象,此外便是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等人口大國,而罕見對尼泊爾、斯里蘭卡、馬爾代夫等國的研究。
有學者在中國與南亞航空聯通的現狀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這一領域將來面臨的潛力與挑戰(zhàn)。王曉瑩分析了中印民航業(yè)合作的有利條件,認為中印政治互信的逐步建立,是發(fā)展兩國民航業(yè)合作的政治基礎。
有些學者高屋建瓴,從宏觀的角度上探討了對策。如藍建學指出,中國與南亞實現區(qū)域“互聯互通”未來應加強以下五方面的工作:一是高層持續(xù)注入政治支持;二是協(xié)調各利益攸關方合力;三是善用和完善現有合作機制;四是成立“互聯互通”合作委員會;五是齊推“有形聯通”與“無形鏈接”。
有些學者從中觀角度給出了建議。張莉等提出構建空中運輸大通道,要加快航權談判,擴大航權。鄭興無對國際航空運輸服務貿易有著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他指出中國應積極推進與南亞的“天空開放”,在中國西部形成西向、南向的國際門戶樞紐,帶動西部國際航空運輸的發(fā)展。中國與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以及孟加拉國和斯里蘭卡相比,航空運輸業(yè)具備一定的優(yōu)勢,因此可以實現南進南亞次大陸的國際航空運輸發(fā)展戰(zhàn)略。
也有些學者從微觀層面給予了專業(yè)的技術型意見。如王曉瑩針對中印航空合作,提出了建立航空旅游分銷合作伙伴關系和采取聯合經營方式。前者可使印度航空進一步拓展在中國的機票分銷渠道,后者可提高中印間航班的效率。在對策研究方面比較有特色的一點是,很多來自地方政府和地方航空樞紐的學者,立足本地區(qū)航空的角色,積極提出打造當地對外航空樞紐的對策建議。
綜合分析對建議對策的研究現狀,可以發(fā)現學者們集中于從政策溝通、市場運作、產業(yè)規(guī)劃的角度尋找良策,涉及外交、機制建設、航權、航線、航點、航空聯盟、票務分銷、樞紐規(guī)劃等議題,涉及面較廣。但是除此之外,還可從一些方面切入。比如民航技術合作、營運性客貨航天器貿易、機場基礎設施承建、機場和地面服務的合作、涉及航空的國際多式聯運聯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