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建鋒,河南華凱會計師事務所(普通合伙)
當前,國內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市場規則又尚未完善,許多企業在財務報表上弄虛作假,對審計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同時也提升了審計風險。這就需要審計人員主動增強個人思維能力,強化審計職業判斷。
在市場經濟中,審計是一項必不可缺的重要內容。審計作為外部監督機制,有助于克服投資者與企業經理層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提高企業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可信度,保障投資者的合法利益。因此,審計人員不僅需要一雙火眼金睛,而且需要強大的抽象思維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必須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發現企業財務報表中存在的問題,并迅速形成個人判斷。
審計職業判斷,是審計工作者運用審計專業知識與個人經驗,根據審計準則、會計準則與職業行為守則的要求,實施審計流程,運用審計思維,對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完整性、合法性做出的判斷。
進行審計職業判斷,必須涉及許多困難、復雜的問題,必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進行耐心、細致的思考,并盡可能迅速地作出判斷。因此,審計職業判斷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具有相當的復雜性。
不同的審計工作者,個人經驗、知識積累、審計經驗、思維模式、思維習慣各有不同,個人性格、心理、氣質也各有不同。因而審計工作者在進行審計職業判斷時,必然會帶上個人主觀色彩。所以,審計職業判斷具有主觀性。
雖然審計職業判斷帶有主觀色彩的烙印,但審計工作必須嚴格遵守審計準則,執行標準的審計程序。同時,判斷本身就是一種基本的邏輯思維形式,具有內在的形式邏輯規律。因此,審計職業判斷同樣具有自己的內在規律。
在審計工作中,始終存在著無法避免的審計風險;而且,審計風險還具有偶然性、潛在性的特點。——任何判斷都可能出現“正確”、“錯誤”兩種情況。一旦審計工作者作出了錯誤的審計職業判斷,發表了不正確的審計意見,或作出了錯誤的審計結論,則勢必導致審計工作出現嚴重偏差。這對審計工作者來說無縫是致命的打擊。
當前,國內審計市場仍不健全,獨立的小型會計師事務所普遍缺乏自有資金,生存艱難,不得不依賴被審計單位支付審計費用。因此,審計人員與被審計單位存在著利益掛鉤的相互關系(一些審計人員與被審計單位的經理、董事還是酒肉朋友),根據被審計單位的要求選擇審計技術、審計程序與審計范圍,這勢必影響審計職業判斷的獨立性。
一些被審計單位為了掩蓋真實的財務運行狀況,往往在財務報表上巧立名目、欺詐隱瞞,甚至不惜偽造數據、篡改資料。審計人員作為局外人,往往很難發現被審計單位在財務報表中偽造的虛假信息,也很難發現被審計單位造假的手段與途徑。一些審計人員在性格上優柔寡斷、畏手畏腳,同樣會造成審計判斷錯誤。此外,進行審計職業判斷,必須具有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與完整的邏輯思維模式,而絕大多數國內審計工作者又從未學習過《形式邏輯》或《審計中的職業判斷》,缺乏職業判斷能力(甚至缺乏學習力),因而也就難以保障審計判斷的質量。——更嚴重的問題是,個別審計人員甚至與被審計單位互相竄通,沆瀣一氣,違規操作,舞弊造假,這就根本談不上“審計職業判斷”了。
審計工作者必須尊重自己的職業選擇,必須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審計工作者都必須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客觀性、公正性、透明性——只有保持獨立、公正、客觀、透明,才能保證審計判斷不受任何偏見影響,不為被審計單位的意愿所左右。
審計工作者還應積極增強學習力,主動學習審計專業知識,豐富自己的審計經驗,提升自己的審計專業技能,要善于分析數據,善于進行邏輯推理,善于發現被審計事項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善于從審計錯誤中學習。審計工作者還要不斷地對自己進行再教育、再培訓,不斷增強專業勝任能力,做到與時俱進。
除此之外,審計工作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懷疑精神與自我批判精神。這樣,在審計被審計單位出具的財務報表時,可以及時發現異常情況,避免出現錯誤判斷。
審計人員進行報表審計,必須對報表發表審計意見,判斷被審計單位的財務報表是否符合會計準則,判斷財務報表披露的信息是否可靠、真實、完整,判斷財務報表的內容是否合理。這就需要充分應用審計職業判斷。
在審計財務報表前,審計人員首先應明確審計職業判斷的模式。要明確審計判斷的問題、目標→確定審計判斷的標準(必須考慮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審計準則、審計職業操守等因子)→根據審計判斷標準,詳細搜集被審計單位的一切相關資料→尋找可行的審計方案(可在函證、驗證、分析性復核等審計方法中酌情選擇)→比較審計證據、比較審計方案→根據審計證據,實施審計方案,依據審計標準,形成審計判斷。
明確審計判斷模式,有助于審計人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確定問題的范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利于保持審計職業判斷的準確性、穩定性、一貫性。
(1)審計人員進行審計判斷,必須堅持客觀性原則,保持判斷結論的客觀性,保證審計證據的客觀性,否則便不可能進行正確的判斷。
(2)審計人員進行審計判斷,必須堅持獨立性原則,審計人員必須約束自己的行為,主動切斷與被審計單位的利益聯系,盡可能獨立搜集審計判斷的各種資料,并保證進行審計判斷沒有受到被審計單位或其他利益相關方的各種影響。
(3)審計人員進行審計判斷,還必須堅持程序性原則,要確保自己的審計判斷是符合標準審計程序的,確保自己的審計判斷是可以由其他審計工作者進行重復驗證的。
邏輯學家們經過數百年研究,已經整理出許多判斷方法。審計人員進行審計判斷,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情況靈活運用審計判斷方法。
(1)直覺判斷法
審計人員根據自己豐富的審計經驗,憑敏銳的個人直覺發現報表中的異常問題,進行審計判斷(老審計工作者早已確認這一方法的有效性,但年輕的審計工作者往往難以應用這一方法)。
(2)比較判斷法
審計人員根據類比原理,把需要判斷的被審計事項進行對比,由此及彼,觸類旁通,作出判斷。或將被審計單位的報表與會計準則進行對比,從中尋找問題。
(3)歸納法
審計人員逐一審查被審計事項,并對每次審計結果作出評價,最后歸納出一般性的結論(這種方法比較勞神費力,但可以發現報表細節上存在的漏洞)。
(4)實施審計判斷
對被審計單位報表進行審計時,審計工作者必須判斷被審計單位的風險水平,被審計單位控制風險的能力以及審計人員可能承擔的審計風險,若風險較大,則必須要求被審計單位出具更多的審計證據。
然后,審計人員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迅速判斷審計證據的可靠性——審計證據的來源是否真實,審計資料獲取的方式是否可靠,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是否健全,被審計資料是否及時、是否可以相互驗證。
再后,審計人員須根據會計準則,對被審計單位的壞賬準備作出審計判斷,對被審計單位固定資產損耗準備作出判斷,對被審計單位的收入確定、關聯方交易作出判斷。等等,不能漏掉任何一個細節。
最后,審計人員還須對自己的審計判斷進行判斷,確保萬無一失。
近年來,會計師事務所面臨著不斷增強的公眾監督與輿論壓力,人們對于審計工作的期望值越來越高。這就需要審計工作者增強專業素質,在報表審計中做好審計判斷,從而不斷提高審計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