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明清 曾學軍,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事業單位的發展及運作在本質上而言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在相關工作流程中,以事業單位所進行的或發生過的經濟業務為對象,將該預算執行過程、結果的主要內容及信息進行記錄、監督等,以此來保障事業單位的財產安全。
在面對近幾年來的事業單位會計環境的變化,政府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措施,實現新的事業單位會計核算模式。第一,實現雙功能、雙基礎核算模式,新政府會計制度主要由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兩部分組成。預算會計的三要素分別為:預算收入、預算支出和預算結余,而財務會計包含的五要素則是: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以及費用。在改革后的模式運行下,這兩種核算方式必須同時進行,也就是說“3+5要素”之間相輔相成,協調開展,對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而言,也存在了“雙基礎”的會計核算模式。第二,在政府改革實施背景下,事業單位會計主體還需編制相關的決算報告和財務報告,以兩者不同的編制基礎為主,實現雙報告核算模式的進行。第三,采用平行記賬的方式,對企業所發生的各筆經濟業務進行財務會計核算和預算會計核算,并根據功能使用模塊的變化對數據采取再加工手段。
在雙功能、雙基礎核算模式的實施背景下,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工作在原有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優化及調整,采用預算會計與財務會計兩種核算方式共同進行,使業務工作處理模式既能實現財務管理功能,又能實現預算管理功能。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在改革創新后開始采用“平行記賬”的方式,這種方式的作用在于,對于納入預算管理的現金收支業務,不僅要采用財務會計核算,同時還要進行預算會計核算,因此,雙管齊下的形勢促使下,改革后的事業單位會計賬務處理工作更為復雜,為事業單位會計人員適應新的會計核算模式增加了一定難度。
在事業單位會計工作改革要求下,事業單位需要按照政府出臺的相應準則及要求,重新劃分原有的固定資產定義及所含范圍。與此同時,補提折舊的政策要求仍未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的事業單位需要增加以下工作內容:全面清查現有固定資產的原值、已使用年限等,并補提折舊,以真實的數據來反映資產價值。除此之外,事業單位還需盡快對長時間閑置并且無人使用的資產、已到報廢時限同時沒有任何使用價值的資產進行處置,以此提高資產使用效益。以上這些工作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對資產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事業單位會計工作改革背景下,要求中明文規定編制報告除了要編制財務報告外,還需編制預算報告,與此同時采用權責發生制編制的財務報告要求編制人員在技術方面有一定的硬性要求。與此同時,改革背景下的資產項目數量與種類在經過劃分與細化后開始增多,而也由于核算方式的改變,資產負債表的難度也相應提高了。因此雙報告的出現在另一種程度上來說更考驗了事業單位人員的技術以及專業知識的掌握。
在政府對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工作進行改革的背景下,事業單位應當針對自身內部的運行及發展情況作出相應的模式優化及戰略調整,比如重新界定業務,全面了解經濟業務范圍并明確權責發生制可采用的對象,全面優化會計科目的設置,使核算數據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理性與真實性。與此同時,事業單位需在短時間內適應財務會計報表和預算會計報表兩者的差異,使工作處理與業務信息以高效的方式實現一體化。
事業單位應當主動擔起資產管理主管職責,在單位內部建立健全的相應管理控制機制,將資產管理與資金管理擺在同樣的地位,與此同時,促進這兩個管理部門在工作上彼此協調、配合管理。事業單位應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及時處置閑置不用的資產、長時間堆積或報廢的資產,以免影響資產價值貶值等變動。
在事業單位會計工作改革影響下,會計管理專業人才在其中發揮的作用與力度可謂重中之重,尤其在雙報告出現之后,相關技術與專業知識的掌握對人才的考驗難度升高,因此事業單位應當加大對單位人員的培訓力度,使單位內部會計從業人員掌握相應的理念知識,改善業務水平,不斷汲取專業知識,創新更有效的應對方法,以此來應對較高難度的工作要求與核算模式。
隨著時代的變化,經濟的不斷發展,事業單位會計工作體制改革也將持續進行,在此期間,事業單位所要做出的應對處理措施也會隨著主流模式不斷進行更換。目前,除了模式的變動、資產管理方面的難度提升等問題的出現,還有許多潛在的問題未曾浮出水面,我們所能做的只有在新問題的層出不窮前,針對性的提出相應對策,為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工作在改革背景下的順利進行打好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