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鑒珂,洛特丹天主教高中
自全球化加速推進以來,逆全球化便伴隨始終。逆全球化的誕生并不是一個新鮮事物,然而,隨著經濟下行的壓力不斷顯現,逆全球化的聲音不斷凸顯,并逐漸對各個國家的政策產生了巨大影響。
自特朗普當選總統以來,美國便一改之前的全球化領軍角色,實施了諸如“修墻”、重啟貿易協定談判、收緊移民政策及制造貿易壁壘等逆全球化舉措,其目的在于迎合自身選民訴求,并以“美國優先”為口號和方針,企圖重構全球經濟秩序與貿易格局;而遠在大西洋的東岸,英國以微弱優勢通過了脫歐公投,使得歐洲經濟一體化進程遭受重創,為歐盟的未來蒙上陰影。歸根到底,英國脫歐的成功源自于其民眾對歐盟經濟及難民政策的不滿,同樣也是現今逆全球化思潮甚囂塵上的具體表現。
對此中國應當擎起改革開放及經濟全球化的大旗,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優化進程,使經濟發展的紅利實現普惠,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當前,世界經濟正處在全球化不斷推進的歷史進程當中。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世界經濟總產出在加速擴張的進程當中,與之相匹配的全球利益收入分配機制明顯滯后,全球不同國家、不同階層群體間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在此背景下,普遍源于收入不均所帶來的不滿在全球各地不斷蔓延,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并由此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進而形成了一套與主流經濟學觀點相背離的逆全球化理論。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全球經濟增長復蘇緩慢,設置貿易壁壘、進行貿易保護的聲音不斷高漲。薛榮久(2009)楊勵、韓倩倩(2011)認為經濟發展不 平衡加劇是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主要誘發因素。大國的利益集團將引發兩國之間的貿易戰,政府對政治捐獻偏好的增加、產品競爭力的增強將單方面地提升貿易戰規模,產品差異化的擴大將帶動貿易戰的全面升級。Simon J. Evenett和Richard Baldwin (2010)指出,雖然現階段所產生的各種問題使得部分學者傾向于貿易保護主義,執政當局處于短期經濟效益考量,也熱衷于挑撥民粹,從而獲得更大的政治利益。但從長期角度來看,貿易保護主義有悖于國際分工的基礎理論,該主義的實踐非但不能解決現有全球化階段所帶來的問題,還會進一步削弱一國在全球經濟當中的競爭力,影響就業水平和國民收入。Krzysztof Pelc和Christina Davis(2011)也指出,經濟不景氣會導致更大的貿易保護,也會放大貿易保護的負面影響,使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從世界經濟宏觀角度來看,凡是采取了極端的貿易保護主義的國家,甚至于實施閉關鎖國的政策,即使其在全球經濟當中的占比占20%以上,仍然會被歷史進步的腳步所遺忘。貿易保護主義不僅僅帶來經濟層面上的一系列問題。還會在科技及社會結構等領域帶來極其負面的影響。
“逆全球化”又稱“去全球化”,是指違背最基本的國際社會分工規律,忽略不同國家之間由于要素占比不同所產生的比較優勢差異的相關理論。逆全球化的基本理論與市場、資本在全球層面加速一體化的現象背道而馳。其雖然只是一個在全球經濟低迷階段的暫時性現象,卻能夠通過反向作用方式對世界經濟復蘇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逆全球化的產生與全球化尚未解決的自身內在矛盾密切相關,其突出表現是全球經濟效益的增長不是普惠的。進一步而言,全球化加大了世界不同地區的貧富差異對不同國家和不同群體有著不同的影響,產生了立場截然相反的受益群體和受損群體。這種矛盾的表現不僅僅停留在國別層面,在部分發達國家內部,不同階層之間利益分配差距也逐步擴大,進而形成了逆全球化思潮的培育土壤。現階段發達國家在面臨經濟發展問題時,常出臺各種保護政策。其產生一系列政策變動目的趨于多樣,但總體來說都著眼于迎合選民基本訴求盲目采取迎合社會輿論的貿易政策措施。因此逆全球化的出現要求國家在治理經濟層面問題上,應當保持政策連貫及穩定性,更為理性的制定貿易策略,以改革和創新解決全球化當中的一系列問題,并積極搭建諸如“一帶一路”倡議等多邊合作平臺,廣泛謀求深層次的國際合作,形成世界經濟復蘇的全球化合力。
中國自加入WTO以來,積極融入全球化的浪潮當中,在不斷提升本國經濟實力的同時,也助力于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但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自身也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技術升級等諸多挑戰。在當前逆全球化思潮不斷涌動,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的情況下,積極培育貿易發展新動能是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中國應當采取以下應對策略;
4.1 積極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倡議,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積極拓展世界市場。當前,對外貿易協定的主流形式是雙邊及多邊的自由貿易協定。隨著中國對外貿易規模的迅速發展,中國正由貿易規則的被動接受方轉變為規則的主動制定方,在國際貿易及世界經濟當中的話語權不斷提高。因此,著眼于本國自身的貿易利益訴求,中國應當進一步積極倡導和參與多種形式的自由貿易區建設;此外,中國還應當堅定不移的實行對外開放這一基本國策。歷史經驗及發展的現實告訴我們,只有不斷地對外開放,積極吸納多元世界的先進生產和管理經驗,積極促進要素在全球范圍當中的自由流動,才能夠一直保持自身經濟及科技的領先地位。閉關鎖國和過于保守將斷送國家發展的有利契機,應當以更為開放包容的心態,積極迎接全球化的挑戰;最后,由于金融危機影響,傳統消費方歐美等國需求乏力,應當積極拓展中國外貿的海外新市場,提高需求來源的多元化。
4.2 積極實施《中國制造2025》計劃,促進對外貿易產業轉型升級。當前,中國對外貿易從總量上看,已經有了實質的提升。但是,從產業結構、科技含量、價值鏈和附加值等角度,中國的對外貿易仍然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下游水平,亟待提高科技含量,提升外貿附加值。因此,國家著眼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長遠角度考慮,制定了《中國制造2025》計劃。該計劃選取了幾大重點扶持的科技行業,旨在提升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由此,應當提高在科技研發等方面的各種投入,制定相關財稅政策鼓勵經濟主體進行技術研發。以市場因素作為主導,積極制定引導性政策,避免直接的行政干預手段。促進市場化的深度完善,平等對待各經濟主體。
4.3 積極運用WTO等國際貿易多邊協商平臺,遵循主流的貿易規則。當前,中國面臨著多方的貿易摩擦,受到的反傾銷、反補貼指控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應當保持戰略定力,積極尋求談判解決已暴露的問題,在綜合權衡利弊之后,取得貿易參與各方的最大公約數,化解貿易爭端。此外,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應當積極履行自身國際義務,嚴格落實參與WTO前所做出的貿易承諾,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等法律體系,以適應國際通行的貿易規則。積極融入全球化競爭不僅會使得本國產業提升視野,積極向國際先進水平靠攏,更能夠提升中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這對于國家的長遠發展是非常有益且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