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清雅,中國人民銀行嘉峪關市中心支行
現階段,基層國庫對監管的認識還停留在手工查閱憑證、賬表、登記簿等傳統監管層面,而對人的思想道德的監管認識不足,沒有完全將其納人國庫監管范時。隨著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國庫業務正在逐步實現收支退更等業務的無紙化,在業務電子化環境下,“機控”日趨嚴密,便捷了國庫日常核算工作,于此同時,“人控”顯得尤為重要,國庫崗位人員的道德風險已是影響國庫資金安全的重要因素。近年來的國庫案件普遍帶有高科技特色,危險性高,隱蔽性強,傳統的業務監管思維已無法保證國庫監管效果,長久以來對國庫監管工作的認識偏差,更有可能縱容和助推國庫風險隱患的產生。
主要表現為國庫監管制度不健全。一是制度修訂不及時。隨著國庫信息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國庫相關監管制度與國庫業務發展不同步。近年來,商業銀行、信用社等代理國庫根據央行國庫電子繳稅業務的整體發展,增加了集中收付業務,稅款收繳由手工操作變為財稅庫銀橫向聯網,但《商業銀行、信用社代理國庫業務管理辦法》自2001年出臺以來,相關規定一直未做修訂,導致國庫對外監管的重要制度內容滯后。二是制度操作性不強。在實施監管時,發現個別制度條款難以落實,如《待繳庫稅款收繳管理辦法》(銀發〔2005〕38 7號)規定稅務機關異地稅款繳庫時限為3天,但實際工作中,稅款繳庫超期現象較為普遍,國庫部門對于異地稅款既不能退付,也沒有對稅務機關的相應的處罰措施,國庫監管無從下手。三是制度法律效應不夠。2011年總庫制定的《國庫會計管理基本規定》等制度僅適用于內部管理,沒有對外監管的法律效應。同時,國庫對外監管涉及財政、稅務、代理行等多家機構,但目前財稅庫銀等文件規章多數各自下發,缺乏共同約束力,導致國庫監管依據不完整,監管的權威性大打折扣。
現行基層國庫監管內容主要包括預算收、支、退、更及資金往來等業務,即側重對運行到國庫端的業務進行監督,實際上國庫資金運行環節還包括財政、稅務、代理行等。歷年國庫違規案例顯示,部分國庫資金風險形成于業務發起方。國庫都門實施監督時,因履職范圍所限,對運行至國庫之外的業務監督不能實施或實施力度有限。目前國庫監管主要集中于國庫業務的操作和管理,對系統研發、運維的監督重視程度不夠,造成業務源頭、業務系統監管缺位,導致國庫監管斷鏈,使財政資金的全方位、連續性監管受到影響。
對國庫業務而言,人既是操作者和管理者,又是系統的研發者和維護者,基層國庫應充分認識人的思想道德監管的必要性,將其作為國庫監管的重要內容,樹立“以人為首,以德為先,人盡其才,確保安全”的監管理念;建立道德監管指標,包括個人信仰、思想動態、生活習慣、家庭狀況、愛好情趣等內容,結合國庫人員管理工作要求,在實施國庫監管時,通過個別談話、問卷調查等形式獲取被監管對象的第一手資料,適時開展“八小時以外”監督,對于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漸,避免“帶病上崗”,杜絕資金風險隱患。
一是建立健全國庫監管法規,確保國庫監管有法可依。盡快修訂完善《商業銀行、信用社代理國庫業務管理辦法》等相關國庫監管規章制度、辦法,使之能夠適應國庫業務信息化發展的需要,注重法規制度的實用性,細化對各類違規行為的懲處措施,保證國庫監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做到有監有管。二是實現信息共享,完善監管依據。打破傳統的利益個體行為,建立財稅庫銀信息互聯互通機制,實現信息共享,涉及國庫業務的文件規章聯合發文,使監管依據充分合理,增強國庫監管的權威性和有效性。
一是建立國庫、財政、審計聯合監管模式。打破傳統的“各為其陣 各管一攤”的監管局限,站在更高的格局,有計劃地開展聯合檢查或異地交叉檢查,使問題和風險無所遁形。二是延伸國庫監管范圍,增加對政資金使用環節的監督權。對于財政資金支撥來說,撥款憑證上標注的用途鮮有不合理,尤其是現行商業銀行代理集中支付業務開通后,代理行先支付后清算,國庫端業務監管有弱化的趨勢。延伸國庫監管范圍,監督財政資金使用環節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資金安全,實現國庫監管全覆蓋。
一是提升監管人員整體素質。基層行黨委要高度重視國庫監管工作,將業務精、品行優的業務骨干充實到國庫監管崗位。強化對財政稅務體制改革發展、減稅降費相關政策及國庫業務新知識、新業務的學習和培訓,打造一批懂財政政策及貨幣政策、懂經濟金融理論、熟悉國庫會計核算于一身的新型國庫監管人才,使監管執行力得到有效落實。二是研發國庫監管系統。創新國庫監管手段,研發一套涵蓋內外監督、科學、完整、實時的大監督系統,實現監督系統與被監督數據共享,確保持續開日常和定期監督,使國庫監管常態化,最大限度地發揮國庫監督效能,為財政資金全運行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