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萌 金繼智 吳文瑞 唐祚 蔣葉飛,浙江金融職業學院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簡稱PPP模式,是指一種公、私部門間的“合同關系”,通過協議分享彼此的技術與資金,以提供公共利益。我國對于PPP模式的界定較偏于廣義定義中的非正式關系的部分;而學者們對于PPP模式的界定則主要聚焦公民自覺意識,強調公私部門協作應以信任而非合同為基礎,并以追求公民附加價值為導向的一種雙向互動模式。
資產證券化是以基礎資產未來所產生的現金流為償付支持,通過結構化設計進行信用增級,在此基礎上發行資產支持證券的過程,主要是通過融資的方式實現,資產證券化是通過以下流程實現的。首先,發起人將資產出售給一家特殊目的的機構SPV,或者SPV機構主動購買這項資產;然后,SPV將所購買的資產匯總成為一個資產池,資產池所產生的現金流將作為一個支撐在金融市場上發行有價證券進行融資;最后,利用資產池所產生的現金流來清償所發行的有價證券,最終達到融通資金的目的。
PPP模式資產證券化注重公私部門的合作關系,考慮可強化永續合作的所有投資與借貸的可能形式。其中,由于政府部門強調社會目標,而私人部門強調利潤最大化,必須促進讓政府與私人部門更密切合作,從而提出以市場導向的政府策略,如信用與風險控管、合同標準化、示范投資或溯源制度等,以增加私部門投資人的信心。在此原則下,通過市場實踐,才能真正達成PPP模式實現高效資產證券化,這就需要借助如下工具:
一是PPP模式保險。用保險來減少PPP模式資產證券化風險,是目前政府部門廣泛采用的形式,保險制度能真正落實個別管理。保險公司根據PPP模式資產證券化的可能結果提供責任保險,對遭受風險侵害的受害者進行賠償。PPP模式保險也可應用于大型PPP模式的開發工程中,工程構建過程涵蓋了大量風險,因此出現了建筑安裝工程保險、延遲營運保險、財產保險、營業中斷保險、效能保證保險、天氣保險等。PPP模式保險的出現可減少公私雙方合作的財務不確定性,對于PPP模式效果提升具有很大程度的幫助。
二是PPP模式融資。有些PPP模式資產證券化問題的解決牽涉到很多建設開發經費,傳統資金可能完全缺乏誘因投入。傳統金融部門對PPP模式資產證券化風險難以掌握,使得PPP模式中的企業要得到融資的困難度比一般企業更高。因此,以公私部門伙伴關系為基礎 來構建融資平臺十分必要。
三是PPP模式投資。和PPP模式融資問題類似,PPP模式中的企業非常難以獲得投資機會, 主要也是風險問題。北歐國家為了減少PPP模式風險,提升PPP模式資產證券化效果,在制度上突破創新。例如,芬蘭的產業多元資產復興開發基金,由國家為首,利用市場機制推動PPP模式資產證券化工作,不但產生社會效益,更創造市場經濟效益,可謂雙贏作法。
第一階段為找出PPP模式資產證券化適用項目。政府推動PP P模式,而執行PPP模式資產證券化程序應為先確認優先計劃為何,審視計劃當中,選擇具有采用PPP模式資產證券化潛力的項目。這是概念構想階段,若可以,則進入PPP模式資產證券化準備階段。
第二階段為架構與評估PPP模式資產證券化階段。進行確認P PP模式資產證券化的風險、分散風險與責任歸屬的架構,評估PP P模式資產證券化項目的彈性、商業化可行性、可能創造收益價值、能否財務自償。這是關鍵的商業化階段。
第三階段為設計PPP模式資產證券化合同和管理執行階段。設計階段包括定義規范績效條件、定義付 款機制、創造調整機制、建立爭議判決機制、合同終止等,提出PPP模式資產證券化合同草案。PPP模式資產證券化管理執行階段,包括決定資產證券化程序、營銷、吸引購買人、管理發行程序、達到財務接近的目標等,提出最后的PPP模式資產證券化合同,進而決策,簽訂合同。為了有效執行的PPP模式資產證券化項目,政府需要建立管理PPP模式資產證券化合同的機制,包括建立合同管理機構,定義和建立相關責任,作為公私部門有效溝通的渠道。監督PPP模式資產證券化傳遞風險,監督和強化私人部門符合合同和服務績效,確保政府依其權責傳達有效合同執行、監督并減輕風險的可能性。當合同有改變時,需要后續洽談,并管理合同到期后的資產移轉。
第四階段為管理PPP模式資產證券化合同階段。建立管理合同架構,監督和管理PPP模式資產證券化傳遞和風險,進而確定應變策略。建立管理合同架構,包括政府設立執行機構應指定PPP模式資產證券化合同管理者或管理團隊,和界定政府內負責的管理單位,包括部門管理者,有監督服務標準的責任,管理PPP模式資產證券化提供服務的稅負。另外,還需設置核心PPP模式資產證券化單位,或專責單位提供PPP模式資產證券化管理團隊合同執行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