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書健,貴州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西秀區舊州鎮簡介。舊州地處黔中腹地,是古“安順州”治府所在地。全鎮總面積116平方公里,鎮區規劃面積8.9平方公里,全鎮總人口42535人,鎮區人口16000人。年平均氣溫14.3℃,平均海拔1356米,鎮內氣候宜人,風光秀麗,國家級濕地公園型江河繞鎮而過,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56%,被譽為“夢里小江南·西南第一州”。2008年成功申報為第二批全國歷史文化名鎮,2013年被評為省級綠色低碳小城鎮、省級30個示范小城鎮之一, 2014年被評為全國AAAA級生態文化旅游景區。
西秀區舊州特色小城鎮發展情況。舊州鎮圍繞“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主基調,全面貫徹落實“抓機遇、提速度、上臺階”的總要求,著力實施“古鎮→名鎮→重鎮→強鎮”發展戰略。在省、市、區各項政策扶持下,舊州鎮進一步鞏固招商引資成果,緊抓其他項目建設,完成了總投資11.68億元的大門牌坊、古街修繕等51個項目建設。2015年將投資21億元完成山里江南、屯堡古寨等18個項目建設。
取得成果:一是通過古街修繕、廣場建設、風貌整治、“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等項目的實施,改善了鎮居民生活環境,進一步提高了鎮內居民的生活質量。二是增加了居民收入,舊州鎮的戰略定位是高端養生、置家宜業、休閑度假,每年到鎮旅游的人數已超過20萬人次,旅游產業收入超過1500萬元。三是示范引領。全省小城鎮建設發展大會在舊州順利召開,建設成果得到了省、市、區各級領導的高度肯定,為全省小城鎮建設提供了新的參考模式。
主要經驗。西秀區舊州鎮以“活力小鎮·美麗鄉村”為創建主題,以集鎮為中心,按照集鎮總體規劃和村莊規劃同步推進、整體建設,將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向村莊延伸,做足“聯動”文章,形成了“以鎮帶村、以村促鎮”的鎮村聯動”模式,具體體現在“四讓”+“四聯”工作法。
——組織保障,讓鎮村“聯動”。成立以鎮黨委書記、鎮長任組長,人大主席和具體分管建設、財政的領導任副組長的“鎮村聯動”工作領導小組,負責鎮村聯動各項工作的部署、組織、安排。
——規劃引領,讓鎮村“聯美”。舊州鎮將規劃放在首位,以“鎮在山中、山在綠中、山環水繞、人行景中”為核心,委托專業機構編制《舊州古鎮4A提升規劃》,發展“一軸兩極”的旅游空間布局。
——項目推動,讓鎮村“聯建”。舊州鎮在“活力小鎮·美麗鄉村”創建中,嚴格按照市委“一建四改治八亂,五有四化三提高”的創建要求,積極爭取宣傳、財政、電力、電訊、農業、扶貧等部門的資金、項目支持。
——產業支撐,讓鎮村“聯富”。 舊州鎮圍繞綠色低碳小城鎮建設目標,緊扣“活力小鎮·美麗鄉村”創建主題,通過爭取上級資金,實施“山、水、林、田、路、村、人”的綜合土地整治;在現有萬畝有機茶葉示范園的基礎上,開展了萬畝糧增工程;通過旅游經濟和特色產業帶動了農民致富。
舊州鎮情簡介。舊州鎮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平縣城西北部,總面積223平方公里,全鎮轄15個村2個社區394個村民小組14706戶5.58萬人。境內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宜人;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得天獨厚的萬畝大壩更是一望無垠。黃余、黃湄、黃福等國省道公路穿古城區而過,凱余高速公路、黃平機場距離城區僅10余公里,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
舊州特色小城鎮發展情況。舊州古鎮歷史悠久,文化深厚,距今已有2300余年的歷史,自古便是商賈云集,經貿發達,形成了當地少數民族文化、漢文化、外來文化、宗教文化融為一體的多元文化之鄉。近年來,舊州鎮在實施城鎮化建設中,以古鎮為中心的城區面積不斷擴大,城鎮化率不斷提高,納入黃平縣“一城兩區”的建設范籌,已列入全省“5個100”中的100個示范小城鎮、100個高效農業示范園區、100個重點旅游景區建設和全州“6個20”重點城鎮建設,作為全縣“一路三區”、“一城兩區”主戰場和同步小康示范鎮以及全縣“6個20”項目重點區,同城化建設步伐逐步加快,正全力打造為5A級歷史文化旅游現代小城鎮。
主要經驗。一是緊緊抓住列為“全省100個示范小城鎮、5A級旅游景區和全州20個特色小城鎮建設”項目這一的發展機遇。二是科學規劃,清晰定位,按照國家5A級旅游景區標準,將舊州納入“一城兩區”縣城規劃區范圍。三是挖掘文化內涵及古鎮特色。投入資金收集、整理散落民間的紅色革命紀念物,建立陳列展覽館;對歷史人物史可法、石贊清、勃沙特、陳納德等人銅像雕塑;申請世行貸款、匹配國內資金、對西上街古民居、朱氏民宅、“達源發”民居、郭沫若生母故居、古城門洞、天后宮、天主教堂等建筑進行規劃、包裝和恢復性建設。
一是因地制宜,打造“六型”小城鎮。按照“優化布局、完善功能、提高質量、體現特色、宜業宜居”的要求,加強規劃引領、區劃調整、政策扶持和市場運作。大力發展一批交通樞紐型、旅游景點型、綠色產業型、工礦園區型、商貿集散型、移民安置型等“六型”小城鎮。二是科學規劃,清晰定位。根據科技產業、生態、文化、經濟、政治、醫療教育等劃分主題功能區域。探索縣區同城化、鎮鄉一體化、改鄉置鎮、撤鄉并鎮、撤鎮建“辦”等。三是抓好城鎮基礎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快完善城鎮骨干交通路網、供電、供水和環境衛生等基礎設施,形成市(縣)、鄉(鎮)政設施配套、功能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配套體系。四是注重產業培育與特色發展相結合。根據小城鎮不同的資源、地理條件、文化內涵和產業基礎,選準主攻方向,分別著力打造交通樞紐型、綠色產業型、旅游景觀型、商貿集散型、移民安置型、經典古鎮型、民族文化型、綜合發展型等不同類型的特色城鎮,以彰顯建設個性。五是注重要素保障與機制創新相結合。在創新土地供給機制方面,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宅基地置換、村莊環境整治、土地有償出讓等措施;在人口集聚上,對基本條件具備的農業人口落戶城鎮放寬條件;在創新資金籌措機制上,通過政府投入“引”、招商引資“吸”、金融機構“貸”、股份合作“聚”、民間資本“籌”、BT資本“墊”、運營城鎮“生”等方式解決建設資金投入問題。六是挖掘文化內涵及古鎮特色。投入資金收集、整理散落民間的紅色革命紀念物,建立民族文化陳列館,對古建筑進行還原修繕并強加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