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書健,貴州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增長的基礎和條件,保護好環境,才能優化經濟增長、促進經濟發展。貴州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產業有利于保護生態,降低能源消耗和防治環境污染,促進經濟綠色轉型發展,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
經濟增長方式落后是制約發展的主要原因。第一產業比重過大、第二產業發展滯后、第三產業發展不足是目前貴州發展的總體狀況。發展生態產業,有利于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降低粗放型、污染型農業生產和高污染、高能耗、低產出工業生產比重,提高綠色環保、循環生產產業和綠色服務業比重。發展生態產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生態產業有利于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近年來,產業集中度得到提升的同時,經濟發展方式并沒有根本轉變。從支柱產業的發展來看,生產企業大都處于獲利較少的分工區間,還缺少像研發、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競爭力不強,附加值不高。只有加快發展生態產業,實現綠色轉型發展,才能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未來區域的競爭,不僅是人才的競爭,更是生態環境的競爭。哪個城市的環境好,哪個城市就會吸引更多的資金、技術、人才以及各種要素的集聚。生態環境優良、自然資源豐富,是貴州最大的特色。要改變不合理的產業結構、資源利用方式、能源結構、空間布局、生活方式,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探索走出一條環境保護新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保的共贏。
發展生態產業,可以避免掠奪式經營和濫用、浪費資源的現象,對產業發展可更新資源注意增殖,對不可更新資源注意保護利用。這樣不僅能減少水土流失,避免生態環境惡化,而且有利于占耕地2/3以上的中低產田土和400萬公頃宜林宜牧荒山荒坡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改造,使自然資源能得到持續地利用,促進產業發展,促進生態良性循環,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為貴州農業發展開辟新的廣闊的途徑并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人民群眾過去“求溫飽”,現在“盼環保”,希望生活環境優美宜居,能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新空氣、吃安全放心食品。擁有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多彩貴州建設正是承載著這一美好愿景。推進綠色發展既關系民生福祉,也關系民族未來。我們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把資源利用好、環境治理好、生態保護好,切實維護大自然對人類的永續供養能力,讓大自然能夠更好地休養生息,給子孫后代留下更大的發展空間。
以發展生態經濟為抓手,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區穩增長、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途徑,機遇挑戰并存,意義十分重大。
黨中央、國務院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出臺中發〔2015〕12號文件,提出“五位一體、五個堅持、四項任務、四項機制”總要求。國家實行能源消費總量、污染排放總量“雙控”政策,資源環境約束倒逼形成了發展生態經濟的動力,經濟發展新常態為生態經濟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難得歷史機遇,新時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為生態經濟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雄厚物質技術支撐,廣大人民群眾對綠色安全和環境質量提出了新需求新期待,省里提出以生態經濟為抓手,要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堅持把加快綠色產業發展作為擴總量、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抓手,調著力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生態立省、生態興省、生態強省”發展戰略逐步形成共識。
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任務繁重;三次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三產業比重偏低;工業中高消耗高排放資源型產業占比高,傳統產業轉型難度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處于起步階段,創新動力不足;氣候環境壓力加大,環境污染事故隱患仍然存在,發展與保護的矛盾愈發突出;技術裝備水平差,產業化程度低,科技創新、人才和資金支撐明顯不足;周邊省區在轉方式、調結構中已率先培育發展生態產業,生態文明建設找到新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已經搶占發展新高地和新空間。
總的來說,貴州省構建生產產業體系加強生態經濟建設的機遇大于挑戰,在加強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的前提下,發展生態經濟,構建生態產業體系建設,必將是貴州經濟的新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