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銘,武漢大學廣東研究院
當前,研究生教育作為最高層次教育,在我國的教育體系當中有著十分顯著的地位?,F代高校研究生培養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面臨著時代發展和知識經濟發展,高校研究生教育必須做出積極的改變,擔起時代和國家賦予的責任。充分研究和探討高校產學研協同培養研究生的創新培養模式,以科學教育為重點,科研培養為核心,通過高校、企業和科研單位等多層次合作培養模式的建立,對培養應用型和創新性研究生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通過產學研協同培養的創新機制,對研究生培養符合社會需求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根據時間需要的創新模式培養,能夠根據企業需要,培養出實用性人才。在傳統的研究生培養模式之下,多數是學院式研究為主,即使參與實踐也具有形式主義的嫌疑,這種模式下,研究生的培養脫離了行業企業的實際需要。產學研協同培養的模式,通過向研究生提供實踐的平臺,不但能讓研究生理論聯系實際,而且能在實踐中發現其自身的不足,找到科研和學術的結合點,從而培養出更符合社會實際需求的人才。
高校通過產學研協同培養機制,對優化培養資源,提高辦學效率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隨著近年來研究生人數的增多,高校研究生的培養資源補充足已經成為一個重要問題。通過產學研培養機制能夠將企業資源、研究所資源和高校資源有效結合起來,從而達到優化培養資源的目的,促使研究生培養的經費充足、實踐性增強以及針對性的有效加強。企業、學校和科研單位聯合培養的加強,有利于科研項目的發展符合企業的實際,科研成果的轉化率提高,研究生導師隊伍實際指導能力的增強和整體水平的提高,并且能促進高校部門之間和學科之間的資源優化配置,從而提高辦學效率。
通過有實力的企業、科研院所以及高校之間的強強聯合,有利于促進復合型人才的培育。產學研協同培養模式是我國人才培養創新模式在新時期的重要體現,同時也是推動我國技術產業進步和創新的重要途徑。這種模式是科技和人才、教育的有效融合,有利于將知識通過結合實踐,形成產業新動能,通過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統一,培養復合型人才。
高校產學研協同培養研究生機制創新模式的建立,需要理性選擇合作伙伴,充分利用勢差理論。充分利用物理學中的勢差理論,通過選擇合適的企業、研究所等,加強學校和企業以及研究所院的合作,爭取在資金、技術、人才、設備和市場以及管理等有序化規范流動,從而形成產學研協同培養研究生的有利機制,滿足實際需求,為培養模式提供有效的資源。通過勢差理論的利用,選擇符合高校研究生產學研培養實際的合作伙伴,并不是企業或者研究院所的實力越強越好或者越有名氣越好,而是要選擇勢差不大的,能夠相匹配的合作伙伴。高校需要結合學科和行業的契合度來選擇合作對象,理性選擇合適的合作伙伴。
高校產學研協同培養研究生機制創新模式的建立,需要建立多層交流機制,提升溝通的質量。由于工作原因,高校研究生培養的合作企業或者科研所導師常常沒有過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對研究生的指導當中,因此,在協同培養研究生機制當中的各個環節要建立多層交流機制,對研究生培養的進展以及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反饋,結合實際提出改進建議或意見,提升溝通的質量。例如,院系行政人員與企業或者研究所之間的溝通;雙方導師層面的溝通與互動;研究生與校內、企業導師或者研究所導師之間的溝通。
高校產學研協同培養研究生機制,應該以課改為基礎,優化教學體系創新。高校系統化的學術培養課程是必不可少的,同時也應該結合科研和生產的實際需要,面向企業和科研建立專業課程,倡導基礎知識轉化為實際技能,以技術應用與創新為導向的課程改革,優化教學體系,重構知識結構,建立符合產學研的協同培養高素質研究生人才的課程體系,并及時進行課程教學反饋與優化。
高校研究生的合作培養創新模式,需要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才能夠健康穩定發展。因此,我國政府應加大經費投入,提供相應的制度保障,為產學研協同培養研究生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通過組織協調為人才培養搭建信息、資源的平臺,統籌兼顧,大膽創新,切實改變高校研究生培養的機制,通過政府引導,企業、研究所、高校以及行業與行業中介多方參與,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促進產學研培育優秀研究生人才。
現代高校研究生人才培養機制的模式創新,以培養人才的工作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為重點,優化研究生培養模式,以期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和產業應用與企業實際的優秀高素質研究生人才。筆者認為,高校產學研協同培養研究生機制創新,需要理性選擇合理伙伴,利用勢差理論;建立多層交流機制,提升溝通質量;以課改為基礎優化教學體系創新;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促進產學研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