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文玲,福建省永春縣蓬壺中心小學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將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機整合起來,可以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改革和創新,這也是符合國家新課程改革理念的一種有效教學模式。那么,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應當順應怎樣的整合原則,實現小學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機整合呢?
信息技術對文本、聲音、圖形、圖像、動畫等的綜合處理及其強大的交互式特點,能充分創造出一個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為教師教學的順利實施提供形象的表達工具,使數學知識更貼近于生活,傳達給學生“學有所用”的信息,更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的集聲音、圖象、動畫與一體的信息展示形式,學生喜聞樂見,其亮麗的色彩、動態的畫面和悅耳的音樂緊緊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置身于多媒體展示的故事情景或生活情景中,不斷接受新信息的刺激,大腦始終保持興奮狀態,從而激發了強烈的學習欲望,增強了學習興趣。 例如,教學認識分數《分一分》一課時,用信息技術課件逐一展示《西游記》中悟空和豬八戒平均分4個、2個、1個桃子的畫面,結合教師的講述,給學生呈現出一個鮮活的故事情景,深深地吸引了學生去觀察、思考每次怎么分,分得結果怎樣,從而一步步進入怎么用分數表示平均分的結果的問題情景,引起學生了解、認識分數的欲望。
網絡資源圖文并茂,信息量大,獲取信息便捷快速而深受學生的喜愛,如果能有效的運用網絡等信息技術手段將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將樂于去了解數學,學習數學。比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的時候,我帶領學生進入軸對稱圖形的專題教學網站,專題網站里含有豐富的資源,軸對稱的建筑物、植物、動物、工具還有各種漂亮的軸對稱剪紙、窗花,學生們被這些信息所吸引,不僅對軸對稱有了感性認識,而且對軸對稱圖形產生了進一步探究的欲望。網頁中把實物圖抽象成數學圖形,配合一些揭示軸對稱的圖形本質的動畫演示,學生學習又從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從而認識軸對稱的相關概念,提高數學思維能力。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不僅學到了數學知識,而且拓寬了視野,了解了社會,了解了自然,更增強了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對數學中比較抽象的內容,不少學生感到難以理解,信息技術通過展示文字、圖片、圖像、聲音于一體,將學生帶進形象生動,色彩繽紛的教學情境中,使學生感官接受刺激,發展思維能力,拓展學生的空間概念,模擬仿真,呈現過程,化抽象為形象,加深對事物的理解,大大減輕了學生的認識難度,變難為易。 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一課時,利用多媒體課件的點、線的閃爍,依次閃動長方體的面、棱、頂點,來使學生認識長方體的各部分名稱,緊接著把長方體的實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圖,完成了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再通過面、棱的移動,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時配有聲音,利用色彩動態來比較,得出長方體“相對面的面積相等,相對棱的長度相等”這一結論,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學會了這一知識。讓學生在觀察與思考的過程中,掌握思維的一般方法,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教學方法的整合 當前與時代的發展和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相比,學生學習方式較單一、被動,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然而網絡環境下的教學過程卻是:學生的學習開放性、全球化;學習過程具有交互性;內容形式呈現多媒體化。改革現行的學科教學方法,使其適應信息環境下的學習要求。 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一節課時,我安排了課堂練習。練習中,計算機將正確、錯誤的評價以及提示、指導、建議等信息及時反饋給學生。對學生的不同解題過程,通過網絡在屏幕顯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僅使學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加深學習體驗,而且教師也可從中獲得教學反饋信息,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使教學過程向教學目標靠近,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分層教學和個性化教學。 又如在教學《常用的計量單位》整理和復習一課時,利用網絡教室,要求小組合作,內容是:把常用的計量單位分類整理,比一比哪個小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從而改變以往運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學生在練習紙上整理數據,教師很難了解到學生整理數據的全過程,教學的實效性很難把握等結果。而網絡環境的互動性,大信息量傳載功能正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使師生及時地掌握各小組整理的全過程,有利于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總之,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就可以逐步改變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主動性活動少的現狀,也有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有效地整合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深入探析兩者整合之路,將對數學教學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習數學的方式產生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