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玲
在經濟全球化與反全球化浪潮的推進之下,以強勢國家為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正逐漸變化,對國際金融安全機制的構建與完善帶來深遠影響,我國的和平崛起進程與國際金融安全機制構建也具有密切關聯。本文通過分析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強勢國家主導的現狀與國際金融安全機制構建的關系,從我國自身情況出發,以“中美貿易沖突”等為切入點,分析目前強權主導下的國際秩序對國際金融安全機制構建的影響,闡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構建國際金融安全機制中的重要地位。
國際社會強勢國家主導體系的研究與主導國穩定金融理論是一種植根于政治學、經濟學和歷史學的國際關系理論,主要指在世界上某一個民族或國家處于絕對強勢地位時,國際體系更易獲得穩定。在全球化浪潮之下,國際金融安全已經成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有機整體,在當下“一超多強”的國際體系中,強勢的主導國能夠為國際社會安全帶來有效保障,但是強制穩定的秩序掩蓋下的是“弱肉強食”式的穩定,與公平相差甚遠。在當前美國當局的反全球化傾向中,國際金融話語體系與安全機制都將發生改變,對國際政治格局也將帶來重大影響。我國正處于轉型期,面臨著經濟轉型升級和國際話語權提升的重大挑戰,這與國際金融安全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因此需要對主導國穩定金融理論下的國際金融安全機制構建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從而確定今后的經濟發展方向與重點,形成更加特色鮮明的核心競爭力,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發揮中國力量。
保證國家金融安全的意義在于維護國家利益,這是國家在國際環境中運用合理合法的手段保證自身利益的一個體現。而國際金融安全則更多關注國際經濟金融體系的整體穩定性和安全性以及國家在特定國際體系下保證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兩個方面(韓田,2018)。在現行國際政治體系環境之下,各個國家扮演各自角色,從而讓現行經濟體系能夠長久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有序而于全球發展有益的狀態,是目前國際金融安全的目的之一??偟膩碚f,目前的國際經濟體系整體處于美國主導的穩定狀態下,運用主導國穩定金融理論能夠獲得最為貼切的解釋。作為當今國際體系的話語權主導者,美國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軍事等方面均具有遠超其他國家的實力,因此在國際事務中話語權最大,對于國際金融體系的影響也最強。從二戰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開始,美國便確立了對世界經濟的領導權,即使因經濟危機而出現的美元與黃金解綁,而后歐元、日元、人民幣等先后加入貨幣籃子,美國仍舊對國際金融具有強大且短時間內無可取代的控制力,這代表著美國在國際金融安全機制構建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地位,因此研究國際金融安全機制的構建,必須與當下以美國為主導的現行穩定國際金融體系進行深入了解。
在主導國穩定國際金融理論體系中,秩序主導國是指某個國家在國際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具褒貶色彩,代表著某些國家在國際關系中所扮演的特定角色,通常作為強勢力量的存在維持國際秩序整體穩定,是維護國際秩序的必要條件之一。主導國穩定金融理論最早由美國金融學家金德爾伯格論述,概括來說,主導國穩定金融理論認為,良好的國際秩序由穩定的主導國帶來,主導國一方面貢獻自身力量在國際社會上擁有大比重話語權維持秩序穩定,另一方面也因維護世界秩序的巨大成本而在此過程中受到消耗而逐漸走向衰落(張昕,2018)。結合當今國際社會總體格局,唯一超級大國——美國在其壓倒性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下,在國際社會擁有較大的話語權,也在金融、政治、軍事等方面運用自身實力使國際社會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尤其在金融方面,19世紀的金本位制以及布雷頓森林體系所規定的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直接體現了美國在國際關系中的強勢主導地位。近年來伴隨著“一超多強”格局的進一步發展,主導國穩定金融理論在國際社會的認同度逐漸提升,成為研究國際關系與金融安全不可缺少的理論之一。
主導國穩定金融理論為現行國際體系構建金融安全機制提供理論依據。從全球角度來說,國際金融安全機制的構建本質上是要組建一個具有公正秩序的國際社會,但由于地緣、宗教、經濟實力、綜合國力、文化傳統等諸多外在條件存在,國際金融在上層建筑方面很難在基礎條件脆弱的條件下穩定,且單純依靠國家間關系的自覺性很難形成一個穩定的國際金融安全機制,因此主導國穩定金融理論中所提出的依靠強勢主導國維持國際關系穩定便十分必要?,F階段維持國際金融安全的角色主要由美國扮演,在此過程中美國收獲了一定金融福利,但也在一定時間內維持了國際金融穩定與國際市場基本平衡(陳蘊哲,2018)。從我國自身國際金融安全角度來說,霸權穩定體系是當下所處的世界金融大環境,我國在和平崛起的過程中受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金融話語權國家的諸多阻攔,目前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期,我國的國際金融安全關系著國際社會安全與經濟安全兩個方面,需要在大環境下對此進行考慮。從我國現狀來說,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與堅定推行者,近年面臨著現行國際金融體系主導國的巨大阻力,中美貿易戰便是一大體現,可見研究主導國穩定金融理論內涵的國際金融話語體系發展規律與特征,對構建我國自身國際金融安全機制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主導國穩定金融理論的基礎在于,國際社會上存在一個在一定范圍內絕對強勢的“管理型”角色,他能夠在國際金融事務中發揮強有力的規范作用。但當今國際金融體系主導國控制力相較于20世紀初已經有很大削弱,“管理者”與“世界警察”風光不再,對國際金融也失去了絕對控制力,依靠強權政治所樹立的絕對領導走向式微成為必然。即使在認同主導國穩定金融理論體系下,強權控制的國際金融體系衰落仍是必然的。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首先是金融體系主導國在長期維持其軍事威懾力和政治影響力下保持軍費、公共產品、人道主義援助等支出而帶來的巨大財政壓力。二是在經濟、科技迅速全球化的過程中,單一國家無法長期維持其在科技等方面的絕對領先,因此在很多領域不再具有絕對控制權,進而造成“管理”作用的削弱。主導國穩定金融理論的反對者認為,依靠單一權力所有者形成的穩定國際秩序具有短期性和相對性,伴隨著主導國影響的逐步削弱極易引起動蕩和爭端,但是現階段尚且無法形成更加有效的國際體系,因此如今的美國主導功能的式微依舊給國際關系帶來挑戰(孫洪波,2014)。從金融體系來說,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美國華爾街掌握全球大量資本,與美國政府和企業形成有機整體,使資本在世界范圍內流通形成良性發展循環,而近年來由于金融危機與債務危機的出現,使得兩極分化逐漸加劇,經濟危機出現在動搖現行金融體系的同時也使其往日風光不再。所謂“搭便車”式的發展越來越難,必然導致主導國的控制力削弱,而國家發展與國際關系原本依靠其維護的穩定秩序自然動搖。
如果說“一超”將要衰弱是當今金融體系面臨危機的導火索,那么“多強”尚未崛起則使得現行國際秩序去向不明。尚未衰落的主導國與將要升起的新星總會面臨競爭,良性競爭尚且能夠帶動周邊經濟發展,一旦走向惡劣的經濟戰,那么結果無疑是兩敗俱傷。因此,“多強”未強的局面帶來的危機可以從兩個方面談起:首先是國際競爭過程中的資源浪費與全球化逆行。強國競爭無法單純用政治或經濟等性質衡量,而是綜合實力的較量。在強國競爭過程中一旦涉及科學技術壟斷、經濟封鎖、以及地緣政治手段等都會給雙方帶來發展上的阻礙,同時也會影響周邊國家發展。當下備受各界關注的“中美貿易戰”中,金融體系的戰爭沒有硝煙,卻能夠動搖經濟基礎,進而使得上層建筑的原定發展步伐受到影響。目前,中美貿易戰所涉及的領域眾多,兩國產業經濟都受到嚴重影響。令人欣慰的是兩國目前正積極尋求解決方案,以期實現良性競爭。第二是與“一超”衰弱共同帶來的國際關系群龍無首的局面。原金融體系主導國話語權削弱,新強國話語權尚且不足,在惡性競爭過程中極易出現各自為政的局面,而國際關系中缺少強有力而單一的控制力,便極易出現冷戰過程中陣營分裂的局面。大國博弈是為正?,F象,在合理范圍內進行能夠促進國際市場良性發展,有利于公平,但是缺乏強有力干涉和仲裁的大國博弈很難把握博弈過程中的“度”,一旦越界則后果不堪設想。
強勢主導國維持穩定的作用發揮更大程度上受限于某一國家主觀愿景,二戰結束以來,全球化潮流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推進,但全球化過程也面臨諸多阻力,諸如國際關系中的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等。反全球化的出現與全球化的發展幾乎同步進行,部分人認為本國資本的流出與制造業的流出將會帶來本國產業的空心化,進而造成實體經濟衰落,造成失業與貧富差距加大(曾艷,2018)。這種擔憂不無道理,但是在合理的產業布局規劃下的全球化能夠為全球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帶來技術與工業的起步,也能為發達國家降低制造成本,因此總體上對世界經濟發展是十分有利的。但是,近年來的反全球化呼聲提高,使得國際金融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受到阻礙。反經濟全球化浪潮所帶來的影響主要在于產業的整體升級與對外貿易的擴大兩個方面,二者都與目前的主導權持有者——美國存在重要聯系。對于美國來說,無論是高技術成本的軍事裝備與工業生產還是“搭便車”式的發展便利均需要高額財政支出,而近年來美國政府財政債臺高筑,制造業因為本國高昂的勞動力成本大量流出,造成國內居民失業與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而高福利的社會保障也給政府帶來巨大壓力,因此現任政府在積極謀求制造業的回歸,旨在振興本國實體經濟。謀求實體經濟振興原本無可厚非,但是在此過程中采取單方面的長臂管轄,對貿易合作伙伴采取經濟制裁與技術封鎖,這對雙方經濟都將帶來損傷。美國的反全球化立場給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帶來極大阻力,這是霸權持有國在維持自身領先發展地位與維護世界經濟格局穩定二者之間做出的部分取舍(謝文澤,2018)。不只是中國,美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地位不言自明,一旦其站在反全球化的立場之上,將會對全球的資本流通帶來巨大阻礙,國際金融市場這重要一環一旦缺失,短時間內無法形成替代方案,將使全球金融市場的發展進退維谷。
處于國際金融體系主導地位的美國現任執政體系具有一定反全球化傾向,因此近兩年反全球化呼聲更為明顯。但是,為推動在全球范圍內形成良好的貿易氛圍、維護國際金融安全,我國應該進一步推進經濟全球化。第一,從我國自身出發,經濟全球化能夠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更加深遠而廣泛的動力。經濟全球化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形成資源和資本的流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累了眾多生產資料,在技術方面獲得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通過經濟全球化,這些技術資料與生產資料以及資本積累能夠流通至其他國家和地區,充分發揮生產資料的資本潛力,帶動地區間經濟發展。眾所周知,我國的“三去一降一補”政策的目的在于推動過剩產能消化從而完成全產業鏈的轉型和升級。但是單純依靠國內市場內需拉動完成產能消化顯然周期過長,因此經濟全球化的優勢便得以體現。通過全球化的鏈條流動,過剩的產能與資源能夠在合適的地方發揮更加有效的作用,從而推動產業轉型與升級(梁子岸,2017)。第二,從國際關系領域出發,經濟全球化能夠充分配置全球資源,推動各地區均衡發展。全球范圍內發展中國家仍舊占據大多數,具有豐富生產資料而生產成本高昂的國家將產業逐步轉向資源豐富而缺乏生產資料的國家,不僅為這些國家帶來了先進的生產資料,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和自身產業模式的升級。資源和技術上的互通有無能優化全球資源的配置,以我國為例,改革開放之初沿海地區有外商投資建廠,帶來了資金、設備與技術,而他們使用了我國廉價的自然資源與勞動力資源,雖然下游產業所帶來的紅利遠遠不如上游產業,但外商建廠為我國帶來的是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如今我國的產業逐步向科技驅動型轉變,與彼時的積累是分不開的。由此可見,經濟全球化能夠推進全球資源的進一步優化與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對我國產業的轉型升級也具有重要意義,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應當進一步推進經濟全球化進程,進而推動全球范圍內良好的貿易氛圍。
地區間經濟合作與多邊貿易是形成國家間合力的重要手段。國際金融安全的本質在于從博弈過程中爭取國家利益最大化,而地區經貿合作與多邊貿易能夠通過貿易伙伴關系讓不同國家形成利益共同體,利用集體的力量在國際發聲,形成“1+1>2”的影響力。話語權相對較弱的國家和經濟體只有通過國家間的合作才能夠在國家博弈過程中與主導國相抗衡,爭取國家利益最大化。而從國際關系來說,一極化的世界格局難以保證公平,而國家間的合作形成的合力則能夠在國際上形成有效影響力,促進國際公平。地區合作關系發揮國際影響力的經典體現在歐盟,歐洲地區在二戰后經濟受到毀滅性的打擊,綜合實力與國際影響力都遠遠落后于美國,在意識到孤掌難鳴的局面后,歐洲諸國歷經多年逐步走向合作,從小范圍內的經濟合作逐步走向歐盟的形成。通過歐盟這一合法機構,各國統一發聲,在國際社會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即使在現行體系主導國威壓之下也仍舊保留更多自主的權利。另一形成穩定合力的經典案例是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形成,通過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加拿大等國進一步擴大原有貿易范圍,極大地節省了商業成本,發展速度迅速上升。我國在謀求國際話語權的過程中也在積極推進地區經濟貿易合作與多邊貿易,無論是中韓自貿區的建設還是與俄羅斯和非洲各國伙伴關系的確立,亦或是正在推進的“一帶一路”建設,都是通過地區間的經濟合作形成合力,從而謀求自身國際金融安全。如今身處反全球化浪潮之中,更應主動推進地區經貿合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打下良好基礎(丁賢哲和金環,2018)。
南北對話的意義在于通過發達國家先進的技術與充足的資金對發展中國家的自然資源與勞動力資源的開發形成良好的國際經濟發展氛圍,促進國家間互補發展。南南合作的目的在于通過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文化特征等方面共同進行開發合作,增強發展中國家的整體實力,進而提升發展中國家話語權。打破傳統貿易壁壘的實質上是市場的擴大化,南北對話與南南合作貿易關系的構建實質上是市場與資源的互通有無。不同于傳統資本積累過程中的商品傾銷與資源掠奪,南北對話是在現行相對公平體制下進行的科學地溝通與合作。許多發展中國家因為南北對話式的溝通方式而打開開放大門,走向發展之路,我國便是最為典型的例證。正是改革開放使得我國能夠“開眼看世界”,讓我國逐漸走向世界的中心。南北對話的意義就在于它能夠讓發展中國家看到另一種可能,無論是科學技術還是發展模式。而南南合作則顯得更為公平,不存在強勢方單方面的貿易主導式經濟開發,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更能夠在取得認同感的同時讓相同處境的國家匯成群體,以群體的形式發出更加洪亮的聲音,這對發展中國家提高國際地位以及提升國際話語權是一個十分有效的措施。傳統貿易壁壘是經濟全球化的一種形式,通過經濟全球化取得的全球化大發展能夠從總體上提高全球生產力發展水平,進而促進國家間的均衡發展,為形成有序的國際關系與公平的國際金融體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主導國穩定金融理論在一定范圍之內能夠維持國際關系的穩定與表面的和諧,但絕對的話語權很難帶來國家間的公平。俗語云“清官難斷家務事”,一味寄希望于某一個或幾個國家做國際關系的仲裁者,而強權政治有時易為主觀價值的形態所左右,一旦對形勢有了錯判,強權大國對小國的壓倒性優勢便會使得公平蕩然無存。長此以往,國家間的關系會過于利益化而毫無信義可言,國家變成利益的機器,這十分不利于國際社會的健康發展。且主導國穩定金融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會助長某些國家霸權主義思想,使其在主觀意識驅使下肆意干涉別國內政,甚至引起國際爭端帶來戰爭。因此,在今后的國際關系發展過程中,我國更應著力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而形成穩固安全新機制。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為新時代復雜國際關系開出的良方。總體來說,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想打破了百年來霸權主義下不公平的國家間關系,倡導更加健康平等的國際關系,是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外交基本原則下做出的擴大化(程雨龍,2018)。通過國家間以平等公正為前提的通力合作,進行資源與技術等方面的互通有無,從而形成區域間的聯動發展與國家間的共贏發展。以如火如荼的“一帶一路”為例,通過構建“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能夠形成更加大范圍而有秩序的地區間的經濟聯系,讓資源、科技與資金互通有無,形成完備的合作鏈條,促進地區經濟共同發展(崔建偉等,2018)。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應當對現有的“一帶一路”等政策進行進一步完備并擴大其范圍,促進世界經濟發展更加平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而讓今后的國際關系更加公平和諧,讓國際金融安全逐步脫離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控制,走向健康發展。
國際金融安全機制的構建,關系著國家經濟發展的穩定性與國際關系的和諧性,通過對主導國穩定金融理論的研究發現,在各國經濟持續發展和世界逐步進步的過程中,霸權主義終將在全球發展過程中走向消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是更加科學的發展方向,而在消亡與構建的過程中如何謀求國際經濟秩序的穩定與國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更加值得關注。對我國自身而言,在完善自身經濟體系與社會關系的過程中更應主動推動經濟全球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通過不斷發揮自身綜合實力的作用,在保障自身國際金融安全的同時推動形成國際金融安全公正合理的新機制,為世界的未來發展貢獻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