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曉娟
(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財會學院,云南 麗江 674100)
“大數據”這一名詞從提出到應用,已經悄然地走進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在這個數據時代性,運用“大數據”平臺對龐大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活的節奏。財會這一跟數據打交道的專業,在大數據時代下對傳統的財會工作形式被打破,這對于這個專業來講是機遇也同樣面臨挑戰。
大數據和云計算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面。大數據需要采用分布式計算架構,脫離了過去傳統的單臺的計算機處理。其特色在于對大量數據的挖掘,依托云計算的分布式處理、分布式數據庫、云存儲或虛擬化技術。而大數據的4V特點: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樣)、Value(價值)對于財會工作有著極高的價值[1]。因此,大數據和云計算在未來對于財會工作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改變財務處理的方式。
數據是財會工作的基礎,整個財會的日常工作和財務處理需要將數據進行不同類型的整理和分析,傳統的財務工作程序及數據處理工作是十分煩瑣的,特別對于一些大型企業來講,其工作量及復雜程度更甚,因而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2]。數據時代地帶來,將財務數據大部分的處理由計算機來完成,提高了財會人員的工作效率,并規避了很多傳統人工處理中出現的錯誤;同時,大數據時代下的數據共享,為企業快速獲取全面的信息數據提供了便利,對于企業財務分析及決策過程中數據的獲取和分析提供了更加科學和準確的數據和技術支持,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大大降低了企業成本。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在享受大數據帶來便捷的同時,它所帶來的挑戰也必須被我們重視,特別是如何培養適應大數據發展節奏的財會人員,培養應用型財會人員將必定是我們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我國會計行業如果從其依靠的計算工具來看,目前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依靠手工來進行記賬的階段,在中國很長一段時間,財務處理的過程中計算的主要工具是借助于算盤,算盤對于財會人員來說具有極深的使用價值,隨著時代的發展,計算器取代了算盤,可是還是需要通過手工來進行記賬,這是會計行業的手工時代。
第二階段,隨著網絡的不斷進步與發展,計算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企業的廣泛應用,會計人員不再單純地依靠手工記賬,實現了會計電算化,這是會計行業的計算機時代。
第三階段,伴隨著我國 IT 技術及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財政部在 2010 年首次提出了關于XBRL 技術的標準,同時,這也為互聯網、大數據、會計行業等相互之間的融合貫通提供了一個十分有利的平臺,而會計行業也正是沿著這樣一條變革、創新、融合的道路不斷擴大及發展,進入了會計行業的智能化階段[3]。
因此,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大數據的不斷應用于現實,財會行業很可能在不久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財會專業的高等教育,一方面要符合時代的需要,另一方面滿足行業的變化,應用型財會人才的培養方法需要變革。
傳統的財會工作模式主要涉及對企業日常經營活動的賬務處理,在高校的人才培養觀念也是按這個模式進行設計,但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企業通過建立龐大的數據庫,將日常的人工核算流程簡化,財會工作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工作范圍,崗位設置也進行了新的調整,設置了一些綜合性的崗位,更多的是要求財會人員要掌握綜合性的財務處理能力,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必須要轉變觀念,適應時代的發展。
在我國高校財會教育中,對于財會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理論課程所占比例普遍比較高,財會專業是一個實踐性比較強得專業,在理論掌握的基礎上,學生在就業中更注重的是實操能力的水平,特別是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財會人員的實操能力的要求更高;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下,國家對于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標準不斷進行修改,各高校也相應調整人次培養的方案,增加實踐學分的比重,雖較之前的傳統培養方案有很大改進,但對于企業對人才實踐性的需求還是差距較大。
對于我國高校財會專業的教學,多數還是以理論教學為主,課堂教學形式過于單一,基本上還是以傳統的教與學模式為主。對于實踐教學,近年來各高校也在不斷地加強,但是由于財會專業的特殊性,很難安排大量學生進入企業進行實訓練習,因而多數只是到企業進行短暫觀摩,而對這部分的實訓學習多在課堂進行模擬練習;同時,由于地域發展的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借助其經濟發展的多樣性,為實踐教學的開展提高了更多的機會和可能,相比之下,北部及內陸地區的高校在這個方面就顯得比較薄弱,學生的實訓能力得不到更好的鍛煉。
高校教師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能力和經驗都比較豐富,但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教師的角色迎來了新的挑戰,在完成基礎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還要求教師對財會實踐有豐富的認識和運用能力,同時,對大數據技術及互聯網的運用能力要不斷提高。對于大多數高校教師來講,在完成日常教學任務的同時,實踐學習的機會有限,對于計算機的運用缺乏專業的學習,因而,部分高校教師實踐能力的不足,同時自身能力無法適應數據時代所帶來的技術變革,這些必然會影響教學的質量,滿足不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
時代的變革促進認識的發展,在大數據時代的推動下,對于傳統財會行業帶來的挑戰和變革必須被我們所重視,關注財會體系的發展動態,打破傳統認識,轉變培養觀念。在財會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深刻落實應用型人才這樣要求,結合數據時代的需求,加強綜合能力人才的培養,特別是對于數據的匯總、指標的分析及互聯網在財會中的應用要加強學習和培養,培養這個時代所需要的人才。
財會專業的學習中理論知識的學習不可缺少,由于時代發展的要求,高校在財會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必須加強實踐學分的比例并落到實處。近年來,很多高校在財會專業的教學改革中也在不斷地探索,旨在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適應時代對人才的需求。首先,高校應積極加強和企業的合作,采取產教相融合的形式,鼓勵學生走出課堂,為學生提高機會到企業實習,熟悉財會工作的流程和崗位設置[4];其次,在課程設置中,加強學生網絡應用能力、Excel等財務處理能力、數據收集和分析能力的培養,以適應數據時代對財會學生的要求;另外,學校要積極提高實訓項目,鼓勵學生申報研究課題并配套經費,鼓勵學生發揮自身優勢,實現理論學習和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同時為提高學生參加的積極性可考慮給予一定的獎勵學分。通過教學改革的不斷探討,促進人才培養形式的多樣性,培養企業所需要的綜合型財會人才。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教學方式必須要打破傳統,將現代技術和新的觀念引入教學過程當中。首先,改變傳統課堂上教師一味說教的教學模式,調整角色,鼓勵學生頭腦風暴參與課堂的教學,另外,鼓勵教師進行教學方式的多樣性,多進行案例式教學,輔助更多地數據教學手段;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引入財務、稅務的教學軟件,加強學生課堂學習和課后的練習,方便教師針對性輔導,提高教學效率。另外,近年來虛擬仿真教學方式被越來越多的高校引入,虛擬仿真教學運用專業機構研發的仿真軟件[5],將企業財務處理、經營管理等模式流程化,為學生提供了情景式模擬,讓學生在高度仿真的財會環境中體驗各種崗位角色,實現賬務處理、稅務申報、財務管理等模擬練習,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數據收集及分析、專業知識運用、人際交流、實務操作和創新等能力,為學生進入企業就業提供了實操平臺;第四、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參加各類財會技能競賽,通過學生組隊,配備專業教師輔導,在競賽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知識運用、財務數據分析等能力。教學方式的改革,豐富學生參與學習的方式,通過學和練的結合提高學生對財會專業的認識和對數據的靈活運用。
教師是財會人才培養的執行者,教師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的實現程度。大數據下應用型財會人才的培養對于財會教師的要求在不斷提高,教師理論和實踐能力的雙層提升迫在眉睫,因而近年來“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在高校教師建設中顯得越來越重要。首先,高校在加強企業合作的同時,鼓勵教師走出課堂,到企業掛職學習,在實務中掌握財會專業的發展動態,學習大數據時代下企業對數據分析運用的要求;其次,鼓勵教師積極申報和參與科研項目,通過高層次的課題研究或與科研機構的合作,提升對財會專業的把握,提高教學能力;另外,一直以來,引入企業高級財會人才到高校課堂進行教學是各高校在不斷進行的,但由于各種原因,真正參與日常教學的很少,大多情況下通過大型的專題講座來實現,這種形式效果甚微,企業的高級財務人才對于財會數據運用走在時代的前沿,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下,高校可以將這一形式落到實處,提供相應的政策和財政支持,以此來實現教師隊伍的多元化。
人才的培養是社會發展的儲備力量,順應大數據時代、互聯網的發展,必然對高校的人才培養帶來沖擊并推動其變革,同時也為這種變革提供了技術支持。財會專業是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的環節,在大數據的浪潮下,我們必須從多方面進行改革,為培養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而努力,這個過程雖然是艱辛的,但只有這樣的探索和變革,主動適應時代潮流,才會實現財會專業及社會各方面的穩步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