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佳 蘇金明 夏勇開
(海南省建設項目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海南???570203)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海南時,指出“把熱帶特色現代農業打造成海南經濟的一張王牌”。2018年習總書記4.13講話和中央12號文件,更進一步明確了海南做強做優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打造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海南是全國最大的 “熱帶寶地”、 “天然大溫室”,具有發展熱帶農業得天獨厚的優勢,為全國的 “果盤子”、 “菜籃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保亭地處海南南部內陸,是海南真正意義上的 “熱帶地區”,其熱帶農產品獨具特色。近年來,保亭大打 “山地”和 “生態”牌,熱帶農業成效顯著,但形勢依然嚴峻。本文正是在分析保亭農業現狀的基礎上,針對保亭農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一定的思考與探索,旨在拋磚引玉,提出保亭熱帶高效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近年來,保亭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一是調減低質低效農業產能。穩步推進天然橡膠等的改造,加快老殘膠園改種熱帶果樹和經濟林。2017年,保亭全縣更新老化低產橡膠面積400hm2(行業監測統計資料),大力實施大宗農作物單產提升計劃。二是大力發展熱帶優質水果。發揮獨特的氣候與資源優勢,加快發展紅毛丹、山竹等熱帶水果。2017年,保亭全縣水果總面積為0.47萬hm2[1]。三是做好冬季瓜菜基地的建設。建立 “菜籃子”項目示范基地,實行縣長負責制。2017年,保亭縣常年蔬菜面積累計為120 hm2,冬季瓜菜面積0.31萬hm2(行業監測統計資料)。
一是養殖業穩步發展。依托 “無疫區”優勢,重點發展五指山豬、什玲雞、六弓鵝等地方特色產業。2017年,全縣存欄豬13.18萬頭、牛0.77萬頭、羊2.40萬只;全年出欄豬14.92萬頭、牛0.09萬頭、羊2.03萬只、家禽133.96萬只(其中雞91.73萬只、鴨34.49萬只、鵝7.74萬只)[1]。
二是持續推進養殖規模化、設施化及生態化發展。提倡循環農業發展理念,對糞尿實行資源化再利用,鼓勵林下養殖,推行 “畜—沼—果、菜”等為代表的種養結合模式和 “養豬+檳榔+水庫養魚”等為代表的水體混養、輪養結合的高效生態模式。2017年,在畜牧業產量比例中,規模養殖占40%,散養戶占60%;全縣規模養殖場達38家,其中養豬場12家、養牛場1家、養雞場13家、養鴨場1家、養鵝場1家、養鴿場1家(行業監測統計資料)。
三是地方特色養殖產業已初具規模。2017年,年出欄五指山豬4萬頭、什玲雞150萬只、六弓鵝6萬只(行業監測統計資料)。
一是加快特色農產品品牌培育。2017年,全縣新增認證農產品普通商標12個、累計132個;新增有機食品3個、累計9個;新增無公害農產品2個、累計4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1個、累計5個。二是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2017年,新建設省級標準化示范園4個、涉及面積80 hm2,分別為保亭春光芒果標準化生產示范園21.3 hm2(六弓)、保亭什鹿嶺紅毛丹標準化生產示范園13.3 hm2(什玲)、保亭生態紅毛丹標準化生產示范園20 hm2(新政)、保亭加茂菠蘿蜜標準化生產示范園25.3 hm2,全縣累計建設省級以上熱作標準化示范園14個,涉及面積540 hm2。
一是休閑農業聲名遠揚[2]。按照 “農村+旅游”的發展理念,以民族民俗風情、農村田園風光、自然山水風光為依托,積極探索鄉村旅游連片開發模式,打造具有黎苗風情特色的 “農樂樂”、共享農莊、美麗鄉村。保亭縣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擁有 “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2個、 “全國休閑漁業示范基地”1個、省級共享農莊示范點6家。二是大力推進特色農產品加工業。開發了一批旅游工藝品和旅游保健品,如棕櫚藤工藝品及益智、檳榔、茶葉、椰子油等旅游保健品。
雖然保亭農業發展較快,產值迅速增加,但過去基數較小,尤其優勢特色產業所占比重小,低效產業仍占較大比重,農業發展形勢依然嚴峻。
一是內部結構不優。種植類仍以大宗農作物為主,特色產業規模不大, “小而全”的問題仍比較突出,區域性主導產業相對較少。養殖業中畜類仍以豬為主;禽類仍以雞為主,名貴珍稀品種所占比重低;熱帶水果和瓜菜類主要以傳統芒果、辣椒等為主,高附加值產品較少,特而不優現象突出,沒能在特色的基礎上生產出優質、市場暢銷的產品。
二是品種結構有待優化。品種相對單一、種植地較為分散、與生產環境不相符等問題,難以適應現階段多層次、多樣化的市場需求。普通品種多,名優品種少;低檔品種多,優質、高技術含量的品種少;集中上市的品種多,早晚熟品種少[3]。如五指山豬、六弓鵝有名無量,市場占有率較低,種苗培育較慢。
一是種植業經營粗放。受體制和傳統習慣的影響,保亭種植業以一家一戶分散種植為主,管理水平、技術含量和經濟效益均較低。大量施用化肥和產前灌水、超量使用化學激素制劑等嚴重影響了農作物的品質、營養成分及外觀。農作物的產后商品化處理率大約只有5%,產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場競爭力。如益智生產在保亭,加工在廣西玉林;黃秋葵生產在保亭,加工在山東壽光。
二是畜牧業發展滯后。2017年,保亭牧業總產值43 958萬元,僅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7.13%,發展較為滯后[1]。在肉類生產中,耗糧型的豬肉占據了較大比重,食草性家畜比重??;在畜禽品種結構中,良性畜禽類比重較低,品質不高;畜牧業投入比重不高,基礎設施不健全;品種良性開發、市場訊息等嚴重滯后,急需加強抗疫疾病及市場危機水平。
三是科技應用滯后。如保亭紅毛丹的保鮮技術亟待更新升級。
當前保亭加工企業微乎其微,且規模不大,加工設施設備簡陋,加工工藝落后,技術與人才缺乏,科技研發投入不足,發展步伐緩慢。加工層次低,大多為初級加工產品,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產品微乎其微,原材料未能實現充分轉化,經濟效益較低。
一是組織化程度低。保亭農業以單兵作戰為主,大多為農戶自己闖市場,各類中介組織與行業協會少,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二是產加銷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不強。缺乏組織協調機制,產業模式較為落后;缺乏預警機制,面對農業突發事件表現得非常脆弱。農產品加工企業與基地、農戶之間缺乏穩定、合理、有效的機制,難以形成穩定供求關系,多數是合同契約型,服務型、保護型不多,雙方義務和權利不明確或不規范。對企業來說,及時有效地獲得優質合格的原料難以得到保證,難以為農產品加工企業長期穩定發展提供堅實的后盾。對農民來說,加工企業通常在原料定價、收購方面占有優勢,市場行情好的時候,難以從加工、流通環節分享利益;一旦終端產品市場行情不好,企業故意壓價、拖欠價款等行為常導致農民利益受損。
一是實施優勢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推廣林下種菌、南藥、養蜂等復合經濟,做大做強冬季瓜菜、山地蔬菜、熱帶水果、熱帶經濟作物、特色畜禽、南藥中的優勢主導產業和新型特色產業,推動生產要素向優勢產區集聚,打造熱帶山地水果、山地瓜菜、林下經濟、南藥及其它高效特色經濟作物示范基地。以標準化熱作園為核心,發展富有保亭生態特色且經濟效益顯著的紅毛丹、荔枝、龍眼、芒果、山竹、榴蓮、香蕉、木瓜、百香果等熱帶水果,發展四棱豆、黃秋葵、樹仔菜、龍須菜、憂遁草、仔姜等綠色無公害蔬菜(含野菜)。在全縣范圍內的坡地、用材林、橡膠、檳榔等人工商品林與部分天然次生林區,建設優質棕櫚藤生產基地、南藥生產基地。推動魔芋林下種植,建設魔芋組培中心。養殖什玲雞、五指山豬、六弓鵝、七仙嶺黑山羊、山地黃牛、豪豬等特色畜禽。以現有水庫、魚塘為主體,推動建成集水產養殖、科技示范、觀光休閑于一體的 “保亭農樂水鄉”。
二是實施新品種研發中心及蔬菜示范行動計劃。建設蔬菜育種研發中心,引進農業龍頭企業,開展蔬菜種質資源選育,引進篩選蔬菜新品種,構建保亭國家級育種研發中心,研發南方露天蔬菜品種,將保亭作為中國北方蔬菜的南繁基地。設立農業技術培訓中心,通過技術培訓、現場觀摩、電教等多種形式,提供優質品種開發與技術服務。開展蔬菜種植示范,以高科技種植、機械化生產為主導,實施蔬菜工廠化育苗,建造智能化育苗溫室,推廣新型育苗技術。
以市場為引領,以品牌為依托,以 “山地”和“生態”為最大賣點,支持特色農產品注冊商標,整合現有產品品牌,引導已形成產業規模、知名度較高、特色鮮明的原產地產品申辦集體商標或證明商標,爭創名牌產品,培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實施 “企業+農民(合作社)+品牌”等發展戰略,大力發展訂單生產,實行產供銷對接及社會化服務,實現統一管理,質量可追溯,構建緊密的企業與農民利益共享機制。全面推出保亭苦瓜、青瓜、黃秋葵、四棱豆、彩椒等山地蔬菜品牌,大打保亭紅毛丹、山竹、芒果、龍眼、 “三月紅”荔枝、百香果等熱帶山地水果品牌,隆重推出棕櫚藤、七仙嶺蜂蜜等林下經濟特色品牌,發展益智、檳榔等南藥品牌,強化什玲雞、六弓鵝、五指山豬、豪豬、乳鴿等畜禽品牌,全面發展保亭鷓鴣茶、山蘭稻等特色品牌,構建產業特色明顯、優質高效和持續增長的品牌農業體系,形成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品牌化營銷的現代農業新格局[4]。
一是以 “共享農莊”為抓手培育新產業新業態。結合全省 “百千工程”和 “共享農莊”專項行動計劃,引導 “共享農莊”企業按照 “主導產業、主題文化、主要市場”定位策略,形成各具特色、差異發展的格局,因地制宜建設各具特色的 “共享農莊”。通過 “共享農莊”開展精細化小作坊加工,將農產品加工成特色化商品,而不是標準化的工業品,走高值化發展道路,深度挖掘農產品的功能特色,生產多元化的功能特色型產品,不僅將農產品利用率最大化,而且極大地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
二是將農產品轉化為旅游商品。與旅游市場充分結合,走一二三產業融合道路。建設好 “保亭禮物”旅游商品平臺,全面提升旅游商品的研發、設計、生產、推廣、銷售的水平和規模,加快山地蔬菜、山地水果、什玲雞、六弓鵝、五指山豬、豪豬、七仙嶺蜂蜜、益智、檳榔、棕櫚藤、鷓鴣茶、山蘭稻等特色旅游商品開發。推進休閑農業企業與農特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進行合作或聯營,休閑農業企業利用龍頭企業的廠房、設備、技術、資金和人才等,生產自己的特色旅游商品;龍頭企業將自己的名優農特產品委托給休閑農業企業,作為旅游商品出售。加快建設益智加工園、瓜菜深加工基地、棕櫚藤深加工基地等。
一是大力推廣高效生態循環的種養模式,提升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加快規?;笮驼託夤こ探ㄔO[8]。以現有農村生態養殖小區及規模養殖基地為基礎,建立什玲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及一批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著力構建功能互補、能量循環、高效生態、一二三產業有效融合的種養模式[9]。探索蚯蚓、蠅蛆等生物處理畜禽糞污的新模式,開發蚯蚓相關高附加值產品。在存欄500頭以上規模養豬場建大型沼氣,推廣養殖場自助用、沼氣發電、農村戶用沼氣等沼氣多樣化利用。
二是推進 “主體小循環、園區中循環、縣域大循環”發展模式。加快實現由單純養殖向種養結合轉變、進而向第六產業的有效轉變,延伸拉長養殖產業鏈,打造畜禽產品供應鏈,使養殖者、種植者、屠宰加工者、能源供應者形成利益整體。逐步建設一批種養結合一體化示范點,打造精品、做出亮點,實現示范點內部小循環、園區中循環,條件成熟后再全縣推廣,實現全縣大循環。
一是構建完善的電子商務平臺。依托淘寶網、1號店、京東商城、農博網、海島生活等電商平臺,建立覆蓋全縣、種類齊全、特色鮮明的農產品電商網絡體系[11]。重點建設完善 “共享農莊”網絡平臺和 “共享農莊”微信公眾號、 “優電聯盟”、互聯網農業小鎮、鎮級運營中心、村級服務站(鄉村小屋)等。以 “互聯網+農業信息技術”為支撐,以數據農業分析為基礎,對種植(養殖)、采收(屠宰)、加工、銷售鏈進行整合,改變傳統分散種植與養殖的情況,實施 “標準化、產業化、集約化、品牌化”的新農業生產模式。以返鄉創業青年、大學畢業生、農村能人等為重點,通過電商創業培訓,培育一批農村電商的帶頭人。
二是發展智慧農業[12]。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快農業可視化遠程控制、遠程診斷、災害預警等智能化、精準化管理。建設一批農業物聯網示范基地,引入農業可視化監控系統、水肥一體化系統、植物生理本體感知系統、小型氣象站、智能葉面積測量儀等。以條形碼或二維碼形式對產品實行標識和編號管理,抓好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和農業投入品管控,完善生產記錄檔案,確保質量可追溯。
一是實施農業產業化水平提升工程。推進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熱作標準化生產示范園、現代農業示范園、合作社示范社、休閑農業示范點、共享農莊、熱帶觀光四季果園等的建設,大力拓展 “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 “管理企業+入園企業+科技單位+合作社(或農民)”、 “企業+協會+基地+農戶”、 “(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模式,構建種養、加工、營銷等產業鏈[13]。
二是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支持龍頭企業采用先進適用的農產品加工設施設備,加快改造和升級貯藏、保鮮、烘干、清選分級、包裝等設施,深度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伸拉長產業鏈條,提升農產品附加值[14]。鼓勵龍頭企業與農產品上下游中小微企業形成聯盟,與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大戶及農戶建立利益共同體,強化原料生產基地建設,帶動發展設施農業及規模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