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記者 尹文麗
評論
青島在這輪發展轉型中得到了主動權,但能否在眾多利好加持下獨擅勝場,才是未來人們更關注的焦點。
城市“逆襲”的故事總能特別激發人們的想象。原本偏僻的小城,因緣際會,人才、資源匯聚于此,政策、機遇頻頻加持,撞上了每一次轉型的隘口。它能緊緊把握戰略機遇期,上演一出“城市嬗變記”,匯入了全球發展的潮流,成為舉世公認的“世界城市”、深刻影響區域發展的國際大都市。
一段段歷史,折射了城市、區域在機遇照拂之下的巨大變遷,也留下了城市如何把握機遇的經驗故事。這樣的故事曾發生在上海、深圳,如今也很可能同樣會發生在青島身上。上合示范區方案的獲批,不但將膠州推到發展的臺前,更使青島成為“縱深開放的戰略支點,國際合作的全新平臺”,贏得來自國內國際的矚目和期待。
上合示范區,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它的目標在于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的基礎上,以加強我國同上合組織國家互聯互通,著力推動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的開放格局,青島責任重大,理應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從國家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到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國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一帶一路”雙節點城市,這一路走來,青島不斷獲得諸多重要機遇,更在經濟轉型升級到關鍵時刻得到了這份獨一無二的平臺。
不難發現,城市的發展也有特例,歷史上有不少手握“王牌”而最終表現乏善可陳的例子,躺在機遇的功勞簿上吃老本,最終都會被時代拋下。東北三省,曾是“共和國長子”,全國各省發展的標榜,如今資本流入堪憂,甚至在投資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投資不過山海關”,今昔對比,這其中的種種際遇、變遷,總令人思之而扼腕。
因此,如何牢牢把握住千載難逢的機會,十分考驗一個城市的能力、氣魄和胸懷。青島在這輪發展轉型中得到了主動權,是青島之幸,但能否在眾多利好加持下獨擅勝場,才是未來人們更關注的焦點。
放大峰會效應,真正實現示范和引領作用,首先就要有不破不立的勇氣。“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真正的質變往往從觀念改革中得來。上合示范區應該成為體制機制創新的領頭羊,先行先試,實現全面性、系統性的創新突破,形成良好的改革創新風尚,為支持、鼓舞其他區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可供借鑒的經驗。
打造經貿合作的平臺,還要有頂層設計和躬耕不輟相結合。《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建設總體方案》的發布,為上合示范區怎樣建設提出了目標定位和具體的要求,而這些藍圖的繪就則意味著要從一點一滴做起,用實干夯實發展基礎。“迎著晨光實干,好過面對晚霞幻想”,把“規劃圖”變成“施工圖”,把“時間表”變成“計程表”,才能最終讓藍圖成為現實。
構筑“開放新高地”,更要有海納百川的胸襟氣度。青島,作為一個東與西、南與北的交匯點,擁有絕佳的地理位置。“東西雙向互濟”,青島可發揮東聯日韓、東北亞,西接上合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的特殊節點優勢;“陸海內外聯動”,青島能堅持陸海并重,承擔國家重大戰略部署。用國際化的視角看青島,青島還未成為真正的開放“最高地”。開放的最高地意味著開放的思維,青島應當敢于也擅于發掘自身文化中的開放因素,用海納百川的氣度迎接每一次碰撞。
世界是變化的,機會是稍縱即逝的,抓不住機遇往往比沒有機遇更令人痛心。“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于狐疑”,在機遇面前,任何的猶豫躊躇,都是本領恐慌、缺少拼搏意識的體現。所有人,都該擔當起自己的責任,提升綜合素質,勇于挑戰自我。
上下同欲者勝。青島,會是下一個深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