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燦,山東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利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現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而行,形成協同效應。”
“課程思政”就是要挖掘各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系統的組織教育資源,形成教育合力,構建全課程育人的格局。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充分發揮思政課程的核心作用,也要充分發揮其他所有課程的育人價值。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融匯貫通,實現思政教育從專人向全員的創造性轉化。
高職院校應根據自身的實際,發揮公共課和專業課的特點,從中挖掘出理想信念、愛國主義、人生價值和法制意識等思政因素,以專業技能知識為載體,有效實施“課程思政”,落實專業教師的育人職責。
本文以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或軟件技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數據庫原理及應用”課程為例,探索如何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和內容,發揮專業課程的優勢。專業課教師在教導學生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通過自身的言行規范,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愛崗敬業等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設計課程教學目標的同時,需明確課程的思政教育目標,以便于兩者的融合。“數據庫原理及應用”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通過學習數據庫的專業知識,使得學生具備操作數據庫的基本能力,以及能對數據庫進行優化和備份的更高能力,當事故發生時,能夠恢復數據庫,使得用戶重要數據的損失降到最低。
根據課程所有的教學內容,結合崗位能力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如數據安全意識、愛崗敬業、團隊協作、工匠精神、職業道德等。在明確了課程的總體教學目標和思政總體目標的同時,還需要明確每個教學任務的教學目標及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入,讓同學們在進行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潛移默化的接受思政教育,才能讓專業課程思政的目的發揮出專業課程思政的作用。
“課程思政”的實施應該是“潤物細無聲”的過程,不是生硬的說教,本著教書育人的原則,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變灌輸為對話,變獨白為互動交流,由理論講解轉化為體驗式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要讓課堂成為思政教育的載體,教學方法必須切實遵循教師育人的規律,注重提升課堂話語傳播的有效性,在各種教學方法的探索中,促進學生通過參與和思考,實現認知、態度、情感和行為的認同。在潛移默化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數據庫原理及應用”課程中結合課程思政理念,可以采用的教學方法有任務驅動法、案例教學法、分組實踐和討論法等教學方法。本文以任務驅動法和分組實踐法為例,探討具體的與“課程思政”相結合的教學設計方法。
將“數據庫原理及應用”課程內容劃分成8個任務單元分配給學生,并采取分組的形式完成任務。組內成員之間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互幫互助又相互獨立。在整個任務的實施過程中,通過教師的正確示范和引導,學生通過實驗領悟到不光要獲得個人技能的提升,還應該具備團隊協作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和大國工匠精神。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各行各業不再是單打獨斗,而需要精誠合作,才能有所作為,這無形中就培養的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集體主義價值觀。
當然,這需要專業課教師具備高度的行業敏感性和較高的技能水平,并且要注意任務的選擇具有代表性和實用性,而且注意專業課程思政元素的選擇與課程思政教學做到無縫連接。比如本門課程選擇的就是“學生成績管理系統”的數據庫設計實現,既能使學生獲得知識,又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相關,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在使學生獲得專業技能的同時,無形中中獲取了思政教育。
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實育人價值導向,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形成以教學效果為導向的專業性評價,在評價體系中體現育人評價元素,使得德育元素成為評教的重要內容。加強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務,建立健全師德建設的長效機制,嚴格落實師德一票否決制度,在教師考核等工作中完善評聘制度和標準,實行崗位動態管理。
“課程思政”應該成為專業課教學的一種模式,作為一個專業教師應該具有強烈的自覺意識,將市政教育貫穿于專業課教學的全過程中,整合各方資源,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專業課程思政在高職院校的全面展開已經迫在眉睫,而具體落實的方案也根據專業課本身所具備的特點不同而不同。每一門專業課程的教學實施都可根據專業課自身的特點,所涉及的崗位特點及相關內容作出相應的課程思政設計,并需要注意到在教學過程中,思政教學及專業課教學的無縫銜接,達到對學生德育實施的潤物細無聲,以及潛移默化的做到對學生們的影響。同時,專業課程思政對專業教師的授課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還要增強自身的政治意識,提升課程思政的教學能力,以適應新時代高校教師的職業行為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