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麗
近年來,渝北區民營經濟發展速度逐漸加快,綜合指標全面提升,實現了從小到大、從有到優的轉變,為渝北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2017年,渝北區民營經濟主體(不含外資)總數為97769戶,其中私營企業45773戶、個體工商戶51708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為288戶;民營經濟增加值完成646.8億元,占全區GDP44.7%,占稅收總額比重為68.5%。民營經濟經營領域逐年拓展,在二、三產業經營領域所占比重持續攀升,特別是以筆電、手機等智能終端為代表的電子產業增長迅速。2018年在OPPO、中光電、傳音等智能終端企業的強力拉動下,全區規模以上智能終端企業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58.9%,智能手機產量2214.62萬臺,民營經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更加符合現代產業發展趨勢。
雖然民營經濟發展取得了較好成效,但是也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區內民營經濟大多屬于傳統產業,高科技、高附加值及外向型企業較少,產業層次不高;企業管理方式較為落后,創新意識不夠;融資渠道較窄,資金保障能力不足等困難。隨著全區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民營經濟發展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渝北區要牢牢把握臨空優勢,在創新發展、深化改革等方面苦下功夫,為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新發展搭建更大的舞臺。
近年來,我國各個省市區都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積極主動尋求突破之路。在這其中,一些發展基礎好、開放程度高的地區走在了前列,成為了其他地區的學習標桿。
作為上海“四個中心”、全球科創中心和自貿區建設的核心功能區,浦東新區大力促進民營經濟轉型升級,致力于打造民營經濟高地。浦東新區于2016年出臺了《浦東新區關促進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若干意見》,該意見明確把民營經濟作為浦東新區新一輪發展的重要戰略,在市場準入、要素保障、創業創新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實施舉措,旨在加快浦東民營經濟的升級發展。同時,浦東新區開展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實施了科技創新券制度,組建了全新的科技與經濟委員會,在全國率先嘗試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相聯動的新體制。目前,浦東新區已成為上海市創新發展的先行者和領跑者,其民營經濟已涵蓋了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其中,民營信息技術服務業近5年年均增速達50%,生物醫藥和新材料占浦東新區產值比重15%左右,發展質效得到了大幅提升。
經驗總結:民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企業的轉型升級。通過建立完善稅收優惠、利益補償等機制,引導民營企業提高自主創新意識,支持民營企業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民營企業也應建立適應市場競爭、鼓勵創新的經營機制,不斷提高創新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靠創新促發展。
作為國家級新區,濱海新區持續在優化營商環境上下功夫,不斷激發市場發展活力。近年來,濱海新區大力推行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引導申請人通過全程電子化申報平臺提交各類市場主體的設立申請。優化企業登記辦理環節,推進企業名稱自主申報,與市場主體設立登記合并辦理。同時,減少登記企業申請材料,在天津市率先實施“一人核準”制度,減少審批環節、實行“審核合一”,實現審批效率大提速。此外,濱海新區在全市首批發放和應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手機版電子營業執照,并率先攜手銀行開通市場主體注冊登記銀行代理網點。在一系列舉措助力下,濱海新區民營經濟展現出發展的新活力。僅2018年前10個月,濱海新區新增市場主體30900戶,其中新設立民營企業17500戶,民營企業新增戶數占新增市場主體的56.63%。
經驗總結: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持續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結合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從改革投資審批制度、便利企業開辦和經營、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等方面,創造更多管用可行的創新舉措,最大限度激發市場活力、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社會創造力。
溫州是中國民營經濟的發祥地和先行區,民營經濟是溫州的主體力量、發展根基和最大特色。為了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難題,溫州將小微企業的納稅信用等級與銀行授信有機結合,實現無縫對接,使企業的“納稅信用”轉化為“融資資本”,形成政策性、商業性和合作性的金融服務經濟發展模式。截至2018年1月,溫州已有22家銀行機構利用企業納稅數據,推出“稅源貸”“稅務通寶”等銀稅互動產品,累計向誠信納稅的中小微企業發放信用貸款31.52億元。同時,溫州創新利用與政府、政府背景擔保公司、保險公司等合作,建立政府擔保、保證保險等多種方式來增加小微信用。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信保基金、小額貸款保證保險累計服務超17000家小微企業。
經驗總結:積極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體制,規范融資發展,不斷加大金融產品創新力度,引導并支持金融機構發揮自身優勢,創新產品,強化服務,深度挖掘優質民營企業的有效信貸需求,切實提升服務質效,不斷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將更多金融“活水”引向民營企業。
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具潛力、最具活力、最具成長性的增長點。渝北區要搶抓民營經濟發展春天,全力推動民營經濟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新發展。
緊緊圍繞渝北區實施的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生態圈建設行動計劃,引導民營企業參與組織實施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和關鍵領域聯合攻關,鼓勵民營企業進入“互聯網+”、大數據等領域,推動傳統產業邁向中高端產業。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支持民營企業申報專利、名牌名標、馳名商標和原產地標識,申報新產品、新領域的國家或行業技術規范和標準。民營企業要真正把創新作為發展的第一動力,充分了解本行業的最新技術及前沿動態,在充分考量自身的資金、技術、人才等條件的基礎上,積極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主動進行技改擴能,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
加強人才引進培養,鼓勵民營企業采用股權激勵、成果獎勵等多種方式,吸引優秀人才到民營企業發展。鼓勵并指導企業科學制定人才發展規劃,定期收集、發布人才招聘信息,廣泛組織開展人才招聘活動,幫助企業解決用工難。落實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大銀政企對接合作力度,及時推介優質企業和項目與銀行金融機構開展對接合作,在融資規模、服務收費等方面為民營企業提供支持,并確保銀企之間信息渠道暢通、信息及時交換、信息資源共享。拓展企業融資渠道,改變企業發展單純依靠銀行信貸的現狀,切實解決企業融資困難等問題。
堅持問題導向,強化責任意識,進一步優化政務環境、法治環境、誠信環境,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陽光、雨露、土壤、養分。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進一步清理和規范涉及民營經濟的行政審批事項,強化政務工作信息化建設,全面提升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效率。堅決整治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亂檢查的行為,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努力形成規范有序的法制環境。積極創設機遇和平臺,吸引廣大民營企業參與城市建設、鄉村振興、產業升級,確保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建立健全渝北區民營經濟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聯席工作會議,研究民營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總結階段進度,部署工作安排,推進工作落實。相關部門要加強協同,細化措施,既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又密切配合、協調聯動,充分發揮整體效應,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各項工作得到落實。建立嚴格的督查考核機制,制定符合渝北實際的考評體系和約束機制,對確定的目標要進行任務分解,明確責任主體,層層落實單位責任,以督查考核倒逼責任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