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延俊 李昱潔 齊志青
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與企業的合作,而加強職業院校與企業的合作也是職業教育的本質要求。從總體上看,國內外有關職業院校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雙向流動機制的研究還不深入,更不系統;職業院校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雙向流動的實踐還處在初級階段,沒有形成科學的長效機制,以及沒有形成可供參考的動員機制、管理機制、操作規程以及保障機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發展。因此,科學地加強這方面的研究,是推動我國職教師資培養的必經之路。
“產教融合”是指產業、行業、企業與職業教育充分依托自身的優勢資源在人才需求側和教育供給側要素的高度融合,是國家教育改革和人才開發的整體制度安排。
“校企雙向流動”是指通過創新教師培養制度,構建一種企業“專業技術人員”流向職業院校兼職做教師和職業院校教師流向企業頂崗擔任“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實踐鍛煉的雙向流動機制。
流向企業參加頂崗實踐的教師,經過實際的工作交流之后可將企業的工作情境、真實案例引入課堂,通過專業理論與實踐技能相結合,用專業知識解決實踐當中存在的難題,指導學生開展實際工作,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增強學生的崗位技能、業務素質,提高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
流向職業院校任教的企業技術人員,除了日常的實踐教學工作外通常會參與職業院校的科研項目。企業與職業院校科研項目的主動對接、合作有助于獲得校內專家學者的智力支持,產學研密切合作使企業的科研活動與生產經營活動緊密結合, 讓企業的科研更具有針對性,有助于激發其創新潛力,并可將獲得的校企合作技術成果優先轉化,從而有效促進企業產品的改造提升,成為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重要外部驅動力。
教師知識結構是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職教教師資格認定標準通常只作了學歷和教學能力的要求,沒有體現職業教育特點。當前我國職業院校教師大多是畢業于研究型大學的非師范類大學畢業生,知識結構偏向于具體理論,雖然專業能力很強,但大多沒有參與過社會實踐,導致實操業務能力相對較差,存在理論知識與社會生產相脫節的狀況。
聘請企業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他們雖然自身實踐經驗豐富,但缺乏系統的教學、教研理論學習背景,這樣固然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自身感性的工作經驗吸引學生,但由于自身缺乏應有的教師素養,不能夠應付相對復雜的職業教育教學環境。
1.職業院校層面原因。第一,伴隨著“職教20條”的逐步推進,國家對職業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視使職業院校的在校生規模不斷擴大, 教學任務日趨繁重, 任課教師資源的相對減少導致學校沒有外派專業教師去企業頂崗鍛煉的動力;第二, 教師自身的專業實踐能力不強,沒法給頂崗企業提供所需要的技術服務來解決企業存在的實際問題,導致教師從自身角度也不愿意下企業。
2.企業層面原因。第一,專業技術人員的短缺制約著企業的發展,企業為保障公司正常的生產對外派專業技術人員到學校任教動力不足;第二, 企業通行的以工作進度和質量的考核標準對去職業院校兼職的技術人員的考核會影響兼職人員的薪酬待遇和晉升空間, 導致企業專業技術人員流向職業院校的自覺意愿也相對較低。
技術人員的流動容易使企業的商業秘密被竊取、使用或泄露,學校一般會和多家企業建立合作交流關系,企業擔心來企業交流的職教教師的頻繁流動會泄露企業商業機密,出于保護目的,企業在生產流程和產品質量把控等重要環節一般不會使用這類臨時來企業頂崗實踐的職教教師,校企雙方在“雙師型”教師培養的理念與實踐上有諸多分歧。
職業院校的教師考核評價中存在著數字化管理的傾向,使得職教教師的育人工作重心發生偏移,如“教學考核軟指標、科研考核硬指標”。在職稱評審過程中,對教學技能和經驗的實際貢獻難以得到量化、客觀、合理的評價。教師到企業或生產服務一線的頂崗工作效果好壞無人問津,其頂崗期間的基本教學任務也難以準確測算, 并且在多數情況下無法與薪酬待遇和職稱評定等直接掛鉤, 這都極大地挫傷了普通專業教師轉向“雙師型”素質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職業院校教師擔負著“以匠心育工匠”的使命,教師的培養工作不僅停留在理念上,更要落實在制度上。因此,對職業院校教師的培養應自上而下整體統籌與全面規劃,將建設專業化、創新型的職業院校教師培養制度視為重要的戰略性任務,以制度規范職業院校教師的規格標準,并為提高職業院校教師社會地位提供法律保障。
進一步充實打造以能工巧匠為代表的具備雙師素質的優秀教學團隊,鼓勵專業教師深入企業參加頂崗實踐,重點學習企業工作崗位職責、操作規范、基本技能、工作內容、用人標準、管理制度、前沿技術。設立企業兼職教師特聘崗,提高企業兼職教師的職業教育執教能力,聘請企業技術人員作為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共同確定職業院校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參與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設置、課程開發設計、校內校外實訓、橫向課題研究等活動。行業企業可根據需要聘請職業院校教師主持或參與企業技術需求項目、產品開發項目及解決企業技術難題,真正通過校企“互聘、互兼、共培”達到提升校企雙方人員技能水平的目的。
要從學校、企業共贏的視角分析我國企業在職業院校“校企雙向流動”建設中的角色定位和角色失調問題,從完善校企合作的制度設計、政府職能、企業責任、投入機制四個方面建立健全“校企雙向流動”的管理辦法。
要從社會外部作用和企業內部動機兩方面建立健全“校企雙向流動”的激勵機制,如專業教師下企業實踐應視為完成對應期間的教學任務量,并在人事分配制度、專業技術職務聘任管理辦法等文件中對參與頂崗實踐的教師在定級、職稱評定上予以政策傾斜。
產教融合背景下職業院校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雙向流動機制研究既是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研究的重點問題,也是難點問題。本文以職業院校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雙向流動機制為研究對象,使職教教師的教育理論與企業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相結合,將理論知識運用于社會企業生產、技術、管理和服務第一線,以此達到提升職業院校教師職業能力的目的。有利于促進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對進一步發揮職業教育人力資源供給和科技創新優勢,達到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為國家發展戰略提供有利的人力資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