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評論員
70年篳路藍縷,新中國譜寫了一部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
70年風雨兼程,基層司法行政工作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向,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
各級司法行政機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大力加強司法所、人民調解、安置幫教、社區矯正等各項工作,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堅實的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務,為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
司法所作為基層法治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每年組織摸排糾紛線索270 萬余條,指導和直接參與化解矛盾糾紛730 多萬件;為基層黨委、政府提供法律建議20 萬件(次),指導幫助制定村規民約24 萬件;為群眾提供法律服務540 萬人次、受理法律援助初審案件30 萬件。
人民調解工作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堅持調防結合、以防為主,堅持立足實際、創新發展,成為訴訟外化解矛盾、消除紛爭的重要方式,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第一道防線”。目前,全國350 萬人民調解員,每年調解各類矛盾糾紛950 多萬件,調解成功率96%以上,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刑滿釋放人員過渡性安置幫教是中國特色的幫扶政策,“給出路,不歧視”是政府相關部門的共同職責。安置幫教工作在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推動下,調動各方力量,積極解決刑滿釋放人員在就學、就業、就醫、社會保障等方面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幫助他們順利回歸社會,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近年來,全國每年130 余萬名刑滿釋放人員回歸社會,通過地方政府創建的818 個過渡性安置基地及社會企業的吸收接納,幫扶個人創業等方式安置,安置率達94%。
社區矯正是恢復性司法制度在中國的實踐,是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社區矯正將符合法定條件的輕刑犯置于社區內,整合政府、社會等各方面力量,使罪犯在不脫離社會、不脫離生活的情況下改正惡習,不僅有利于他們回歸社會,也有利于家庭穩定、社會和諧。自2003試點開始,目前全國累計接收社區矯正對象458 萬,累計解除390 萬人,每年列管120 多萬人,社區矯正期間再犯罪率一直處于0.2%的低水平。
面對新時代新要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基層司法行政工作將順應人民的新期待,適應基層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要求,進一步發揮職能作用,提升服務能力,擔當起光榮而艱巨的職責使命,為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建設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