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麗君


摘 要:在復雜紛繁的彩陶世界中,馬家窯文化彩陶最為精彩,它們不僅造型優美,紋飾奇特,色彩絢麗,制作精良,而且分布廣泛,數量眾多,是中華文化史上璀璨的明珠。與紋飾而言,馬家窯文化彩陶的紋飾也達到了整個彩陶藝術的巔峰。原始彩陶的這些令人沉醉的彩繪足以彰顯彩陶藝術永恒的魅力,不論是色彩的運用,還是紋飾造型都將彩陶的裝飾性表達得酣暢淋漓。這些精美的各式彩陶記載著原始先民們經濟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也是原始社會生產和生活發展的標志性產品。文章將從幾件臨夏州博物館館藏具有代表性紋飾的馬家窯文化彩陶切入,簡要探尋當時原始先民們的生產生活和宗教文化情況。
關鍵詞:馬家窯彩陶;紋飾;生產生活;中國畫
1 臨夏州博物館藏馬家窯彩陶介紹
位于甘肅省臨夏市的臨夏州博物館主要陳列了馬家窯文化四個類型的彩陶,分別是馬家窯類型、邊家林類型、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馬家窯文化屬于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在1924年由瑞典的考古學家安特生最早發現于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村而得名,年代約為距今5200年至4000年。主要分布于黃河上游地區及甘肅、青海境內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帶,分布范圍非常的廣。
馬家窯彩陶因其精致典雅的藝術風格和登峰造極的藝術高度而備受世人喜愛和關注。在繪制彩陶的時候,多半是以毛筆作為繪畫工具、以形態各異的線條作為造型手段、以黑色作為主要的顏色基調,這些都奠定了中國畫發展的歷史基礎和以線描為特征的基本形式。彩陶上面各種各樣的紋飾是我們中國畫的最早形式,它的裝飾紋樣往往會根據器形的變化和審美情趣的變化而不斷變更,這些彩陶的紋飾從一方面也展示出了遠古先民們樸素的藝術觀念和審美情感,是先民們興趣的反映。中國畫中無論是花鳥畫還是山水畫,這些繪畫的題材都是取之于大自然,從生活中追尋靈感。通過對彩陶紋飾的研究分析,發現這些紋飾也是模仿于大自然的各種景象和來源于生活,既形象生動又富有意義,正可謂是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原始彩陶這些令人沉醉的彩繪足以彰顯彩陶藝術永恒的魅力,不論是色彩的運用,還是紋飾的造型都將彩陶的裝飾性表達得酣暢淋漓。這些紋飾主要是以黑、紅彩繪制,一般取材于天然的礦物質材料。紅彩主要取自赭石,其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鐵。黑彩主要取自錳礦。通過這兩種對比鮮明的色彩在彩陶上繪制出絢麗的紋飾,達到一種裝飾美化的效果。彩陶紋飾題材豐富多樣,來源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動物和植物樣式、自然物象的抽象化等,遠古先民們從客觀的“紋”中偶然產生了有意識的創造,之后世代相傳、不斷發展。
2 從馬家窯彩陶紋飾看原始社會
不管是什么年代,藝術都是來源于生活,從生活中吸取靈感,由此也可表明,藝術中所蘊含的文化思想和生活是分不開的。這些彩陶上的紋飾藝術也與當時的生活是分不開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當時原始先民的生活狀態。當時遠古先民們依黃河而居,依山傍水的他們最是接近大自然,繪制于彩陶上的紋飾便是取材于他們所依賴和生存的環境。其中最盛行的漩渦紋、水波紋和同心圓紋就是取之于黃河水波所產生的各種景象,這些圖案繪制得非常勻稱、流暢,有行云流水之美,讓人覺得富有活力又不失平和親切。動物紋主要是圖案化的蛙紋和鳥紋,繪制的十分形象生動。植物紋主要是圖案化的貝葉紋和草葉紋,繪制的也很清晰明朗。還有一些抽象的幾何紋,主要有網格紋、折線紋等,多以一定的規律繪制,既勻稱又精美。
2.1 漩渦紋
馬家窯文化時期是彩陶漩渦紋的豐富時期,彩陶紋樣以多變的漩渦紋最具風采,形象模擬水流動的形態。有些圈紋繪制復雜,圓圈紋之間上下勾連,連續不斷,形成圓圈紋的形態,就像黃河激流一樣,流利生動,結構巧妙,富有強烈的動感。如陳列于臨夏州博物館的馬家窯類型漩渦紋彩陶壺(距今約5000年)(圖1),其主題紋飾就是漩渦紋。整個彩陶高25.6厘米,口徑9.6厘米,腹徑21厘米,底徑8.8厘米。泥質橙黃陶,敞口,寬平沿微折,短頸,溜肩,圓腹下收,平底,有對稱雙腹耳。通體施黑彩繪,寬沿上飾有斜三角紋、口內飾寬帶紋,頸部飾粗寬帶紋,肩部飾同心圓紋,腹部飾主題紋飾漩渦紋,圓心填網紋,陶質細膩光滑,紋飾絢麗。漩渦紋一個連著一個,猶如黃河奔騰、巨瀾翻卷,象征著黃河奔騰不息的生命力。繪制在彩陶上的漩渦紋、水波紋等紋飾都取自水的不同形狀,因為當時的原始先民們都是依黃河而居,他們的生活離不開水,他們把水流動的不同狀態以紋飾的方式刻畫在彩陶上,一方面是作為一種裝飾,使彩陶更為美觀,另一方面主要是表達了對黃河的尊敬和崇拜。
2.2 動物紋
刻畫在彩陶上的動物紋樣形態各異,復雜多樣。不同地區的動物紋樣也不盡相同,即使是同一種動物紋樣在同一時期也是變化多樣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或因各種原因,其紋飾都會有相應的變化。常見的繪制在彩陶上的動物紋一般有蛙紋、鳥紋、魚紋等。在馬家窯彩陶動物紋飾中,蛙紋便是其典型紋飾。如陳列于臨夏州博物館的馬廠類型蛙紋彩陶壺(距今約4000年)(圖2),其高42厘米,口徑15厘米,腹徑48厘米,底徑14厘米。泥質橙黃陶,撇口,短束頸,溜肩,鼓腹,有對稱雙腹耳,平底。施黑、紅彩,口沿內飾平行線圓點紋及垂弧紋,頸部飾折線紋,肩腹部繪制的動物紋飾就是蛙紋。蛙紋的頭部以比較大的圓形呈現,無五官,內填連珠紋,軀體和四肢用紅、黑相間的帶紋、折帶紋表示,上下肢都向上折曲,四肢的肢端有數目不等的指爪,四足形態生動,令人聯想起一只企圖爬出陶盆的蛙類,風格古樸,憨態可掬。這也可能是一種蛙神崇拜的體現。
2.3 植物紋
除了動物紋以外,自然中處處可見的植物也是原始先民們取材的來源之一,有類似花朵樣式的旋花紋,還有以單葉為主題,用不同形式組織起來的葉狀紋。葉狀紋如陳列于臨夏州博物館的馬家窯類型葉紋彩陶瓶(距今約5000年)(圖3),高17.5厘米,口徑5.6厘米,腹徑8.3厘米,底徑4.7厘米。泥質橙紅陶,撇口,長頸,溜肩,圓深腹,平底,腹部有對稱雙耳。通體施黑彩,口沿內飾弧線紋,頸飾三道平行條紋,下腹部飾三道平行條紋,陶質細膩,色澤光亮。其主題紋飾就是葉狀紋。這些葉紋緊密相連,葉片清晰,銜接自然。這些植物紋主要反映了與之相關的農業,它們都是從當時的植物中追尋靈感繪制的。
2.4 網格紋
彩陶上的紋飾除了以上的一些象形紋外,還有一些抽象的幾何紋。馬家窯文化時期幾何紋飾在彩陶上也被大量使用,凝重樸拙的造型,嚴謹適宜的結構,單純厚重的色彩,所反映出的是當時先民們巧奪天工的創造力和表現力。如陳列于臨夏州博物館的半山類型網紋彩陶罐(距今約4600年)(圖4),高14.6厘米,口徑13.6厘米,腹徑21厘米,底徑7.6厘米。泥質橙黃陶,撇口,短束頸,溜肩,垂腹,平底,有對稱雙頸耳。施黑彩,口沿內飾平行條紋及垂弧紋,頸部飾平行鋸齒紋,肩腹部以四組細密網帶紋為主題紋飾,其間以豎向寬帶鋸齒紋相間,耳部下方飾菱格紋,造型端莊古樸,紋飾精細華美。在當時沒有類似于尺子等輔助工具的條件下,原始先民還能把這么復雜的網格紋繪制如此精美,讓現今的世人嘆為觀止,足以顯露出原始先民的高超技藝。在今天幾何紋尤其是網格紋更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時尚元素,被廣泛使用在不同的領域,如服裝設計、建筑設計、裝飾設計等,這些紋樣深受人們的喜愛,非常流行。
這些彩陶紋飾如漩渦紋、植物紋等描繪了人類視野中美好的自然界,將所見藝術化、抽象化,以此來表達先民對自然和生活的無比熱愛。從此類紋飾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原始人眼中的世界,而且還能窺見他們古樸純真的美好心靈。有些動物紋比如蛙紋可能反映著當時人類精神層面的某種信仰、崇拜,如蛙神崇拜。作為兩棲動物的青蛙能夠捕獲害蟲,對農業十分有利,而且對降雨也有著先天的預兆性,有著“蛙鳴雨至”的現象,再加上青蛙繁殖力強,產卵量大,這與當時的先民們期盼多多繁衍后代的理念也非常的一致,所以,當時的先民就把青蛙這種神秘的“超自然物”作為一種圖騰藝術刻畫在了彩陶上,這也是原始宗教文化的一種體現。
3 彩陶紋飾的藝術價值
這些原始彩陶上紋飾的靈感都來自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所處的大自然,反映了原始先民的生產生活,蘊含著原始社會人們的生活。當時先民們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他們的生活一般與什么有著聯系,他們關心生活中的什么等問題或多或少的都能從這些彩陶紋飾中得以體現。彩陶上的紋飾是他們對生活的真切感受。
馬家窯文化的彩陶是新石器時代最富有藝術性的美術作品,其彩陶紋飾豐富多樣、復雜多變,堪稱神奇豐富的史前“中國畫”,生動形象地體現了中國優秀而古老的文化,開創了中華民族綿延不斷的繪畫藝術的先河,為后世提供了一份古老的優秀文化遺產,是我們中華民族藝術的瑰寶,更是中華民族遠古時代燦爛文化的重要標志。這些原始彩陶紋飾也是我們人類最早期的裝飾繪畫藝術,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和很高的藝術價值,直接反映了原始先民們對美的認識和感受,抒發了他們的內心情感,體現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當時先民們淳樸、健康的審美情趣,以及人們對美的認識和追求,同時也為我們了解原始社會生產生活狀況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綜上所述,彩陶的主要功能是為了方便生活和美化生活,先民們對藝術性和實用性的渴望成為制作彩陶的原動力,在新石器時代的特定歷史時期,陶器成為人們展示藝術才華的主要天地。彩陶藝術博大精深,可以說彩陶是一本濃縮的、獨特的“史書”,非常值得我們繼續深入地學習和研究。
參考文獻
[1]馬穎.臨夏博物館館藏陶器精品鑒賞[M].臨夏:臨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館出版,2012.
[2]張明川,王新村.馬家窯文化彩陶瑰寶新賞[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3]臨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秘書處,臨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出版局.臨夏文化藝術叢書:臨夏彩陶[M].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