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泉州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其在歷史上不僅僅是海外貿(mào)易的集中地,還是國際性的文化交流中心。各種外來宗教紛紛傳入泉州,在泉州留下了豐富的宗教雕刻藝術(shù)。文章主要介紹泉州的元印度教毗濕奴石雕像。
關(guān)鍵詞:印度教;宗教雕刻;毗濕奴雕像
泉州位于中國東南,自先秦以來,生活在泉州的閩越先民就以海為生。經(jīng)魏晉南北朝的發(fā)展,到唐代晚期泉州已成長為中國四大港口之一。宋元時期,在政府積極的海外貿(mào)易政策影響下,泉州的海外貿(mào)易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從這里出發(fā)的海上航線北連朝鮮半島、日本,南通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各國,西抵印度洋地區(qū)、非洲東岸。海外貿(mào)易的繁榮使泉州聚居著來自世界各地數(shù)以萬計的外國僑民,泉州成為國際性的文化交流中心,被中國文人和西方旅游家描寫成一個“無比繁華的貿(mào)易城市”。伊斯蘭教、印度教、基督教、猶太教、摩尼教等各種外來宗教紛紛傳入,為泉州留下豐富而獨特的宗教雕刻藝術(shù)。
泉州外來宗教雕刻藝術(shù)最精美的是印度教石刻。目前泉州作為中國唯一發(fā)現(xiàn)印度教遺存的城市,共發(fā)現(xiàn)印度教石刻300多方,主要收藏在開元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天后宮等處。這些石刻中最精美、最具特色的莫過于毗濕奴雕像。它是目前中國唯一一尊印度教神像,其充分體現(xiàn)了石雕藝術(shù)與歷史價值的完美結(jié)合。
元印度教毗濕奴雕像,1934年出土于泉州南教場,建設(shè)泉州舊汽車站時發(fā)現(xiàn)。神像高1.15米,挺然直立,赤裸上身,腰部似著有一帶,頭戴尖頂寶冠,兩眼下視,鼻梁高聳,長耳及肩,寬肩細腰,一副慈祥模樣。它長有四只手臂,上兩臂舉起,右手持寶輪,左手持法螺;下兩臂右手伸出,手掌已斷失,應(yīng)作無畏手印,左手倚一根棒形矛。雙足立于半月形的束腰方臺上,方臺束腰處上下面雕刻蓮瓣紋,臺座底部有榫卯。雕像身上有數(shù)道淺淺的線紋,似為尚未完工的衣服。神像除頭部和束腰方臺外,其余如手掌、腳掌、法螺、寶輪、棒形矛等部位均較模糊,各部位均只雕刻出一個輪廓,特別是神像背部,雕刻尤為粗糙,未曾細琢,似乎是一件尚未完工的雕刻品。神像與方臺各由一塊輝綠巖整石雕刻而成。石像整體造型保留印度本土風貌,顯得高貴、靜穆。該雕像收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印度教又稱新婆羅門教,它是在婆羅門教的基礎(chǔ)上,吸收佛教、耆那教、祅火教等教教義而形成的一種宗教,流行于南亞次大陸。
泉州與印度地區(qū)自古以來交往密切。南朝時印度僧人拘那羅陀便來到泉州,欲由泉州港出發(fā),航海回印度,在泉州九日山上留下了“翻經(jīng)石”遺跡,成為泉州與印度地區(qū)交往的開始。宋元時期,隨著泉州港成為“東方第一大港”,兩地之間的往來更為密切,文獻也多有泉州與印度往來的記載。《諸蕃志》載:“南毗國在西南之極……時羅巴、智力干父子,其種類也。今居泉之城南。”“注輦國,西天南印度也。……自古不通商,自昔未嘗朝貢。大中祥符八年,其主遣使貢真珠等。”“天竺國,……雍熙間(984—987),有僧啰護哪航海而至,自言天竺國人。番商以其胡僧,競持金繒、珍寶以施;僧一不有,買隙地建佛剎于泉之城南,今寶林院是也。”[1]泉州的《開元寺志》載:“東塔……天竺講僧乃作第五級及合尖,凡十年始成。”[2]這些文獻記載充分說明了泉州與印度地區(qū)往來密切。所以印度教隨之傳入泉州也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了。
目前泉州共發(fā)現(xiàn)印度教石刻300多方,除了毗濕奴雕像外,其余石刻均為印度教寺廟的建筑構(gòu)件,既有神像,必有教寺[3],毗濕奴雕像的出土說明了當時泉州至少存在一座信奉毗濕奴神的印度教寺廟。神像出土于泉州南校場,從歷史情況看,該地區(qū)附近已出土了多方印度教石刻,比較著名的有舞王龕狀石刻、拉克希米龕狀石刻、十六角形石柱、人面眼鏡蛇石刻等[4],這些石刻的出土印佐證了在此地附近應(yīng)有一座印度教寺廟。然而由于文字資料不足,只零星提及未曾有詳細的記載,致使對印度教寺廟的規(guī)模、建筑格式以及存在的時間等等一些關(guān)鍵問題仍處于推測的地步[5]。
據(jù)泉州民間傳說,元代泉州南校場附近有一座番佛寺。所謂番佛寺,可能是寺宇的建筑、雕刻、寺內(nèi)布局以及祭拜對象等與一般佛剎不同,于是人們稱其為“外來的寺廟”。據(jù)《晉江縣志》載:“番佛寺池在城南隅。”[6]明代的《清源金氏族譜》收錄了一篇與金氏相關(guān)的文章《麗史》,記載了元代末年泉州城十年戰(zhàn)亂的事實,在書中提到“(那吹納)即據(jù)城,大肆淫掠,即喬平章宅建番佛寺,極其壯麗”[7]。如果民間傳說屬實,那么這座番佛寺建于元代末年,可能正是供奉這尊毗濕奴神像的印度教寺廟,因建寺者那吹納據(jù)城時間較短,故此該神像極有可能因他失敗而停工,所以造成該神像是一件尚未完工的作品。這也與此地附近發(fā)現(xiàn)大量的印度教石刻相符合。
元印度教毗濕奴雕像姿容端莊,軀體勻稱有力,雕刻完美,不愧是泉州印度教石刻的代表作。它的出土不僅說明了元代泉州具有高超的石雕藝術(shù),也證明了當時泉州有一座信奉毗濕奴神的印度教寺廟。
參考文獻
[1](宋)趙汝適.諸蕃志校注[M].楊博文 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68,74,86.
[2](明)釋元賢.泉州開元寺志(民國十六年重刻本)[M].臺北:明文書局,1980:27.
[3]王連茂,陳麗華.中華海洋文化的縮影[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159.
[4]吳文良.泉州宗教石刻(增訂本)[M].吳幼雄 增訂.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5]王麗明.泉州印度教石刻研究回顧與思考[J].海交史研究,2016(1).
[6]道光晉江縣志:巻8:水利志:番佛寺池[Z].
[7]明嘉靖抄本:清源金氏族譜[Z].
【作者簡介】傅恩鳳(1974—),男,漢族,福建莆田人,本科,研究方向:泉州文物考古研究。